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又走在路上。路上的感覺,與校園裡的感覺、課堂上的感覺,甚而與書房裡的感覺一樣。
走在路上,是工作,也是生活,或者說是我的一種工作與生活方式。
我曾把我的行旅定義為我的書房。坐火車、坐飛機、坐汽車,我也能看書,寫文,還能睡覺。有時能睡着,那是最好的休息,如在家裡床上睡覺一樣,瞬間入睡。假如睡不着,閉上眼睛,那是在思索,天上地上,東南西北,會去遐想。
2020年1月中旬,我在廣東,一天早晨,從新聞中得知疫情嚴重了,回到蘇州,也就正式進入了“疫情期”。三年,人們經曆了太多的艱辛、艱難、艱苦。或多或少,每個人都一樣。
2023年2月之後,春暖花開,似乎進入了“後疫情期”,似乎恢複了常态,隻是一路上,人們仍然戴着口罩。口罩或許是“疫情”留給人們的一種新的行旅方式,是标配。
此刻,我坐在馳往中原的高鐵上,望着視窗的風光,那是我熟悉又新鮮的山山水水。許多人感慨。感慨什麼呢?讓人對人生的本質有了更深的認識:無常、有常,出世、入世,總之,必須對世界,尤其自然世界更為虔誠與敬畏。
盤點自己,這三年,在這個不尋常的歲月,我做了些什麼?
那是對生命旅程的盤點:這三年,我在勉強可以行走的日子裡,仍然行走了許多地方。這些地方,都與教育有關、學校有關。涉及到公辦民辦、開拓新項目與管理現有學校,以及穿插着參加各類教育活動,論壇、沙龍、研讨會,有時一天一個城市。
這三年,帶着口罩,走在路上,許多城市都留下我“核酸”的記錄。能保證我安全行走,需要三樣東西:身份證、健康碼與行程碼,一路上驚恐與慌慌張張,時常總是免不了,其中的故事,都是可以寫小說的素材。
不妨留下一個“流水賬”,這三年,我到過的地方:
青海西甯,黑龍江哈爾濱,重慶,四川成都、廣安、峨眉山,海南島三亞,雲南昆明、宜良、紅河、彌勒,廣西南甯、崇左,貴州遵義、都勻、黔南、貴陽、畢節,廣東廣州、深圳、東莞、湛江,福建泉州、晉江、浙江杭州、溫州、湖州、嘉興、麗水、台州、衢州,江西南昌,湖北襄陽、宜昌,湖南長沙、婁底,河南鄭州、洛陽、孟津、焦作、新鄉、信陽、鶴壁,河北石家莊、邯鄲,山東濟南、淄博、濰坊、濱州、惠民、濟甯、曲阜、山西太原、晉中、平遙、晉城、長治、沁源、陽泉、忻州、大同、呂梁,陝西榆林、綏德、安康,安徽阜陽,江蘇南京、無錫、常州,北京,上海的等地,特殊時期的特殊行走,每一個地方都是奇遇。
這三年的所思所做,或者說“行走”的軌迹,部分即将收錄于即将出版的《要做就做真教育》《破解學校管理難題》兩本書之中,也是值得自己珍藏的記憶。
2023年3月9日赴鄭州的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