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作者:夏爾的黑執事

屈原這輩子,足以用4個數字來總結:

一生隻為國家,兩次遭到流放,

三番臨危受命,四海漂泊流浪。

不僅如此,他還有2個“意”:

“詩意”和“失意”。

失意——就是很不如意的那個失意

但他活得很詩意。

詩意——就是很詩情畫意的那個詩意。

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用8個字評價概括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就是說,對待君主,剖肝瀝膽卻被懷疑,

對待國家,忠心耿耿卻被诽謗。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公元前340年左右,屈原出生在戰國後期鼎盛時期的“宣威盛世”的楚國。

屈原是一個骨子裡很驕傲的人,這和他生長的環境有關。 關鍵是人家也有驕傲的資本:

一來出身好,屈原和楚王一個姓,都姓芈。

那個年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同一族的人一個姓,但是根據封地、官職等的不同,又有了“氏”。

楚王的“氏”是熊,屈原的“氏”是屈,是以屈原和楚王都是“芈”家的人。

二來有才華,屈原20多歲的年紀,就把楚國民間祭祀神靈時唱的歌,重新整理改編了11首,并且用楚國詩歌舊題命名為“九歌”。

如此一來,屈原在文學史上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他還創造了一個詩歌流派:浪漫主義流派。

形成了文學上的兩大流派,人稱“北《詩經》,南《離騷》”。

出身好,又有才華,顔值還高,23歲就當上了楚國的左徒,這就是人家驕傲的資本。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屈原在政治上的蜜月期,

是和第一個上司楚懷王一起度過的。

屈原治國的宗旨很明确:

對内,仿效商鞅吳起進行變法;

對外,聯合齊國對付秦國。

這些都得到了楚懷王的支援,屈原在楚懷王的支援下出使齊國。

公元前318年,齊、魏、韓、趙、燕的國家最高上司人齊聚楚國郢都。

在屈原的主持下,六國君主進行會談,并歃血為盟,共同發表聯合抗秦的聲明。

那也是屈原從政道路上的閃光時刻。

所謂禍福相依,就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屈原的人生忽然發生了大逆轉。

他的強敵,戰國時代傳奇人物張儀出現。

張儀的挑撥離間,令耳根子軟的楚懷王開始有意疏遠屈原。

張儀是如何給楚懷王灌下迷魂湯的呢?

他站在楚國的朝堂上,對着楚懷王鄭重承諾,隻要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六百裡之地歸還給楚國,楚懷王一聽就信了。

屈原為此表示激烈的反對,卻被貶為三闾大夫。

楚懷王為表決心,先後派兩批使者跑到齊國宣布斷交,還派人到齊國城下辱罵齊宣王。

結果張儀隻給了商於六裡地,說這是秦王給的封地,取名叫“六百裡”。

公元前312年,惱羞成怒的楚懷王向秦國宣戰,齊國就幫秦國一起來打楚國。

楚國大敗,不僅沒有奪回商於六百裡,反而丢失了六百裡漢中,死亡近10萬人。

楚懷王這個時候才相信屈原是對的,他又讓屈原去齊國求結盟。屈原又是臨危受命去了齊國,齊宣王竟然答應了!

就在屈原興沖沖跑回來複命的時候,聽說了一件事,差點兒沒氣吐血。

原來楚懷王實在氣不過要殺了張儀解恨,便拿黔中之地和秦國換取張儀,張儀還真的來了。可是他竟然說動楚懷王把他放走了!

張儀回國後沒多久,秦惠文王去世,即位的秦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

楚懷王又一次和齊國斷交,結交秦國。

屈原這次又是強烈反對,結果直接被流放。

這一年,屈原38歲。

齊宣王這次實在忍無可忍,是以在屈原離開郢都後不久,秦國找借口聯合其他國家出兵讨伐楚國,齊國積極響應。

楚國再也不是當年那個強大的楚國。

屈原被流放4年後,招架無力的楚懷王又将人召回,還是讓他去齊國求結盟。

就這樣,屈原護送着太子來到齊國做人質。那時候齊宣王已經離世,他的兒子齊湣王即位,齊楚再次結盟。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要與楚懷王和談,楚懷王做了個悲壯然而錯誤的決定:去!

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終于強硬了一回,

絕不割地,最終死在了秦國。

公元前298年,太子從齊國回國即位,這就是楚國曆史上的頃襄王。

屈原又開始整日的苦口婆心勸頃襄王,不要沉迷于聲色,要勵精圖治,強大楚國。

結果,忠言逆耳,屈原又一次被流放。

那一年,屈原45歲。

這一流放,就是16年。

屈原徹底被抛棄了。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公元前278年,秦軍大舉南下,攻占郢都,都城一夜之間變為廢墟。還在外流浪的屈原聽說郢都失守的消息後,痛哭失聲。

一個人在困厄的環境中還能堅強地活下去,是因為他對未來抱有希望。

當希望失去,結局隻有兩個:

或者行屍走肉,或者灰飛煙滅。

公元前277年五月初五,63歲的屈原穿上他最喜歡的五彩衣,頭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腰間佩帶一把寶劍,向汨羅江走去。

一個漁父大聲喊道:“那不是三闾大夫嗎,為什麼你的臉色看起來那麼憔悴呢?”

屈原道: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漁父劃着小船,大聲唱着歌走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他實在不明白,水清了就洗洗帽子,水濁了就洗洗腳,清與濁,能有多大影響?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這樣一種人,

他們的信仰别人永遠不會懂,那就是:

甯為玉碎,不為瓦全。

就在他被流放之後,他寫出了偉大的政治抒情長詩——《離騷》。

離者,别也;騷者,愁也。

當心中充滿痛苦和糾結的時候,相信誰都不如去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

人生,無非就像他寫的一首詩那樣,就是一場《遠遊》。

一個賢臣能遇到一代明君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

然而,忠臣就一定會得到重用嗎?

賢臣就一定會得到推薦嗎?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當屈原投江的消息傳來,人們紛紛跑去打撈,隻剩下,清澈的江水流潺潺,岸上的楓林成片片。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屈原的名字中就藏着一個天地!

屈原從小就有着強烈的使命感,因為他出生的時候,恰巧是寅年寅月寅日。

中國人認為“天開于子,地辟于醜,人生于寅”。

于是屈原的父親為他取名為“平”,願他像“天”一樣公正;其字是“原”,意為又寬又平的大地。

在“楚才晉用”的戰國時代,是沒有“愛國”這個概念的,很多人為了個人的功成名就,哪裡有能夠發揮自己才華的舞台就去哪裡。

屈原不是沒有機會,如果在一個國家得不到重用的話,他是可以周遊列國施展抱負的,惜才的齊宣王更是曾經屢次向他伸出橄榄枝,都被他拒絕了。

在他看來這絕對不是一個正确的選擇,無論是被楚懷王疏遠,還是被頃襄王放逐,他都要做到忠君愛國的賢良之臣,對他而言,這才是一個君子該有的高尚品行,絕對不能有任何瑕疵。

或許在屈原的心裡,應該有一個堅定的是非觀,他把自己的人生切割的成方成矩,恰如其分,他把自己架構在大衆所認知的一個君子的人設下,這個人設就是他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要求。

但是他卻不去想,這個世界有的時候,往往并不盡如人意的,當理想一次次碰壁,當他一次次被貶谪放逐,哪怕再有政治熱情,也永遠失去了可以揮灑的舞台。

他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

曆史小故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意難平

屈原死後,一些風俗保留了下來。

賽龍舟,意為拼命劃船去打撈屈原。

包粽子,意為怕江水中的魚兒啃噬屈原的遺體。

屈原投江而死的那天是端午節,有人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人說不是。

但是,無論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現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端午節一定是為了紀念屈原。

每年端午節,屈原的名字都會被許多人提起:父母老師會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商家會用屈原的頭像打粽子的廣告,上班族學生黨會感謝屈原給的三天假期,各地也會發起紀念屈原的活動……

但是,請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紀念他,是因為他骨子裡的那份驕傲與浪漫:即使被全世界抛棄,也要在大地上詩意地栖居。

紀念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着始終如一的摯愛,矢志不渝的忠誠。

紀念他,是因為他為中華民族傳承了一種寶貴的精神,這種精神,已經滲入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這種精神,必将——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

是他用一生的磨難,為中國文學史,書寫了最光輝燦爛的一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