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在過去的2023年1月至2月

全球氣象科技都有哪些進展?

世界氣象組織公布

可持續監測溫室氣體計劃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資料圖 圖檔來源:世界氣象組織官網

1月31日,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各國政府和國際科學界正在認真考慮一項由聯合國牽頭的計劃,旨在通過改善全球吸熱大氣污染物測量來應對氣候變化。該計劃将建立一個地面測量站網絡,以驗證由衛星或飛機标記的空氣品質資料,并可能在未來五年内實作。盡管WMO在溫室氣體領域已經開展了幾十年的工作,但目前并沒有進行全面、及時的地表和空基溫室氣體觀測資料國際交流,仍需在全球範圍内改進模型開發,強化決策支援資訊生成方面的協作。WMO表示,對溫室氣體濃度和通量進行持續、協調的全球監測,對幫助了解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驅動因素以及支援《巴黎協定》的實施至關重要,可為減少碳排放和增強氣候适應能力提供路線圖。

中國今年将發射

兩顆風雲氣象衛星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風雲三号G星模拟進行綜合探測。圖檔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

據中國氣象局氣象衛星工程管理辦公室消息,中國将完成風雲三号F星、G星發射任務。風雲三号F星預計8月發射。作為上午軌道衛星,該星将接替風雲三号C星在軌業務,在確定極軌氣象全球成像和大氣垂直探測業務的基礎上,側重地球表面成像觀測,主要應用于天氣預報、生态環境、災害監測等業務及研究。風雲三号F星配置了10台有效載荷,2台載荷為全新研制,3台載荷為更新換代。風雲三号G星預計4月發射。作為國内首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該星主要用于災害性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提供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降水三維結構資訊。風雲三号G星配置了4台有效載荷,2台載荷為全新研制,1台載荷為更新換代。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更新全球表面溫度資料集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為相對于1901至2000年基準期的年際全球氣溫異常 圖表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官網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宣布NOAA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CEI)在2月14日啟用更新版全球表面溫度資料集(NOAA Global Temp)。更新版資料集将覆寫全球,主要包含兩項進展。第一,改進了對幾乎沒有資料的區域進行資料填充的科學方法,并從國際海洋大氣綜合資料集(ICOADS)和國際北極浮标計劃(IABP)中添加北冰洋空氣溫度資料,以增加空間覆寫範圍,尤其是覆寫整個北極。第二,現在的資料記錄是從1850年1月開始的,将記錄時間又往前提前了30年。NOAA Global Temp由全球海表面(水)溫度(SST)資料集與全球陸地表面空氣溫度資料集合成。

英國氣象局:

2022年成為有記錄以來

第六熱的年份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全球氣溫的影響 圖檔來源:英國氣象局官網

1月12日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釋出的資料表明,2022年成為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全球第六熱的年份。2022年是連續第九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時期(1850至1900年)高出或超過1℃。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基線水準高出1.16℃,比2021年的氣溫高出0.04℃。這使得2022年成為自1850年以來HadCRUT5全球溫度資料集中第六熱的年份。即使是受拉尼娜影響暫時降溫的年份,比如2022年,也比2015年之前所有的年份都要溫暖得多,甚至比那些受厄爾尼諾影響升溫的年份還要高。HadCRUT5資料集是1961年至1990年參考期的全球曆史地表溫度異常的網格化資料集,由Met Office和東安格利亞大學氣候研究中心聯合編寫并釋出。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

釋出新軟體戰略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資料圖 圖檔來源: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官網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釋出了一項新的軟體戰略,概述了其在2027年之前在天氣預報過程以外的軟體開發計劃。ECMWF認為這正逢其時,因為他們正處于向一個基于軟體元件化的加強協作架構轉變之中。指導理念之一是軟體開發要公開化,包括來自社群的互動和回報,軟體元件也将變得更小、更具多次使用性、更易于互相內建。該戰略目标是在ECMWF内部軟體開發和維護完善并已得到支援的社群軟體之間取得良好平衡。多年來, ECMWF已經對與其綜合預報系統(IFS)無關的所有軟體制定了開源政策,其中大部分内容已能夠于線上軟體開發平台GitHub上擷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太空任務精确定位

地球二氧化碳排放來源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在這張從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包括波蘭在内的歐洲夜空中,燈光照亮了夜空。上面搭載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軌道碳觀測站3号是一種可用于跟蹤局部範圍内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的儀器。圖檔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網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網1月9日消息,一項涉及歐洲最大燃煤電廠的案例研究表明,天基觀測可用于從源頭上追蹤二氧化碳排放和減排情況。兩項地球觀測任務利用世界上第五大燃煤電廠作為測試案例,使研究人員能夠探測和追蹤單個設施的二氧化碳排放變化情況。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NASA軌道碳觀測站(OCO) 2号和3号任務的太空測量資料,量化了波蘭貝爾察托夫發電站數百英裡以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員分析了2017年至2022年期間該工廠的煙塵排放情況,監測到二氧化碳水準的變化與每小時發電量的波動一緻。研究團隊還監測到因臨時和永久的裝置關停減少的工廠總排放量情況。科學家們表示,這些發現表明,天基觀測可以用來追蹤局地範圍内的二氧化碳排放變化。

2022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

執行摘要顯示

臭氧層有望在40年内恢複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圖為2022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執行摘要 圖檔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網

1月9日,聯合國支援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科學評估小組在美國氣象學會第103屆年會上發表2022年《臭氧層消耗科學評估報告》執行摘要。報告顯示,如果目前的政策保持不變,預計到2040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臭氧層将恢複到1980年臭氧空洞出現之前的水準。此外,全球逐漸淘汰消耗臭氧的化學品已經使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顯現,臭氧層有望在40年内恢複。最新評估是基于一個大型國際專家小組開展的廣泛研究和資料編制,其中許多專家來自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歐盟(EU)。

《自然-通訊》:

研究利用人工智能解開

厄爾尼諾對幹旱和洪水影響之謎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2008年全球海表面溫度年際異常 (機關:℃)。圖檔來源:《自然》雜志官網

1月20日,美國東北大學體驗式人工智能研究所專家甘古利和三位合著者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論文,他們的研究表明,利用機器學習處理現有資料,能夠得到關于厄爾尼諾對世界上主要河流系統(恒河、剛果河和亞馬遜河)以及區域天氣模式的影響方面的訊息。甘古利表示,氣候科學家根據觀測和模式收集了大量與天氣模式、全球海洋溫度、洪水水位、幹旱和其他氣候現象有關的資料。到目前為止,這些資料資源還未被充分利用,而且這些資料有時被存儲在單獨的氣候科學存儲庫中。但是機器或深度學習的新發展使得運用具有高計算能力的伺服器處理巨大存儲資料來開發預測算法成為可能。後續資訊将能夠幫助利益攸關方更好地應對洪水、幹旱和其他影響生命、家園、工業、交通運輸和糧食生産的氣候事件。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
複盤:1至2月,全球氣象科技圈發生了哪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