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QQ到微信 第一次課後作業

從QQ到微信

注:這是我之前寫過的一篇關于微信和QQ差別與創新的文章,我認為與這次的作業也有很大關聯,便做出修改增添後,貼了上來。

QQ簡史

成立背景

衆所周知QQ作為一款即時通信軟體,并沒有存在過久,世界上第一款即時通信軟體ICQ誕生于1996年11月,是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推出的。僅僅兩年,ICQ的使用者達到了1200萬人,并被AOL公司看上,以2.87億美元收購。

騰訊QQ(準确的來說是QQ的前身)成立于第一款即時通訊軟體出現3年後,1999年騰訊推出了OICQ(opening I seek you),這就是騰訊QQ的前身。

初期發展

OICQ推出時,除了騰訊還有多家公司也推出了類似ICQ的軟體,如PICQ、TICQ等等,新浪也推出了新浪尋呼,搜狐、網易、雅虎都紛紛在國内市場推出類似的服務。但是ICQ在當時卻不重視中國市場,給了這些新成立的小公司生存發展的機會。

蓬勃發展

競争中,OICQ脫穎而出,至于理由,是OICQ在界面和使用者體驗中下了更多的心思,首先采用彩色和灰色來分辨使用者的線上狀态,使用者資料儲存在伺服器上,使使用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機器來登入自己的資訊。良好的體驗使OICQ的使用者人數近乎垂直上升。僅到2001年注冊使用者人數便達到了2000萬之衆。

改名

ICQ看到中國市場的潛力之後企圖重回中國市場,便狀告OICQ侵權,于是騰訊老闆馬化騰便講OICQ改名為QQ(愛好者們私下給OICQ的名稱)。

後期發展

QQ之後在即時通訊領域順風順水,積累了大量的使用者,截止2016年QQ的注冊使用者已經達到了8.29億人。許多依附于QQ的副産品也發展良好。

微信簡史

曆史機遇

“   黑莓平台上有個叫BlackBerry Messenger。該應用可以非常迅即的與好友進行文字、表情等即時訊息的交流,以及分享圖檔、音樂、視訊等檔案。但是,BBM的使用需要開通昂貴的BIS或BES服務,是以僅可在BlackBerry平台上使用,并不支援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平台。于是,随着對多樣化即時通許需求的加強,Kik Messenger便應運而生了。

就最初的功能而言,Kik同BBM可以說沒有太大的差别,唯一的不同在于,Kik支援跨平台。再加上每當一位使用者安裝完之後,Kik變會自動檢索通訊錄提示哪些聯系人已經安裝,是以Kik的使用者量有了史無前例的增長——在其釋出15天内,便獲得了百萬使用者。但也正是這一功能,讓Kik飽受争議。随後,RIM更是借這一理由,直接讓Kik從自家App World下架,已安裝使用者的推送也會被加以1小時左右的延時。

幾乎同一時期,準确的說是三個月後,Talkbox,一款以語音錄制和語音傳輸為基礎的,以為使用者提供點對點對話和消息推送為核心服務的移動社交産品同樣受到了大家的熱捧。簡單的說,Talkbox就可以看成是一款全面語音化的Kik應用。隻不過與Kik純粹基于文字的消息傳遞方式不同,Talkbox是依靠更加迅捷和即時的語音傳遞,進而更能表達使用者的情感。

無論是Kik,還是Talkbox,可以說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使用者使用即時通訊的方式,它們讓即時通訊變得更加迅捷,更能表達出使用者的情感,因而更具社交性。”[z1] 

微信産生

騰訊當時坐擁8億QQ注冊使用者,沒有忽視即時通訊市場更迅捷更簡潔的趨勢,于是張小龍和他的團隊就開始微信的研發。

重要時間節點

2011年國慶,微信釋出3.0版本,該版本加入了“搖一搖”和漂流瓶(這與張小龍本人曾參與QQ郵箱的開發有關系)功能,增加了對繁體中文語言界面的支援,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個地區的使用者綁定手機号。“搖一搖”功能新穎有趣,之後更是在春晚大放異彩,進而進一步增加了微信的社交屬性。新增的繁體中文界面以及對五個地區手機号碼綁定的支援,則意味着微信開始邁出了國際化的步伐(而現在微信在東南亞區域的火熱就是這一步打下的基礎)。

2012年3月,微信使用者數突破1億大關。4月19日,微信釋出4.0版本。這一版本增加了相冊功能,并且可以把相冊分享到朋友圈。微信朋友圈的推出進一步增加了微信的使用者粘度(在微信的通訊功能之外加大了微信的社交屬性)。

後期發展

微信自創立初始,便與智能手機(更廣泛的說智能移動端)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而乘着移動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東風,微信除了通訊社交功能,更是加入了電商,支付功能,交友,擷取資訊等功能。

微信與QQ的差别分析

我們從一張圖開始分析。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言論了,而對于當時的我來說,QQ和微信實際上就是同一種軟體,放棄QQ轉而使用微信實際是一種畫蛇添足的行為(這僅隻是當時我心态的寫照)。但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QQ和微信中選擇了微信,這讓我不得不仔細的研究一下QQ和微信的核心差別。

對于QQ和微信,我最困惑的一點,就是從功能上來說,兩者的功能實際有着大量的交叉重複區域。比如二維碼,支付,語音資訊,QQ空間與朋友圈,二者在功能上實際沒有太大的差別。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提前到微信和QQ剛産生的階段,從最開始兩者的樣子上來分析兩者設計理念的差別,也許可以找到微信和QQ本質的不同。

從之前列出的兩個軟體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微信和QQ針對的對象是不同的,QQ最開始的目标使用者是PC使用者,而微信最開始的使用者是智能手機使用者。這可能是兩者最本質的不同。[z2] 

相應的,兩者誕生的時代也是不同的,QQ誕生于網際網路剛剛在中國興起的時代,即網際網路時代的開頭部分,而微信誕生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端正在成為網際網路的最重要承載部分。而不同的時代的産物兩者應該都帶有時代的特點。

帶着這種觀點,我在QQ和微信的通訊錄設計中找到了兩者的差別之一:

我們可以發現,微信和QQ在通訊錄的設計上有很大的差别,微信并不存在QQ的分組制度(一個我認為是很不錯的制度),微信的通訊錄設計采用了手機的通訊錄設計(參見下圖),應用拼音首字母來區分不同聯系人。這個細小的差別我認為正好彰顯微信的設計理念,産生于移動端,紮根于移動端,把微信作為智能手機的功能延伸版[z3] 。

了解了這種基本的差別之後,微信和QQ的更多的差別就比較容易發現了

(1)微信更加私人化 這點從朋友圈的回複可見權限可以看出,微信朋友圈回複僅共同好友可見,這讓微信朋友圈更像是一個私人的社交圈子,而QQ的附屬社交應用QQ空間更像是一個公開的社交圈。

(2)微信的使用時間更加碎片化 微信移除了QQ一個具有特色的制度:等級和線上制度,微信不再具有線上這個顯示。對移動端來說,不存在線上概念,移動端使用者随時線上,卻又随時不線上,這給了使用者使用微信更加自由的體驗,不用空出一段專門的時間用于聊天,而可以随時選擇回複或不回複。使用時間碎片化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一大特點,也是微信的一大優勢。

(3)微信頁面的簡潔化  微信的頁面更加簡潔,而且公衆号的訂閱制度給了使用者選擇可觀看的内容的權利。微信更簡潔自由的頁面其實與兩者的目标使用者有關系,這将在後面進行讨論。

關于兩者的一些常見疑問,和我的一些看法

(1)微信的大部分功能QQ都擁有,那使用微信和QQ有什麼差別?

其實可以這樣說,微信的所有功能你在QQ中都能找到替代品,但不同的是,QQ的很多功能在微信中都是沒有的,QQ是一個高度內建的平台,甚至顯得冗雜繁瑣。而微信隻截取了一個輕便的平台,其餘功能完全交由使用者添加,可多可少,這其實更加符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直覺,簡潔的特點。(微信的界面簡潔甚至使第一次使用微信的人顯得有些迷茫)

(2)前文說到微信屬于移動端主導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而QQ屬于PC主導的網際網路時代,但手機QQ不是屬于移動端的麼?

其實手機QQ的使用在近些年已經超過了電腦上QQ的使用,手機QQ的最初推出,隻是QQ為了通信增值服務推出的手機QQ。而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潮到了,網民數量暴漲,其中大部分由智能手機端成為網民,手機QQ逐漸替代QQ成為主導。現在你很難想象專門打開電腦隻為聊QQ,而這在之前是很常見的事情。

回到問題,手機QQ其實隻是QQ從PC端到移動端的移植,QQ的團隊的思維其實還維持在PC端,這也直接導緻了QQ最近發展緩慢,甚至還有倒退,月活躍使用者出現了下降。而且曾經騰訊的任何産品都需要QQ來輔助推廣,如今手機QQ的創意越來越少,還對微信的許多功能進行了copy(購物,公衆号)。表現出QQ團隊的無目的性,在新的時代有點迷失。還是因為QQ一直沒有跳出自己的初始定位。

(3)難道QQ和微信對比就沒有一點優勢麼?

當然不是的,QQ強大而豐富(甚至有點臃腫)的功能,不可能一無是處,拿QQ群和微信群舉例,QQ群隻允許群主和管理者修改群名,微信無管理者和群主概念,小于100人的QQ群人人都可以修改資料。QQ群擁有群月曆,群投票等多種功能。而微信群也沒有這些功能。是以QQ在辦公方面擁有微信無法企及的優勢,而微信相比較下更适合熟人社交。

對未來的展望

合二為一

在我看來,QQ和微信在未來的發展軌迹将越發的相似,從下圖可以看出兩者在功能上有極高的重合度。(圖源:騰訊)

兩者如此高的功能重合度,以及高度相似的定位(均為社交工具),再加上馬化騰在采訪中所說的“一個功能成熟了,兩個平台之間還可以實作快速交換”,讓人不得不懷疑随着兩者的互相促進發展,兩者還能否保持差別。

舉個例子,微信首先加入了支付功能之後,QQ很快也加入了支付功能,手機QQ也曾嘗試過取消離線設定(在前文的讨論中,這被看作是向移動網際網路的轉型,雖然這次嘗試招來很多非議,在之後的版本中又恢複了線上顯示)。充分說明兩者的差别在逐漸縮小。

而從數學上來說,差别無限縮小,無限逼近的兩個東西,在一個時間點後可以被認作是兩個相同的事物。是以我們有理由相信QQ和微信在未來有可能進行合并交融。(兩者在同屬騰訊,給了這個猜想更大的可行性)

QQ被微信取代

但上述猜想是在QQ能夠緊跟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和潮流,不固守老本,積極适應和改變的前提下。如果QQ固步自封,QQ很有可能在輝煌過後被微信取代。

QQ在定位上的迷茫,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起步的落後,已經導緻騰訊将未來的重點押寶在微信上。現在已經出現了微信核心化的産業鍊。但騰訊又不能放棄QQ多年累計的使用者基礎。是以手機QQ很有可能被當作一個過渡産品,完成QQ從PC端到移動端的過渡,盡量的将使用者繼承過來。等QQ完成這個使命之後,很有可能就會(很大可能自動的)遭到淘汰。

關于創新

       在QQ對即使通訊領域的統治已經幾乎達到了不可撼動的地位時,微信通過在使用者體驗,定位,界面,基礎功能等各方面的創新,“出人意料”的在即使通訊社交領域打下了一大塊根據地,并且有着超越QQ的趨勢。雖然兩者師出同門,但如果沒有更新鮮便捷的體驗,使用者是不會放棄已經使用熟悉的軟體,轉而去使用一款全新,卻幾乎一樣的軟體的。

聯想我們的項目

       我們這次的項目是一個網上師生互動的一個以送出作業為基礎的工程,這個項目并不是第一次被人提起,反而很多的網站已經具備了這樣類似的功能,比如我們正在使用的部落格園,他的部落格送出,作業布置提醒,班級界面,其實就是一款基于部落格的作業送出網站。那我們做出的東西怎樣才能和他競争呢(或者以我們現在的水準,怎樣才能做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注意到,部落格為載體的作業,是無法加入其他軟體類型的作業的,不是檔案載體,這樣在很多其他類型作業的前提下,會變得較為麻煩。而我們可以加入不同類型檔案的上傳,這其實也是創新的一種。

       我認為,創新其實就是吸收前者成功的地方,在對其不足的地方做出帶有自己風格的修改,一味追求新,難免形式化,卻丢掉了一些本來吸引使用者的東西。

從QQ到微信 第一次課後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