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作者:白馬過隙彈指間

永明七年的一天,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在府中舉行宴會,席上高朋滿座,既有達官顯貴,也有未入仕的飽學之士,甚至還有建康城中寺廟的高僧,原來竟陵王是奉了齊武帝的旨意,在宴會上弘揚佛法。席間,竟陵王滿面虔誠地談起了因果報應,這時有人拍案而起,直言自己根本不信,他就是在曆史上有“古代宣揚無神論第一人”的範缜。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竟陵王見有人反對,并未生氣,自己一個人唱獨角戲多沒意思,隻有通過辯論駁倒他,才能更好的宣揚佛法,于是哈哈一笑,問道:“你不信因果報應,那又如何解釋世人中有人生來富貴,有人生來貧賤呢?”範缜也不怯場:“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随風而堕,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于溷糞之側。墜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糞溷者,下官是也。貴賤雖複殊途,因果竟在何處?”

意思就是,不同的人就像一棵樹上不同的花,有的落在席上,好比殿下;有的落在糞坑,就好比下官。貴賤雖然懸殊,但因果卻又在哪裡呢?竟陵王雖然以學問廣博聞名,但也一時語塞,心中不快卻又沒有辦法反駁。

見殿下吃癟,席間衆人自然不想錯過這麼好的巴結機會,一個叫王琰的人就站起來,譏諷道:“嗚呼範子!曾不知其先祖神靈所在。”可憐的範先生啊!竟然不知道自己祖宗的神靈在哪裡?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這樣刁鑽的問題委實不好回答,說不知道吧,如何祭祀祖先?說知道吧,好像又承認了神靈因果。但這顯然難不住範缜,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嗚呼王子!知其祖先神靈所在,而不能殺身以從之。”王先生既然知道自己祖先神靈所在,卻不能自殺去追随祖先,豈非不孝之至?

王琰羞愧而退。這時又有幾人上前,皆被範缜擊退,甚至有高僧下場也沒能讨得半點好處。

竟陵王見無法駁倒範缜,便施拖延之計,也是最常見的一招:“今日隻談風月,不談佛事。”

待宴席散後,他便私下裡找到範缜,給他施加壓力:“你堅持這樣的異端思想,恐怕會被正統思想所不容。”然後再給一滴蜜糖:“隻要你放棄這樣的異端思想,以你的才學,至少能當上中書郎。”這就是封官許願了。

但是,範缜不為所動:“如果我會為了當官出賣自己的思想,早就是中書令一級的大官了,怎會看得上小小的中書郎?”

被拒絕後,竟陵王并沒有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找三兩混混将其毒打一頓,甚至讓他永遠閉嘴,而隻是靜觀其變,順其自然。

然而,範缜卻沒有就此罷手,也許是宴會上的一番辯論觸發了靈感,不久範缜就寫下了著名的《神滅論》,大肆批判佛教的輪回轉世、因果報應,成功的擁有了一批無神論的擁趸。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這時的竟陵王再也坐不住了,他奏明齊武帝,建議是不是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但齊武帝在看了《神滅論》後,隻是淡淡一笑,随他去吧!并沒有任何措施出台。

齊武帝的“無為”讓我們大惑不解,畢竟他可是一位地道地道的崇佛者。同樣的事情後來還又發生在梁武帝蕭衍身上。

梁武帝對佛法更是癡迷,他年輕時就對佛教産生了濃厚興趣,作為“竟陵八友”之一,他多次與竟陵王談論佛法,其對佛事的認識讓竟陵王都為之贊歎。蕭衍稱帝後直接下诏将佛教列為國教,而且還撰寫了大量佛教著作,并親自登壇講經說法,執政後期更是先後4次到同泰寺“舍身”。如此一個以禮崇佛法而聞名後世的皇帝,對待“無神論”的範缜也沒有采取什麼過激的措施。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梁朝建立不久,有“自迎王師”之功的範缜被任命為晉安太守,三年後又升為中書左丞。雖然因為大庭廣衆之下替好友王亮求情,觸怒了梁武帝,被流放到廣州,但僅僅不到兩年就又被召回京城擔任中書郎、國子博士。

在此期間,範缜一直在宣揚自己的神滅論觀點。也許是對範缜如此不給自己這個皇帝面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天監六年,梁武帝召集了包括佛門高僧、文壇領袖、朝廷重臣在内的六十餘人發文駁斥《神滅論》。

收到敕書後,他們個個摩拳擦掌,誓要把範缜駁得體無完膚,他們連夜寫出了七十餘篇文章反駁《神滅論》,但無一例外,皆敗下陣來,史載,範缜“辯摧衆口,日服千人”。最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以“知識淺薄,實在說不過範缜”向梁武帝複命,比如,中書舍人曹思文的奏章中言道:“思文情識愚淺,無以折其鋒銳。”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先折了一陣的梁武帝隻好親自下場,他親下敕書《敕答臣下<神滅論>》,“欲談無佛,應設賓主。……若謂飨非所飨,見非所見,違經背親,言誠可息。神滅之論,朕所未詳。”

梁武帝并不想做出一副靠威權打壓異己的姿态,這封敕書隻是在含蓄地勸說範缜放棄自己神滅論的觀點,但耿直的範缜卻将此文看作是梁武帝發出的挑戰書,他認真聽取了皇帝的“意見”,然後展開反擊:“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意思就是形存在,精神才存在;形體衰亡,精神也就歸于消亡,佛教徒口中的“神不滅”是不對的。

為了更形象的說明“形神不可分離”,他還舉了一個例子,“神之于質,猶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猶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意思是,人的精神和身體之間的關系,就像鋒利和刀刃的關系,離開刀刃也就無所謂鋒利,離開了鋒利也就無所謂刀刃。是以并不存在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佛教的輪回轉世之說也就不可能成立。

雖然說得雲裡霧裡,頗有一番“白馬非馬”的詭辯意味,但的确是曆史上第一次闡明物質和精神缺一不可的關系,是以也有人将範缜視作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始祖。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梁武帝見無法壓服範缜,便主動停止了這場論戰。後來,梁武帝依然讓範缜做着自己的官,終老一生。

那麼,回到前面的問題,範缜與兩個皇帝論戰完勝,為什麼齊武帝和梁武帝都沒有采取過激的措施?更沒有動用權力進行迫害甚至殺戮呢?

原因應該有三個:

首先,範缜的背景足夠強大。

範缜出身順陽範氏,是東晉安北将軍範汪的六世孫,可謂出身名門。年少時,他又師從當代名儒劉瓛,劉瓛也十分欣賞這個弟子的才學,并親自為他加冠。劉瓛門下的學生大多都是出門乘車,遍身羅绮,非富即貴。

而劉瓛自幼學識淵博,頗有才名。永明年間,齊武帝曾派一批飽學之士出使北魏,此次出使中,範缜的才學甚至在北魏朝野引起了轟動,并赢得了北魏皇室的尊敬和贊歎。

出身名門、天資聰慧、師從名儒、敵我雙方愛戴有加,有這麼多護身符,又在那個士族門閥熱衷空談的的時代,皇帝自然不會輕易把範缜怎麼樣。

其次,兩個皇帝都比較開明。

齊武帝是南朝曆史上難得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間,對内積極改善民生,崇尚節儉,實施富國政策;對外努力緩和與北魏的關系,力圖維護和平局面,十年之間,海内升平,國泰民安,被稱為“永明之治”。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這樣一個關心百姓疾苦的皇帝,自然不會因為範缜一點宗教理念不同就“誅殺異己”。

梁武帝的情況也差不多,雖然他晚年造成了“侯景之亂”,都城陷落,但他在位四十八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是頗有政績的。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而且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吃飯也是不沾葷腥,而且每天隻吃一頓飯,在節儉方面,蕭衍在古代帝王中絕對是出類拔萃之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兩者的目的并沒有本質的差別。

梁武帝雖然标榜自己是忠實的佛教徒,但仔細分析其實不然,據史料記載,梁武帝4次“出家”分别在大通元年、大通三年、中大通元年和太清元年。“出家”的時間有時是三四天,有時十五六天,最長的也隻有37天。在此期間梁武帝對皇權并沒有稍放,在他的授意下,“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把他又一次次請回宮裡。梁武帝的4次“出家”猶如兒戲,這是信佛的表現嗎?更像是一場秀!

有人可能會說,蕭衍不近女色,不食葷腥,還不夠虔誠嗎?實際上前期的蕭衍是非常好色的。當年蕭衍起兵殺死齊廢帝蕭寶卷後,幾乎全盤接受了蕭寶卷的後宮,其中留下名姓的美人就有吳景晖、阮令赢、潘妃、餘妃等人。後來隻是因為“四體小惡”,禦醫說他在房事方面過于積極,縱欲過度,是以才“五十外便斷房室”。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那麼蕭衍為何要标榜自己信佛呢?

原來,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大陸,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普遍被當時的平民百姓、士族門閥所喜好。期間,前秦建莫高窟,北魏開鑿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這種喜好的展現。面對當時佛教如日中天的盛況,身為統治者的梁武帝自然要“随衆”,表現自己崇尚佛法的态度。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另外,當時的佛教也并非是要批倒搞臭的糟粕,它宣揚善惡有報,勸誡殺戮,特别是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歲月,既給了底層百姓今生行善,來世脫離苦海的心理慰籍,也給上層統治者提供了一個新的教化民心的思想工具。

梁武帝所提出的“三教同源論”,認為儒、釋、道三教同出一源,都可以教化人心向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梁武帝本人也并非愚鈍迷信之輩,其信仰佛教或者标榜自己信佛的根本目的還是,把佛教當成一個教化民心的工具。

而範缜的《神滅論》本質上并沒有否認“神”的存在,《神滅論》中有這麼一句,“人滅而為鬼,鬼滅而為人,則未之知也。”當然,範缜沒能駁斥鬼怪的存在并無損于其無神論的立場,隻是反映了時人對自然界的認識還不足。

《神滅論》中,範缜以“浮屠害政,桑門蠢俗”,來表達宣揚神不滅的危害,他認為提倡和宣傳神不滅,不僅會敗壞民俗、危害道德倫理,還會損害國政,導緻百姓重于利己而輕于濟世。範缜主張人人各守其職,各安天命,這與梁武帝百姓安居樂業,官吏忠于職守,皇帝無為而治的主張是一緻的。

範缜為何未受迫害?信佛的未必信佛,神滅的也未必否認神的存在!

另外,範缜與皇帝的論戰,貌似是範缜對佛學的勝利,實際上是“雙方各打各的,根本沒有産生實質性的交鋒。”從範缜回答王琰和梁武帝的兩個問題就能看出,一問一答貌似精彩,實際根本是風牛馬不相及,而且參與論戰的人中,很多人佛學造詣并不高,就算範缜也沒有深刻了解佛教的理論,是以現在很多學者認為“對手駁不倒範缜,但範缜也駁不倒他的對手”。

在這種情況下,齊武帝和梁武帝自然不用擔心範缜的論調會危害政治穩定,反而可能會促進國家的思想繁榮,事實也确實如此,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卻并未是以受到任何影響,甚至在隋唐時期迎來全盛。

皇帝并不是不想讓範缜閉嘴,實在是沒有必要,因為兩者的目的是一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