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作者:山海異史

“國之大事在戎,戎之大事在馬”,戰馬對于古代政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和交通工具。從水浒傳中,我們就能發現這點,曾頭市和梁山的大戰就是從一匹好馬開始的。

騎兵在一場戰鬥中起到了決定性的力量,但是史料中記載,南宋戰馬是稀缺物資,甚至出現過“今天下馬軍,大率十人無一二人有馬”的奇葩現象,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提及南宋千裡運馬的故事了。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戰馬潇潇來自千山外

1.颠沛千裡尋馬源

南宋的國土面積非常狹窄,是以戰馬的主要來源就是通過向四川長安沿線、廣西桂州的番地采購。長途運輸和采購在那個道路不通、交通不暢的時代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僅需要面對山路險阻,更有多種原因會導緻馬匹在中途損耗。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川地崎岖且路上多亂石。馬隊在叢山峻嶺中穿行很容易使得馬蹄受傷,基于南宋期間馬匹短缺和運送馬匹存在的困境,南宋孝宗乾道元年五月,四川宣撫使吳磷提出了通過水運的方式運送馬匹。

水運主要是通過制造專用的馬船經過河流運送馬匹,但是這個考慮其實也并不太成熟。夔州路帥臣張震提出:“歲費約二百萬缗 ,又且出産不敷,決難樁辦”直接指出來水運所需要的巨大經濟花費。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但是面對緊張而又嚴峻的用馬需求,孝宗還是非常堅決的同意了水運這一運馬的過程。在乾道二年的時候,吳磷申請了先嘗試性的通過水路運送一批馬匹,用以發現運馬途中的需求和運馬所需要的具體花費。

而此次測試也驗證了水運的可行性,是以當時的夔路轉運司主管在向朝廷彙報對馬綱水運的看法時,就表達了自己對水運馬匹一事的認可。而孝宗更是大為高興,“上大善之”,立即開始着手推行水運。

2.馬綱水運初試及廣西買馬南上

《朝野雜記》中記載:“峽江湍險,軍士素不谙習···驅沿流之民為之操舟,所赍衣糧為之劫奪,所過雞犬為之一空。”由于時代的特殊性和環境的影響,即使有了皇帝的支援,南宋水運馬匹的政策也并不順利。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在吳磷嘗試性運馬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而接替他職位的官員并不怎麼支援通過水路運送馬匹的方式。虞允文實地考察了運送馬匹的實際情況和詳細線路,提出了水運和陸地運送相結合的方式。

由利州到荊南路程有接近三千多裡路程,順風順水路途還行,一旦逆風而行,船隻航行速度就會大大降低。而金州附近的陸地寬敞平坦,非常适合馬匹的前行,兩種方式相結合反而能夠增加運送的速度。

由于虞的建議參考了當地的實際情況,是以獲得了孝宗的大力支援,“诏令允文擇其利便,一面改易施行 ”。但到後期,又有朝廷重臣上書說通過水運的方式極大的影響到了江岸兩邊運送糧食,後期這種水運的方式更是直接被廢止了。

廣西的馬匹主要來自于桂州,最初是有桂州人經過湖南和江西把馬匹送至需要的地區,但是因為江西道路多險阻不通暢,是以改為從潭州、襄陽一路北上而來。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3.人财供給保障在途馬匹

運送馬匹不僅僅需要思考馬匹行走的路線和具體運送馬匹的方式,還包括了馬匹運送過程中所必要考慮的一切問題,其中人員與财産的配置設定更是重中之重。

馬匹運送中人物角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對于馬匹運送全線負責的官員、保護馬匹的将領、醫治馬匹的醫生,另外一類是專門負責特定馬匹的牽馬負責人,這樣的管理方式讓馬匹運送過程從上到下都有人負責。

四川茶馬司運送馬匹的隊伍每綱有馬100匹,其中“差使臣二員,将校、醫獸各一名,牽馬軍兵五十人”,共54人。這54人各司其職,又被嚴格的獎勵考核辦法所管理。

如果運送過程全線沒有馬匹損傷,則押送馬匹的官員就可以升官一級;但如果馬匹損傷達到三成,就會被降官。紹興三年更是有律法寫明:“押綱官如到行在損失不及一分···與轉一官;将校···失及二分,并降一官資”。

嚴格将運送馬匹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指出、将問題責任人界定,以此來減少馬匹運送過程中的損傷。即使朝廷十分重視馬匹運送,每年購買超過萬匹戰馬運送至長江中下遊,但是南宋仍然非常缺馬。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時事造就一代朝堂的戰馬缺口

1.積貧積弱難以負擔

運送馬匹的過程中,為保證馬匹的存活率是以沿途所需要的成本非常高昂。不僅包括馬匹的口糧、運送馬匹的船隻,還包括沿途押送馬匹的官員和驿站人員的費用,這還僅僅隻是一切順利需要準備的費用。

“所有病馬,即權寄留,如法醫治”,對于病馬需要及時醫治;還要随時保持驿站的良好環境、沿途道路的通暢。淳熙十年更是“重修馬路,使其高壯平闊,無緻泥濘 ”,馬匹所行之處無一不是花銷。

而南宋因為一系列并不出色的财政政策讓國家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尤其是運送馬匹沿線的州府根本就無力支撐馬匹運送途中所需要産生的巨大開銷,這也就無法保持各地持續運送馬匹的積極性。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就單單論四川馬匹運送而言,每年 “四川州郡發牽馬兵士額差四千餘人, 又借請之費三十餘萬”,馬匹的運送給經過的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成本和人員成本,更何況水運還需要造船和水手的費用。

張震說“自利至峽十一州,歲費約二百萬缗。又且出産不敷,決難樁辦”,中央制定運馬的政策隻考慮馬匹的運送,卻不考慮經濟,經費不足讓南宋無力支撐馬匹運送的巨大開銷,進一步導緻自身兵力不足。

2.内憂外患導緻馬匹稀缺

南宋一直承受着來自周邊少數民族的壓迫,軍事形勢非常不好。《群書索考》中說:“宋朝大臣平章先軍而後國;群臣先軍而後州。”由此可見,當時事事皆以軍事為重,也能看出南宋所面臨之緊迫環境。

而戰馬作為一級戰備更是重中之重,但是馬匹是一種害怕炎熱比較耐旱的動物,它們養殖的環境非常受地理因素影響,“邊人畜牧轉徙,馳逐水草…至于中國…玄黃虺隋(疲病之馬),因而減耗”。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而宋所處的中原地區并不适合養殖馬匹,同時南宋對于官方的牧場管理并不十分嚴格,導緻馬匹品相并不好,甚至容易生病,并不能支撐戰争所需,這時采購就成為了馬匹最大的來源。

而最大的養馬基地——契丹擁有着無數品相完美的馬匹,但那時的遼和宋朝是對立的關系,并不可能賣馬匹給宋朝。直到金滅遼以後與宋朝建立合約通商,但馬匹仍然作為戰略物資是禁止賣給南宋的。

另一方面,“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鹦”中黨項馬的來源西夏王朝更是與宋朝互相禁止通商,即使是長年偶爾開放一次市場,也并不能支援長期穩定的交易。内憂外患之下與鄰不友好的南宋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獲得穩定的馬匹來源。

3.資源配置設定不均導緻運馬困難重重

由于南宋時期本土馬匹十分有限,是以馬匹主要來源是外地,而馬匹就需要長途運送,在長時間運送途中會極大的擾民,更會很大程度上得激發社會上的沖突,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軍力人力進行維穩工作。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王十朋在對上的奏折中說到,“臣所治者夔州也,夔為帥府,系屯兵之地,而數猶不足”表現了運送馬匹過程中政府人力的缺失,而政府人力缺失就必須要從普通人民中去選擇人員加入到運送過程中。

“于是驅沿流之民為之操舟,所赍衣糧為之韌奪,所過雞犬為之一空”,各個地方官員紛紛對馬匹運送帶來的巨大壓力表示不安,更是紛紛上述形容途中給各個州府帶來的巨大壓力。

下屬州府的反對本就讓馬匹運送政策實施頗為困難,再加上通過水運的方式讓馬匹損耗變得非常之大。載滿馬匹的船隻遇上大風浪後十死九生,這樣的情況讓南宋朝廷不得已取消了效率最高的運送方式。

同時在古代大型運河也承擔着非常巨大的交通運輸作用,大型城市所需資源等都會通過水運抵達城市,而大型運馬船隻會将河道擠占,極大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由此可見,南宋運馬不暢缺馬的情況也必然出現。

梳理南宋運馬的過程,從朝廷過失的角度,分析南宋缺馬的原因

總結

馬匹的運送本身在曆史長河中就是一項非常艱難的任務,持續性的運轉機制、中央的大力支援和經濟力度上的扶持缺一不可。而南宋的一味冒進不僅沒有緩解缺馬的情況,更是讓自身一度陷入困境。

南宋的先天缺馬加上後天政策造就如此環境,讓我們發現在行政管理體系中,我們必須得擁有一雙能夠發現政策弊端的雙眼,同時要大膽完善和突破自身體系所擁有的缺陷,這樣才能在發展中無往不利。

參考文獻:

1.南宋馬綱運輸的過程管理;

2.南宋馬綱水運考述;

3.南宋茶馬貿易及馬政相關銀铤。

#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