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3月7日一8日
7日9時半,天氣晴朗,從大理沿杭瑞高速騎行到龍陵。2015年從騰沖騎行瑞麗過程中感覺松山抗戰遺址就在縣城附近,故直接到龍陵,全程300多公裡,于下午2時到達龍陵縣城。途中跨越瀾滄江怒江兩條國際河流,過怒江時,江心小島水邊還見 不少野生鹭鸶,這種景象在我的家鄉赤水河畔常見,但在外地隻在江西鷹潭和此地見過。
東西向大動脈一杭瑞高速
瀾滄江畔
怒江一瞥
江邊野鹭鸶
這次到龍陵主要是想參觀抗日戰争時龍陵松山戰場遺址。下午近4時,先去縣城的抗日戰争紀念館參觀,給人的印象是戰争殘酷血腥,小日本瘋狂與無恥。
龍陵抗戰紀念廣場
廣場遺存的日本雕堡
遠征53軍南下龍陵作戰
遠征軍強渡怒江
日本工事截圖
彈殼遺存堆積如山
日軍野炮中隊官兵在松山之戰後僅一人生還
駐守松山日軍尉官,這些人均斃命于松山
這是在松山獲救的“慰安婦”其中右一懷孕的是南韓婦女,如今南韓和日本還沆瀣一氣,遏制打壓中國。不知南韓人民看到這張照片做何感想?
1943年初,日本廣播協會組織慰問團到松山慰問日本侵略軍。随行者包括日本當紅的春日井梅莺、奧山彩子等歌星和一大群年輕的女舞蹈演員。為了搶着給女演員開車獻殷勤,一個日軍曹長還在鎮安街附近翻車送了命。拉孟守備隊的軍醫中尉高橋富帶着衛生兵趕來救護,由于摸到了這些從日本國内來的女人的肌膚,心裡充滿着亢奮和欣慰。但這是松山日軍覆滅前的最後"眼福"。
遠征軍火焰噴射器
中國軍人從飯蒌裡盛飯,戰争生活的艱苦可見一斑
3月8日騎車從龍陵縣城前往40公裡處的松山戰役遺址參觀。這裡不收門票,系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據介紹:1941年11月,太平洋戰争爆發。不過百日,日軍占領東南亞各國及香港,切斷滇越鐵路和香港的運輸通道。後又分路進攻緬甸,妄圖截斷中國國際救援的最後通道﹣﹣滇緬公路,實作其徹底征服中國目标。
1942年2月上旬,日軍進犯緬甸,緬甸危急。應英軍統帥之請,3月上旬,中國十萬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在同古、仁安羌、臘戌、密支那等地與日軍激戰,但因同盟國各方協調指揮失當,一再錯失戰機而作戰失利,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将軍壯烈殉國,數萬官兵喋血異域,長眠野人山。後日本于5月3日攻陷國門畹町。數日之内,怒江以西大片國土皆陷于日軍之手。5月11日,中國遠征軍奉命渡江奮起反攻。其間渡江作戰、激戰松山,圍攻騰沖、三戰龍陵、滌蕩芒市,曆時八個月,于次年1月20日驅敵于國門之外。後與從緬甸向南反攻的中美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緬北、滇西反攻戰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獲得徹底勝利之戰。這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向日軍反攻的序幕。
1944年5月11日,中國遠征軍奉命渡江反攻滇西(騰沖,松山,龍陵)。松山之役始于6月4日,終于9月7日
,曆時三個多月,付出傷亡7773人,殲滅日軍1288人的慘烈代價,成功收複松山,為打通滇緬公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9月14日,騰沖被攻克。此後遠征軍大軍雲集龍陵。經過激戰奪取龍陵四面高地并切斷芒市至龍陵交通,10月29日,遠征軍集中兵力,向城區發起總攻。經過激戰,終于1月3日将日守軍大部殲滅,奪回了龍陵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要塞。此役為整個滇西反攻中規模最大的要塞争奪戰,
松山、龍陵兩役,共殲滅日軍11900人,占滇西反攻總殲敵數的56%;遠征軍官兵傷亡35984人,占傷亡總數的53%。龍陵松山乃中國抗戰成功收複之第一塊國土,為勝利與自豪的象征,充滿着大國之魂的正氣;龍陵乃中國抗日戰争滇西抗戰主戰場,載中國遠征軍和群眾之記憶,彰顯了民族團結之精神。松山戰役遺址經70餘年風雨如昔,英雄氣概曆久而益彰。建遠征軍雕塑群于松山正宜其地,壯共禦外辱聲威以騰飛恰建其時,中國遠征軍雕型群由夏裝秋冬裝士兵、娃娃兵、炮兵、跪射兵、戰車、女兵、盟軍、老兵、戰馬,駐印軍計12個方陣402座雕像,按1:1.2的比例塑成。群像兵種齊全、結構完整、神态逼真、氣勢恢弘,極具感染力與震憾力!雕像由廣東佛山雕塑藝術家李春華先生制作捐贈,雕塑群占地總面積約17400平方米的基礎部分由龍陵縣人民政府投資建設,工程曆時一年有餘,于2013年9月3日落成。
路遇美景
中國遠征軍雕像群紀念園
對面山頭即松山主峰一子高地,海拔兩千多米
松山戰役紀念碑
群馬雕像
士兵雕像
士兵射姿
女兵雕像
遠征軍群雕
壯哉遠征軍
當地拾柴人與參觀遊人
鮮花獻勇士
戰時恵通橋
遠眺通惠橋
美軍中國遠征軍協同作戰
攻子高地時遠征軍炮兵掩體
日軍壕溝
日軍坦克裝甲車便道
松山主峰子高地一号地堡落坑,遠征軍坑道作業,裝填18噸炸藥将此堡壘炸翻
原先松山主峰由兩個尖峰構成,日軍在每個尖峰下修築一個主堡,每個主堡相當于把三層樓埋于山體中,我遠征軍久攻不下,采用坑道作業爆破,眼前這一巨大的落坑就是子高地爆破後留下的兩個落坑之一。由頑敵過義夫大尉率領的75名日軍士兵,爆破之後有四人震昏被俘,其餘全部被炸死。
子高地堡壘爆破時現場圖檔
松山主峰子高地爆破落坑之二,裝12噸炸藥爆破留此落坑
在子高地久攻不下之時,中國遠征軍采用末端作業挖掘交通壕,壕的深度為1.8米,寬為1米,上面用10毫米的鋼闆覆寫,每2條交通壕連向一個主堡,采取對壕作業,當坑道挖掘到堡壘前30米處,改為打暗道,暗道打至堡壘的正下方做成藥室。這種辦法看似很原始,但它撕破了日軍主陣地,改變了敵我雙方的攻防體系。
這是子高地爆破後留下的第二個落坑,也是松山的頂峰,海拔2019.8米。指揮子高地爆破的82師師長王伯勳的回憶錄記載:"子高地爆破原以為聲響會很巨大,但實質上還不如十五榴大炮(155毫米榴彈炮)爆炸來得猛烈,隻是聲音很沉悶,沖擊力也很強,我在500米外的鷹蹲山掩體裡深切的感受到沖擊波的強大,我的掩體都吱吱作響。"
二号坑原有鋼筋
松山戰役遺址,主要集中在龍陵縣臘動鎮大娅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範圍約四平方公裡。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随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遺迹有:松山主陣地、遠征軍坑道作業遺迹及爆破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等。1944年,中國遠征軍進攻松山,面對飛機轟不爛,大炮炸不垮的地堡,副軍長李彌在日記裡寫下:"攻打松山,乃餘一生最艱巨之任務。敵之強,強其工事,堡壘、火力。若與敵争奪一山一地得失,中敵計也。須摧毀其工事,肅清其堡壘,斬殺頑敵。"李彌将軍的辦法是各個擊破。從外圍着手,一個地堡一個地堡地摧毀,向山上地堡群的中心逐漸推進。雖然推進很慢,卻紮實有效。為了配合李彌的戰術,美軍調來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噴射器,它使樹木燃燒(地堡主材樹木),彈藥爆炸。
時任103師307團副團長的陳一國回憶道,"攻擊中,我團使用了八組火焰噴射器,使攻擊取得較大進展,對摧毀敵堡有決定性作用。火焰射入敵堡後,引起堡壘内物體燃燒,彈藥爆炸,人員窒息而死亡。堡壘内保持高溫,是以增援之敵亦不能馬上利用。
導旅給遊客講解
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松山戰役遺址
遊人如織
7. 8兩日參觀龍陵抗日戰争紀念館又瞻仰松山戰役遺址,深受教育。感受最深的是遠征軍群雕像,廣東佛山雕塑家李春華先生大愛無疆,付出多少心血汗水金錢,留此宏偉精湛塑像群。警示教育後人,勿忘國恥,建國不易,中華複興,國人還需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