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作者:忟君揫事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哀牢山”,這一在近現代怪事頻出的奇山位于雲南境内,其地勢本就險峻、複雜,山底與山頂之間的溫差大,冷熱交替。

這也是哀牢山為何頻發遇難事故,難以搜尋遇難者遺體,甚至由事故衍生出諸多怪異怪談的直接原因。

現代有科考隊和驢友進入哀牢山勘測,實際上,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人到哀牢山探險了。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全國各地,邊走邊寫,寫了近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

遊記中有一卷記錄了他在雲南遊玩的經曆,當時他順着溪流走上山,想找當地人所說的“小落水坑”。

不想哀牢山太過寬闊,他不辭辛苦來到山頂,被山頂的景象驚訝得說不話來。

而等他下山的時候,突遇險情,還差點迷了路。哀牢山究竟險在何處?又有什麼特别之處吸引古今往來的人們紛紛慕名前往?

保山會友

在去往哀牢山之前,他先在雲南的會真樓裡寫了會兒遊記,還和在途中結識的“驢友”崔某一起買了塊玉石請工匠解開看看。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如果成色好的話,他就準備拜托工匠加工成玉器,他好帶回去送給家人。

第二天,他順道去拜訪閃氏兄弟中的閃知願,這個閃氏兄弟是保山當地名人閃繼迪的長次子。

閃父年輕時在翰林院供職,學識淵博,又不慕名利,為人和善孝順。兄弟倆耳濡目染,也極擅文學。

徐霞客慕名二人許久,徐本人是個無心仕途的“閑人”,而閃氏兄弟在朝廷上也不願和閹黨同流合污,志氣高潔。

是以,徐霞客認為他們一定有聊得來的話題,能做朋友。

結果那天他興高采烈地去,一來就吃了個閉門羹。閃知願仍不出來見面,徐霞客從旁人口中得知,可能是因為知願最近吃壞了肚子,一直腹瀉不止。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閃知願認為現在的身體情況不足以支撐他迎接客人,是以便告知徐霞客,後面在西亭見面。

鑒于此徐霞客隻好作罷,但他把自己想送《雲菠全集》一事告知給了閃父。得到應允後,他便放心去保山周圍遊玩了。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們說的哀牢山,其實有兩處。一處是在雲南南部,被哈尼族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開鑿出了秀美、獨特的梯田。

另一處則是古哀牢國的一處山頭,徐霞客當日遊玩的終點就在這裡。

他首先去往的是龍泉門,城門有一個九龍泉,山澗從夾谷中奔流不息地湧下來,在東邊很遠很遠的地方形成了個易羅池,用于灌溉下流平川上的農田。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這個易羅池邈遠而寬闊,蓄水量很大,在它的北方還修了個亭子,據說這是參将鄧子龍特意修建的。

亭旁栽了一些名叫“飛松”的桐花,花朵微小,不結果實,但十分鮮豔。徐霞客走馬觀花,沿着山脊一路溜達,還爬到山頂的諸葛營裡。去看了看舊的武侯祠。

逛完山頂,他便下山,還抄了條近道回到了會真樓吃飯。

崇祯十二年六月初二,徐霞客又從龍泉門出發,這次他穿過吊橋,沿着溪水一直走,大概走了13裡路(此處的“裡”為古代的“裡”,1裡相當于今天的500米),他到達了東山的山麓上。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這個地方與今天的哀牢山位置有一定的偏差,但基本上大差不差,随後徐霞客走到從岔道向東北方走去,經過了一個大官廟。

從這裡開始,道路就變得崎岖了許多,他憑着雙腳一步步向山上走去。山路特别崎岖陡峭,遊記中徐霞客說這段路走得很辛苦。

大約走了2裡路,他就到了哀牢寺,這座寺廟背靠大山,面朝西南方向,擡頭往上看,山崖十分陡峭,看着像是堅硬的岩石層層堆疊起來。

徐霞客回想起當地人所描述的山體樣貌,他心想這裡就應該是傳說中的哀牢山了。

徐霞客的運氣很不錯,他是大清早的時候就出發上哀牢山了。恰好那天還出太陽,沒有下雨,是以視野特别開闊,沒有白霧遮掩。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他要進入哀牢山的原因很簡單,一個是他本來就打算在雲南這邊大多數山體水文都考察一遍,另一個則是當地人所說的“小落水坑”。

據說哀牢山上有一眼清泉,滿而不溢,如果有太陽出來則更是美不勝收。

中午時分,徐霞客走了一早上的路有些疲乏了,于是停在哀牢寺裡吃了個飯。

時間很快來就要來到正午時分了,徐霞客稍作休息,立馬繼續出發。

當太陽到達正午最高點時,直直射向地面,倘若真的有“小落水坑”,或許當地人的傳說便是真實的。抱着這樣的願望,他繼續前進。

沿着石崖往前走,徐霞客發現山路開始向上盤旋,越收越窄,繞了快3裡路,徐霞客終于來到了山頂。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山頭上的風很大,而且在這裡還立着一塊巨大的岩石,看起來像一面素色的屏風。

屏下有一汪清泉,泉裡有兩個泉孔靜靜躺在石脊上,像兩個大麻鞋。徐霞客的這個比喻相當粗犷,但看得出來這兩個泉眼很大。

泉眼周圍的水圍着邊上,懸而不溢,水深足足有一尺,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清澈如許。

徐霞客見之,便把這汪泉稱為“金井”,也就是當地人說的“小落水坑”。

他觀察四周,發現在泉水旁邊有人立了碑,上面刻了“玉泉”二字。

徐霞客一看就知道,這個立碑人把山上下的兩個泉水名給弄混了。

來山頂之前,他去大官廟裡晃了一圈,真正的“玉泉”在山下,正巧也是兩個泉眼,而且泉中還盛産比目魚。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無獨有偶,當徐霞客往南走下坡路大概2裡遠,他看見了“安樂”這一石碑,這是當地人改“哀牢”山名後的别稱。

而哀牢山這一山名,其實大有來頭。

哀牢山為何叫“哀牢”

徐霞客的遊記中曾寫到,那時有元江、哀牢兩個縣,處在雲南的腹地,山靈水秀,土壤肥沃,鄉道上還有馬幫來往,是個宜居又适合旅遊的地方。

而哀牢山地處雲南東部,正正好卡在,高原和山地中間,還把兩條江分隔開來。

關于“哀牢”這一山名,遊記中曾記到當地人非常不喜歡“哀牢”這個山名,聽起來不吉利,喪家犬意味很濃,是以他們都愛用“安樂”代替“哀牢”一詞。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這樣聽起來就讓人精神好多了,字面上看起來也賞心悅目。

而徐霞客本人也并未往下深究,僅停留在了改名這一層,實際上他也犯了一個許多人會犯的錯誤。

徐霞客是哪族人?他從中原來,是漢族人,而雲南等地自古被視為西南夷,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

自然雲南這些山的名字也是當地原來的少數民族取的,用漢語來解釋不太準确。

據文獻記載,哀牢山是古哀牢國的一座山,古哀牢國就是少數民族哀牢部所在聚集的區域。

以現在保有的傣語、彜語等少數民族的語言來分析,“哀”和“牢”的讀音所代表的意思都是很美好、吉利的。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有人說,“哀牢”的讀音在傣語裡是“酒的香氣”,在彜語中有“虎”的意思。

那或許有朋友要問了,為什麼音譯的時候偏偏選“哀牢”兩個字,而不選像“安樂”這樣看起來吉祥、舒适的字呢?

這就要說到,音譯名字的作者是什麼身份。顯然,那時想要了解少數民族在說什麼,距離最近的就是中原漢族了。

而中原漢族向來認為自己是中心,對其他民族的态度較為輕蔑,是以在翻譯上也會夾帶“私貨”。

當然,徐霞客在遊記中也客觀指出了許多地方府志的錯誤。畢竟地方府上的官員是從其他地方派來的,在記錄上有細微錯誤也是很正常的。

但哀牢山周邊的地方志可是由當地人自己編寫的,從春秋到明代,少數民族居住在此地與中央對抗,而在明代這裡又有土司把控當地。

是以,按理來說,地方志基本不會出錯,但正是哀牢附近長年累月的戰争,這裡不止一個少數民族。

于是在地名稱呼上也有“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的雞同鴨講感,故哀牢山才從山名到山體本身都有着莫大的争議。

走過“安樂”石碑,徐霞客準備下山回家了,但就在暮色攏上天際時,徐霞客卻在途中迷了路。

下山之險

這個時候徐霞客已經走到了哀牢寺的山對面,經過數十年的旅行,他已經成為了一名老道的登山能手了。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與來時一樣,這裡的山崖也是由層層岩石堆疊起來的,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實特别像水果蛋糕切開來的夾層。

這種構造在地理學上稱為斷層,從遊記中所記錄的次數來看,斷層在哀牢山各處十分常見,也是以形成了陡峭的地勢。

這種斷層的形成原因,在今天的地理學者來看,有的是風吹雨淋侵蝕而成,有的則是岩漿活動形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徐霞客反複說這哀牢山的崖壁上全是石頭堆砌而成的,因為這些石頭實際上是岩漿形成的。

緊接着,他繼續向下邊的峽谷走,大概行了8裡路,他繞到了山嘴邊上。

那時,他從上邊往下看的時候,望見了底下農田的影子。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這個地方相當陡峭,當他雙腳站在崖邊的時候心裡不由得提了一下,一塊碎石随着山風驅使滾落下山崖。

這一面的山上常年幹燥、缺乏雨水,是以即便有峽谷構造也未存有一滴水,路上沒有人家居住,僅有一兩戶背着山面修建了房屋。

他在心中推斷剛剛走過的地方,下面應該就是谷底了,這樣一來距離回到城中也就不遠了。

然而等他走到終于出現水流的地方時,他繞着山峰走了許久,打了幾個轉。如果不是這裡還有清水的話,他可能真的會被頭頂的太陽給烤幹。

接近傍晚時,他終于從山峰上下來,擡頭回望才發現那裡的山峰竟有兩座,看起來就像巨大的馬鞍。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下了山峰,徐霞客還穿過了一片窪地,山頂至山腰,再到山底,景色各異,足以見得哀牢山的高度。

這個時候太陽已經開始往下落了,天黑之前沒有下山,或沒有找到可以投宿的人家,是極有可能在山中失溫而死的。

顧不得腳上的泥,徐霞客加快了腳步,幸運的是,沒走多遠他就看見了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天色已晚,想要下山回城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是以他選擇投宿。

很快他就找到了一個名叫“沈家莊”的地方,正好位于這個峽谷的谷地。

他剛投宿到村中一名農戶家時,突然天色大變,空中下起了大雨。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徐霞客在心中感到十分慶幸,倘若他再晚一點,說不定走在路上腳底一打滑,自己就摔下崖去了。

總的來說,徐霞客這一趟哀牢山之旅算得上是有驚無險,并且他在遊記中還記錄了相當詳實的哀牢山地理樣貌。

在他的遊記中,像這樣的登山之旅數不勝數,還有一次雁蕩山之行,那才是無比兇險。

那時他年紀還比較輕,去浙江探險,聽說雁蕩山上有一片湖,他就想去看看。結果爬上山頂後,隻有一個大懸崖,而回路更是崎岖無比,是下下策。

正好下面有一階石台,他決定冒個險,往下面走。

他和三個随從一起把裹在腿腳上的布解下來,做成吊繩下去,結果又發現那裡根本沒有路。

今有驢友探險,古有徐霞客差點迷路,哀牢山險在什麼地方?

他隻好抓着布繩上去,過程中繩子突然斷了,還是随從拉住他,重新續上繩子才得了救。

現代登山等危險無比,更不用是古代的人們了,遇上險情,那就是九死一生。

徐霞客一生遊遍祖國山河,在地理方面有較深造詣,對祖國山川河流做了深入細緻地考察與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

他不僅寫有諸多旅行筆記,還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地理資料。這些資料的積累對大陸地理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地理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