轉自:http://www.esrichina-bj.cn/2011/0815/1375.html
具有立體效果的暈渲地圖制作
細心的使用者會發現ArcGIS Online上的基礎底圖除了制圖美觀、配色協調,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具有高低起伏的地形表面,這種立體效果是如何實作的呢?奧妙就在于對數字高程資訊(DEM)的充分利用,接下來我們就一同來解析類似暈渲地圖的制作方法。

第一步:擷取DEM資料,使用者需要根據制圖比例尺來選擇對應精度的DEM資料,比如說要出全國土壤養分專題圖就可以選擇90米分辨率的DEM,原則上講DEM精度越高表面立體效果越好,當然資料量也會更大,免費的DEM資料有ASTER 30米和90米的。另外DEM資料如果是分幅的,需要先進行鑲嵌。
第二步:山影資料生成,隻有DEM還不能實作立體效果,需要對其建立山影效果,使用3D 或Spatail Analyst工具箱中的山體陰影(Hillshade)工具,由DEM生成帶有立體效果的栅格資料。該工具的主要參數設定:
Azimuth(太陽方位角),值域順時針0~360;
Altitude(太陽高度角),值域0~90;
二者預設值分别為315和45,效果就是北京冬天下午的太陽位置,如果你想要北京夏天正午的日照效果,需要改為225和90)。
第三步:山影的疊加和渲染,之前制作好的山體陰影栅格資料和DEM加載到圖層清單中,放在最底部(疊加順序應該是:要素圖層 +山影栅格,面狀圖層需要設定圖層的透明度,使得山影可見)。山影的渲染一般是選用黑白過渡的色帶,而DEM可以根據制圖美觀的需要選用合适的彩色色帶渲染。
不同場景下的最佳圖面需要在對資料及地形了解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參數和試驗探索,下圖是不同分級和透明度設定效果:
注:文中部分圖檔引用自仲佳、王永等人的論文《利用DEM制作暈渲圖的方法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