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雖然粉絲向實體專輯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但行業确實仍該警惕銷售額大數字後的泡沫。

讀娛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去年,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釋出的《全球音樂報告2022》顯示,2021年全球實體唱片銷售收入增長16.1%%,達到50億美元,是20年來的首次增長。CD收入也是近20年來首次增長,在亞洲增長迅速。同時,2021年人們對黑膠唱片的興趣也明顯提升,銷售同比增長25.9%。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如今看來,實體唱片業的回溫或許還将繼續。

根據韓媒《이코노미스트》的報導,根據統計以2022年銷量排名前400名為基準,實體唱片銷售量高達7419w+張,比去年的5000w+張增加了29.9%。據Luminate報告顯示,2022年美國盒式錄音帶專輯銷量增長28%,達44萬盒,實體專輯占數字和實體等所有形式專輯銷量的70%左右。

國内對于實體專輯的消費熱情也不減。去年底,王源推出的黑膠唱片《客廳狂歡》在48小時限時銷售期内銷量達到24w+張,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今年2月,時代少年團發行第二張實體專輯《烏托邦少年》,銷售額破億,位居QQ音樂暢銷實體專輯總暢銷榜榜首。

目前來看,實體唱片業的回溫來自多個方面,不過要說其中貢獻最多的還是要當屬粉絲經濟。

1

不可被低估的粉絲消費熱情

從全球視野來看,實體唱片的回暖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受疫情影響音樂Live難以成行,加強了人們購買實體專輯的需求;二是在數字音樂成為主流聽歌形式後,實體專輯購買即永久擁有的特性使其具有了更強的收藏價值;三是CD、錄音帶、黑膠這些相對傳統的唱片媒介,對于當下年輕人而言因“複古”而具有了潮流感,用實體唱片聽歌是一件很酷的事,也帶動了部分年輕人的實體唱片消費熱情。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不過在實體唱片銷量大漲的這個現象中,提供最大支援的應該還是粉絲經濟在發揮作用。

從IFPI報告來看,2021年CD收入的激增來自于亞洲市場,在日本這一實體唱片主要市場保持穩定銷量的前提來看,同一年南韓實體專輯銷量的迅速增長或許就是主要影響因素。據南韓Gaon Chart排行榜資料統計,2021年南韓實體專輯銷量大盤一路高飛,與2020年相比增加了36.9%。其中,占據排名前400位的實體專輯銷量總和更是達到約5800萬張,同比2020年增長31%。 

南韓實體專輯大盤的高漲,就來自于K-POP的帶動。據KOREAN SALES統計,2022年過半,就已有BTS、NCT DREAM、TXT、林英雄、SEVENTEEN、Stray Kids等藝人接連創造新的專輯百萬銷量神話。這些藝人毫無意外的均為秀人、偶像。

那麼再來看看國内,2021年,時代少年團的首張實體專輯《舞象之年》,用了不到5天的時間銷售額破億,今年的第二張實體專輯《烏托邦少年》用時不到5分鐘銷量破億。QQ音樂暢銷實體專輯總統計榜中(總統計榜資料為商品在2021年9月1日撲淘商城上線後産生的實際銷售額),TOP10分别來自時代少年團、王源(2張專輯上榜)、鞠婧祎、鹿晗、黃明昊、王嘉爾、薛之謙、PANTHEPACK、喻言的專輯,除薛之謙外其餘藝人也均有偶像身份,甚至薛之謙也是選秀出道。

可以說,近兩年實體唱片的主要閱聽人基本就是粉絲群體,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偶像在選擇在數字專輯外專門發行實體專輯。像是近期,蔡徐坤就發行了其線上演唱會Live的實體專輯《KUN 2023 AET LAB LIVE》,雖因定價偏高引發部分粉絲不滿,但想來這張實體專輯仍然也會交上讓公司滿意的銷售成績。

在這波實體專輯熱度回潮中,偶像們的實體專輯相比過去的專輯有了更高的定價。時代少年團的《烏托邦少年》定價168元,王源《客廳狂歡》秘密溫室系列黑膠唱片定價286元,鞠婧祎出道九周年實體紀念專輯《IX》定價89-219元,引發部分粉絲不滿的蔡徐坤的Live專輯定價182元,相比之下,沖進TOP10的薛之謙專輯《無數》僅89元的定價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過這也正凸顯了粉絲經濟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當然,高定價之下是實體專輯給粉絲群體提供了更多福利回報。比如,這些實體專輯首先都是概念專輯,從外包裝設計到附贈内容,都與音樂内容有一定呼應構成一個完整的概念,購買實體專輯具有更強的儀式感,進而比購買數字專輯具有更多的消費價值;

其次,偶像們的實體專輯“附贈品”也比過去的實體專輯更豐富,除了歌詞本、海報,如今偶像的實體專輯還有特殊小卡以及其他與專輯概念相關的物品,比如線上Live演唱會的實體票根,印有偶像海報的年曆,以及藝人手寫信等等。

可以說,當下大部分的實體專輯都是服務粉絲的商品,粉絲購買構成支援偶像的行為,偶像實體專輯成為回饋粉絲的福利,以及與粉絲溝通的管道,這樣的邏輯下,idol們的真愛粉幾乎難以抵擋買上一張的欲望。

2

粉絲向實體專輯≠唱片業發展跑偏

雖然有一些聲音認為實體專輯成為粉絲經濟的一環是糟糕的現象,但實際上,專輯本身就是以商品的定位而産生的,而非是單純的内容媒介。

在人們必須通過實體媒介聽歌的年代,除了廣播,唱片是人們接觸音樂的唯一管道,為了讓人們能在免費的廣播之外為音樂消費,就需要在出售音樂這一環下更多的心思,于是專輯的概念逐漸形成。

專輯一般指将一定數量以上的歌曲或樂曲集結在一起,并對外發行的一種媒體。被視為最早定義出現代專輯形态的作品,是Beatles樂隊在1976年發行的《佩珀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團》,其包含了印刷照片這一外包裝,被看作是音樂創作者藝術表現的一部分。也就是,專輯概念的出現就是為了更好的售賣,其賣點在于包括音樂内容在内的藝術包裝。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換言之,最初專輯面向的人群就不是聽一聽的“路人”,而是對專輯創作者、專輯創作藝術理念感興趣的人。不過随着音樂娛樂的普及,流行音樂的發展,唱片店的形成,專輯逐漸成為了喜愛音樂的人都會購買的商品。走進唱片店發現喜愛的封面,試聽發現喜愛的音樂,然後購買回家反複聆聽,也才成了後來專輯的主要消費流程。

那麼,如今走向粉絲經濟的實體專輯也可以算是一種回歸——面向對藝人感興趣的人群,提供一份包含音樂内容的藝術化實體專輯,就和專輯概念最初誕生時十分相近了。

從這個角度而言,成為粉絲經濟一環的實體專輯發展趨勢,也就沒那麼令人擔憂了。

3

我們真的需要依靠

實體專輯新玩法拯救唱片業嗎?

在偶像産業發展成熟的當下,粉絲經濟的加入也給實體專輯帶來了一些玩法上的新變化。如前文所言,如今偶像實體專輯中往往附贈了限量藝人小卡,這些小卡具有的唯一性、稀缺性,成了當下粉絲們購買實體專輯的主要動力之一。

這樣收集式的内容,顯然能夠調動粉絲的消費熱情,而圍繞着小卡,如今一些新型唱片店也玩起了“盲盒經濟”。

近兩年,一二線城市多了許多線下唱片店,其中不少都設定了抽卡機,就是将實體專輯内附贈的藝人小卡、簽售會小卡等小卡混為一套卡尺投放在機器内,以随機掉落的形式讓粉絲體驗盲盒樂。有的線下店内購買任意專輯滿140元并額外支付30元就可獲得一次抽卡機會。

實體唱片的銷售“正統”在粉絲經濟?

圖檔出處見水印

這樣的規則很明顯是唱片店利用粉絲經濟來帶動唱片店内消費,對于粉絲而言,這樣指定卡池内抽取卡片,既有開盲盒的樂趣,也有了更穩定的保障,畢竟,就算購買實體專輯,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專輯内的限量小卡。是以,僅是小卡這樣的設計,就讓粉絲、專輯發行方、線下唱片店都得到了“滿足”。

更誇張的是,在南韓,為了最大程度發揮小卡的“功效”,其還推出了廉價盤也就是低價的實體專輯,廉價盤相比正常實體專輯有着更為簡略的配置和做工,不着重展現音樂藝術概念,而是以藝人ID小卡為主要吸引力。基本上,廉價盤的價格是正常實體專輯的一半或四分之一,用更低的成本擷取想要的小卡,很直接地戳中了粉絲的需求,促使了更大規模的消費,這大概也是國内抽卡機能夠存在的原因。

可以說,因為藝人小卡的出現,讓偶像實體專輯真正走向了粉絲經濟,這雖然讓實體專輯銷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本質上來說,唱片産業的回溫,并不代表音樂産業的向好。

在網際網路對唱片業帶來沖擊之時,唱片業從業者都在呼籲挽救産業,但那時是出于對盜版的無奈,盜版意味着音樂産業在唱片側的收入驟降,而如今,正版數字音樂成為了音樂産業的收入支柱,實體唱片收入不再直接影響着音樂産業的興衰,因而對于如今實體唱片靠粉絲經濟來挽救的說法,就顯得有些“言不由衷”了。

誠然,唱片業能夠有所回溫,對于音樂産業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但如果人們消費實體專輯都是藝人小卡在驅動,那麼實體唱片業的未來就仍然不夠光明。畢竟藝人小卡現在能存在于實體專輯内,未來就可能存在于其他形式中。而如果粉絲是因為實體專輯的藝術概念,及其收藏性而購買,或許才是粉絲向實體專輯更加健康的走向。

是以,雖然粉絲向實體專輯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但行業确實仍該警惕銷售額大數字後的泡沫,那些美好或許并不能持續很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