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拒絕玻璃心

/ 1 /

在生活中你總是會遇到很多玻璃心的人。脆成了這樣:

你不太敢直接拒絕他的要求,甚至有時候你需要委屈自己滿足他。因為你拒絕他,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會很傷心,很難過,很崩潰。好像你傷害了他似的。

你不太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敢指出他的問題或錯誤,因為怕他受不了,怕傷害到他。是以你的主見、看法都會憋着,沒有辦法跟他交流。因為你知道你一旦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就會覺得自己整個人都不夠好。

借東西被拒絕,做了件事被指出來不夠好的地方,别人有不同的意見,被上司罵了,某個東西被同僚嘲笑或被朋友嫌棄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都無數次發生着。

當你表達需求,總會有人拒絕你。當你做了一件事,總會有人否定你。沒有人可以完全肯定你、接受你、滿足你,因為你不是宇宙的王。

被拒絕或否定,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然而總有人了解不了。在面對拒絕、否定、批評、指出問題的時候,他們想的不是反思或改進,而是動不動就覺得因為自己不夠好。覺得很受打擊,覺得自己不被愛了,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

/ 2 /

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這首先是一種自戀,動不動就要跟自己扯上關系。這感覺仿佛像是地球爆炸了,美國地震了,小貓懷孕了,都是因為你不夠好導緻的。

我曾經和他們探讨:為什麼你害怕被拒絕和否定。我發現他們把一個小小的拒絕或否定在自己的世界裡進行了無限放大:

他們期待:别人從來都不拒絕或否定我,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我,一旦我表達期待,我就要被滿足,不然我會很受傷。

他們從來不關心别人為什麼拒絕或否定他,不去核對,不去詢問,不去調查,不去看到現實,隻是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幻想着并堅定着“都是我不好”這一個原因,然後自怨自艾。

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據自己的經驗建構着“都是因為我不夠好”的邏輯,然後把這個想法強加給别人,認為别人也是這麼想的。然後對拒絕和否定他的人産生了一種很深的潛在的失望、怨恨和敵意。想默默離開他。

他們看起來自卑、焦慮、害怕、畏縮、膽怯,實際上這是被僞裝的、強烈的對别人的控制和要求,期待别人可以無條件按照自己所需來滿足自己的控制。

這是嬰兒般所有人都要為我服務的自戀。

/ 3 /

你做了一件事,别人否定了你。除了可能是因為你不夠好,還可能是因為他眼瞎,他智商低,情商低,各商都低。

我們遇到過太多這樣的人:喜歡盯着别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優點,嘴裡隻有批評而較少有表揚。他們對人、事、物的标準極高,一般的東西都入不了他們法眼,是以他們評價某部電影、某個作品,首先就看到這個作品哪裡不足。

總有些人這樣,尖酸、刻薄、高标準。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人,你太容易被否定了。

也有的人天生不具備同理心,無法共情到别人那脆弱的玻璃心。他們心直口快,口無遮掩,界限分明,說話做事毫不顧慮别人的感受。對自己有利的、符合自己口味的他們就接受,否則他們就拒絕和咒罵。他們隻是很有界限甚至很自私而已,跟你好不好沒有關系。

難道你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就是因為你不夠好?

還有的人會用否定、批評、指責、拒絕來表達愛,他們希望你更好,但是他們沒有直接表達的能力,不得不用反方向來表達。比如你從小到大聽到過的媽媽說“這次怎麼回事,怎麼又沒考好!”,實際上媽媽隻是希望你下次考得更好。

有的人否定或拒絕你,隻是因為他今天被上司罵了,被狗咬了,沒睡好覺,被老婆罰跪榴蓮了,等等衆多原因,他也很可憐,而你恰好撞槍口上了。

有時候則是因為你太好,而他人的潛意識裡看不得你比他好,是以要趁機打壓下你。有些吃不到葡萄的人就是喜歡說葡萄很難吃。

總之,别人拒絕你或者否定你,這和你本身好不好沒有多大的關系。這是兩件事,有時候有關聯,有時候沒有。即:

他拒絕或否定你,有時候是因為你不好。

他拒絕或否定你,有時候是因為他不好。

他拒絕或否定你,有時候是因為你太好。

他拒絕或否定你,有時候是因為天氣不好。

他拒絕或否定你,有時候無關于誰好不好。

然而在你這裡所有時候都隻有一種情況了。你說這不是不是很自戀?

/ 4 /

為什麼你會不願意看到其他可能性,而隻看到“我不好”這一種可能呢?

我發現害怕被别人拒絕和否定的人,都是自己都不接受自己的。他們先否定了自己,才害怕被别人否定。他們自己都嫌棄自己,才怕被别人拒絕。

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和嫌棄已經夠多了,他們無法再承受多一點點。是以别人的否定和拒絕會讓他們那麼難受——因為那是壓死驢子的最後一根稻草。一點點的否定和拒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條命。是以他們才會對否定與拒絕反應那麼過度。

那你說是驢子殺死了自己呢,還是稻草呢?

他們内心深處,先有了“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的想法,然後開始了處處求驗證。凡是那些長得像的有點痕迹的,都被他們看出來“我不夠好”。别人隻是給了一個引子,驗證了他們内心對自己的評價。

别人的語言,隻是激活了他們已有的部分。是他們自己先否定了自己。

當我去呈現他們的原生家庭的時候,我也會發現,他們那童年裡有太多被否定的創傷。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常常受到批評、指責、拒絕、否定。他們即使做好了,也會被權威們找到不好的地方,然後被指出來否定。權威們即使找不到可以否定的地方,也不會去表揚和肯定。

當一個小孩子在10000件事都持續受到負面評價卻幾乎沒有正面評價的時候,很自然就上升到了“我這個人不好”的層次上。這個對自己的解釋,簡單而有力。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會對否定和拒絕及其敏感。因為已經承受了太多了,不能再多。

“我不夠好”、“我不值得”這種感覺就被深深地烙在潛意識裡了,然後作為一個理由反複的去解釋我為什麼會被否定和拒絕。這種感覺太熟悉了,太踏實了,太親切了,太有安全感了。

/ 5 /

可是你還是長大了,你不再是那個被随意貼上“都是因為你不夠好”的标簽的小孩了。所有人都和你一樣,有着自己的無奈和創傷,有着自己的殘缺和短闆,他們或者滿足你,或者不滿足你,有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創傷無法填補而丢給了你,而這跟你好不好沒有多大關系。

而你内心被否定的傷,他人無法給你填補。你隻能靠自己。你想要的肯定,可以給你自己。

你否定我,是你的事。隻要我不否定自己,就沒有人可以否定得了我。在這個漸漸認識客觀現實的過程中,你就慢慢學會了自信。

自信,就是我選擇表達自己,并允許自己被否定,這不代表我不好。開朗,就是我主動發出邀請,并允許我被拒絕,這不代表我不好。

當然這并非盲目自信樂觀,自我陶醉自我欺騙,而是睜開眼,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決定我可以做些什麼更好,而非一味陶醉在“我不好”的想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