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摘)為什麼有些程式員悄無聲息渡過35歲中年危機?

今天分享是一些已經渡過中年危機的前輩們,看看從他們身上,是如何優雅的過渡的。如果想一直在程式這條路上走下去,建議讀完。文章略長。

人物一:陳睿,前百度研發經理,攜程定制旅遊CTO

從程式員到架構師到管理者,最後到創業者

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危機,來源于在正确的時間做不正确的事。沒有在正确的時間,為下一步做出積累,這才是危機的根源。

比如,當你邁過了30歲這個坎,你的能力還局限于程式的範圍,也沒有積累好自己的深度以及視野。如果真是這樣,我想我一定會每天夜不能寐,每天唾罵自己,你特麼究竟每天在幹神馬。

我也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當你把你的眼淚流幹了,你唯一剩下的就隻有行動和努力了。

如果你正在這條成長路上的朋友,晚醒不如早醒,這就是我想說的。千萬别等到中年才發現自己沒有建立好自己的護城河,這個時候才知道努力。在自己努力的階段,不僅不努力反了選擇了縱容自己,這才是危機的根源。

  • 做正确的事情

一些發自内心的建議,在每階段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收獲什麼樣的能力。

23-27歲:技術積累階段。假設大學23歲畢業,那麼工作的前5年對你來說就是打基礎的階段。在這5年時間裡面,你要積累足夠的技術底子,打磨自己的技術實力,成為某一個技術細分領域的牛人。

我自己依然記得當年這樣的場景:蹲在出租房裡面每晚每晚的啃技術文檔,在公司連續打地鋪幹通宵的場景。

隻有真正經曆過貧窮,經曆過苦難的人,才會越早就懂得努力才是自己這一生唯一的出路和機會。

27-30歲:形成思維方法論和知識體系的階段。當你積累足夠的技術實力,例如超過10萬行代碼以後,你應該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法論和自己獨立的學習技巧,任何新的技術在你眼中都能迅速的看到技術的本質,快速吸收成為你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你隻要前一個階段打的基礎足夠牢固,這個階段你一定會開始蠶食别的領域,這是一定的。

逐漸的不再滿足于純技術領域的探索,而是開始探索技術背後的事情:什麼技術在什麼樣的場合能夠發揮最大的價值;技術團隊應該怎樣建構;技術在公司未來的價值?創業公司對技術的需求?支撐技術的産品,怎樣學習做産品?支撐産品背後的營運體系是怎樣建立的?商業社會對技術、産品、營運等的是怎樣的認知,商業社會有什麼的特定規律?也許還有更多…

在這個階段,積累技術對你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你更需要磨練的是思考能力,形成自己的思維方法和知識體系,這将是你幫助你一生的武器。

  • 35歲危機度過之道

30-33歲這個階段,最關鍵的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長什麼,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怎樣才能夠最大化自己的價值,同時也知道自己有什麼重大缺陷。未來是揚長避短還是不斷避免自己的缺陷,這些需要提前想清楚。一旦想清楚,想透了,就剩下行動。你可以選擇避開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不勉強自己,不讓自己處于對自己不利的環境。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斷補短,把自己的不擅長點變成自己最擅長的。這個需要結合自己的情況來慎重選擇,最終看你要走什麼樣的一條路,是打算做技術專家、管理者、還是技術結合産品,還是創業者。

  • 走自己的路

程式員也好,設計師也好,架構師也好,産品經理也好,這都是一份職業。職業一定有他的職業基礎操守,這個是需要遵守的。千萬别程式員做不到就開始換做産品,換做營運,這樣的思維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也許你什麼都做不好。

是以,沒有做好本職工作之前,别輕易談轉行。也可以好好琢磨琢磨,很多程式員出身的,哪個是程式員都做不好,就敢說自己産品很牛逼,我就是一個營運天才。

人物二:楊毅,資深職業規劃顧問

不管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

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确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履歷,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檢討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當然,根據我們的實踐咨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你至少應該在30歲就确立明确的目标,并利用5年的時間去追趕。這可能是你成長的最後的最佳時機。錯過了這個時機,你已不再年輕,社會也不會再以包容的心态去原諒你的年少輕狂。否則,你多走一步錯路,就必定要在以後以十倍的代價補回來。

  • 30歲:你必須要面對的三大問題

第一,能否擔起家庭與責任?

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你的職業到底該如何發展,才能確定讓你支撐整個家庭的負擔?這不僅僅包括你的夫妻,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尤其是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時候,你要承擔的是雙方四位老人的供養)。

到了這個階段,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作倍增,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着倒退,那麼,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更多的時候,會使你沒有餘力去謀求更好的發展。

很多人在跳槽時,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如果我跳了,收入沒有現在的高,那麼,現在的工作,我還會輕易再動嗎?

是以,要想行動,就趁早。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輕裝上陣,拼盡全力向前沖,這是你唯一的選擇。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否則,你的後半生都将永遠在碌碌無為中“被安逸”下去。

第二,你的能力與年齡是否比對?

在我們的很多客戶中,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就是能力與年齡不比對的問題。很多工作3年、5年的人,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别,是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會遇到很多的阻力。

導緻這種情況的産生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頻繁跳槽,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無一技之長;

二是雖然在一個方向上長期積累,但隻是第一年是成長的,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複勞動,原地踏步。

是以,對于那些年齡30歲的朋友來說,從現在開始,你必須要慎重審視一個問題:從畢業到現在,我工作幾年了?我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比對?

如果不比對,那麼,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并跑步前進,以彌補與那些先知先覺者之間的差距,確定自己不會在競争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

第三,你是否建構與提升了知識結構?

身在職場,不同職位等級的人,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别。

一個最基礎的業務員,想着如何維護好終端,這是戰術層面的東西,也是他的職責所在;但如果一個營銷總監這樣的角色,還和業務員一樣天天想着如何去和終端老闆打交道,那就是他的失職了。

每一個企業的營運,都會由戰略與戰術所構成。大的戰略會細分成小的戰略,小的戰略會細分成一個一個的執行戰術,由基層人員去付諸實施。不同層級的人,分别負責不同高度的工作,各司其職,這也是團隊協作的意義所在。

同樣,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層級越高,你看問題的眼光和思路就要越高,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要不然,你的能力,永遠隻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不會有大的發展,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

  • 30歲之前:如何打好基礎

我建議你做兩件事。

第一件,找準一個可以為之奮鬥5年、 10年甚至更久的目标。

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态。因為一個清晰的目标,可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着一個點去積累經驗,而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雖然經驗并不一定與能力相關,但如果沒有經驗的積累,你的能力也基本沒有提升的可能。

Macolm Gladwell在他的著作《異類》中說:無論是最優秀的運動員,企業家,音樂家還是科學家,經調查,你都會發現他們至少都在付出了長達十年,每天不低于三小時的努力之後才嶄露頭角的。

第二件,就是學會做人。

我甚至認為,會做人比會做事還要重要百倍。找到一個合适的職業目标,對于很多迷茫中的人來說可能并不是容易的事;但學會做人,則是你在任何公司、任何時候都可以修煉的一種職業素養。

在做人的修煉中,有四項要素,是能夠對你以後的職業發展起到緻命性影響的:

1. 你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這其中包括與你的上司的關系,以及與你的同僚的關系。

2. 不斷學習的能力

我曾經碰到一個客戶,已經近40歲的人了,做會計做了14年,仍然隻是一個基層主管的職位,在公司中也看不到晉升的機會,好多年沒有加薪了。

我們問他:“在這14年中,你有沒有進行過教育訓練、進修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充電?”

“沒有。”

“從來沒有嗎?”

“從來沒有。”

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卻是非常普遍的。

沒有學習,你的職業發展就會在原地踏步。你以為你沒有退步,但實際上别人在進步,你與别人之間的差距在不知不覺中拉開了,就等于退步了。

3. 樹立職業化精神

不管你有沒有目标,不管這項工作是不是你願意做的,隻要你在這個崗位上,你就應該把事情做好。

即便這份工作你不喜歡,也不要用消極的的方式去對待,因為你不僅在浪費公司的時間,更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身在職場,你能收獲的無非是兩種東西:一是回報,二是成長。在沒有明确的目标之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緻,把所有你能夠在這個職位上得到的東西,統統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以消極的态度對待工作,你會兩手空空,什麼也得不到。

4. 要有強大的内心

我所遇到的很多人,其實内心裡都很脆弱,無法經受漫長人生道路上所降臨的各種苦難。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即便是耶稣,又何嘗不會遭受苦難的洗禮?

強大的内心可以讓一個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而消極悲觀隻會讓你在希望面前錯機良機。

  • 30歲之後:如何實作質的突破?

要想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實作比較大的發展,你應該從30歲開始,好好利用5年時間,着手準備以下3件至關重要的事情:

NO.1完成你的專業化品牌建構

“日本戰略之父”大前研一在《專業主義》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你憑什麼勝出?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勢的,是個人之間的競争。能否獨霸世界舞台,鍛造他人無法超越的核心競争力?你唯一的依恃,就是專業。”

你是一流的商務人士,還是一般的上班族?差别就在這裡!給自己一個專業定位,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會為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增加更多有價值的籌碼。

為了支撐你“專業化”的品牌形象,你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就是前面提到過的知識結構問題。

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你要向這個行業裡最優秀的人看齊,并以他們為目标,作為自己修煉成長的榜樣,一步一步彌補與優秀之間的差距。這個時候,在職學習、進修等等都需要提上日程,學會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

第二,就是樹立自己在行業内的影響力。

你要想成為優秀的職場人士,也必須向那些最優秀的人看齊,樹立在這個行業内的影響力,用你的思想去影響别人。

NO.2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中層管理者

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你職業成長的關鍵一步。以後的發展空間,都與此次的晉升密不可分。但這個位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坐穩。

蓋洛普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基礎員工之是以離職頻繁,很多時候問題并不在于公司,而是在于其上司:公司的中層管理者。

正因為中層管理的不善,而對于下屬員工的發展與成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導緻他們職業發展無論是在專業能力上,還是在職業修養上,均不能得到有效的成長。

你必須要意識到:你的管理,将有可能改變你的下屬的終身命運,是你錯誤的管理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到你的下屬,迫使他們離開公司。

當你的成長因為你的上司而受到阻礙的時候,這是你的不幸,你可以選擇“用腳投票”;當你某一天也成為管理者的時候,我們不希望把這種不幸繼續傳遞下去。

NO.3找一家成長中的公司,伴随其成長

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你可以親眼目睹一家公司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曆程,對于公司的營運也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你也能夠體會到你的角色在公司成長中的位置和作用。

二是在公司成長的過程中,你的價值會有更大的發揮餘地,會更容易展現出來。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都傾向于尋找大公司,這也可以了解,但是要想快速的成長,尋找規模不太大的成長中的公司,其實是更好的一種選擇。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較為迫切,你的職位晉升也會更快。

三是你的忠誠度會為你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回報。

企業用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忠誠度。尤其是現在跳槽率、流失率在衆多企業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忠誠就成為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職業精神。

不論你現在已經“奔三”,還是正在“奔三”的路上,請始終告誡自己:不要虛度了大好年華,抓住所有能夠抓住的時間,為自己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

最後,借用我最喜歡的喬布斯語錄,作為本文的結尾: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是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

你的時間有限,是以不要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别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内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靈和直覺,隻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原文:http://www.sohu.com/a/216247713_74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