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年中國雲計算市場預測
2017-09-06 11:40
老魚大哥
閱讀(1114)
評論(0)
編輯
收藏
舉報
江湖慣例,先介紹一下本人的情況。研究所學生階段導師的研究方向是分布式系統和雲計算,自己稀裡糊塗的跟着導師進入了雲計算的領域。最早研究的是Eucalyptus架構,當時openstack還沒火,當時雲計算也沒現在這麼火,主要還是在技術研究階段。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主要負責雲平台和一些分布式架構的研究和搭建,學習和研究過openstack;一直關注雲計算領域,最近又轉到雲計算領域工作。是以雖然不算資深專家,也是伴随着這幾年雲計算一起成長走過來的。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喜歡開玩笑,說目前比較熱的兩個研究領域是“雲裡霧裡”,雲是指雲計算,霧(諧音“物”)是指物聯網。現在也都成了近幾年大熱的技術領域了。
雲計算研究和商用最早的要數亞馬遜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亞馬遜最初是為了應對高峰期的通路壓力,擴充了大量的I層資源:計算、存儲、網絡等等。但是這些資源平時又有很多處于閑置狀态,是以就想着如何利用起來這些資源。這就是亞馬遜雲計算研究的動力和商用的來源。現在亞馬遜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雲計算廠商,年收入比其他所有的雲計算廠商加起來還多。近幾年做的比較好的國外廠商還有微軟和google。微軟是傳統老牌軟體供應商,能成功轉型做雲服務,很值得我們學習。谷歌憑着強大的技術能力,也在雲計算領域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國内的公有雲服務提供商現在基本是阿裡一家獨大。騰訊雲、金山雲、華為雲、ucloud、qingcloud、百度、京東、網易等一大批新近的入局者,都是看好了雲計算這塊大蛋糕。由德意志銀行資料顯示,中國國内公有雲市場2016年增長率為150-200%。預計2017-2018年依舊保持這個速度快速增長。預期中國的公有雲IaaS/PaaS在2017年增長至31億美元;預測到2020年,年增長率為70.5%,達到154億美元。
中國的公有雲市場目前是阿裡獨領風騷,其他衆多企業混戰的局面。個人預測(個人觀點,不喜歡請繞道)3-5年之後,中國的雲計算市場将轉為阿裡、騰訊、華為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他小的廠商或者專注于某一垂直領域,或者被收購(如最近的七牛被阿裡收購),或者死掉(現實很殘酷)。
首先說說阿裡雲,之前我本人也用過阿裡雲。阿裡的雲服務起步最早,商用最早,占領了中國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市場,但是目前雲服務中I層資源同質化嚴重,已經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技術很成熟,大家都在做。于是阿裡憑借着資金和使用者量的優勢,開始了降價模式,使其他很多雲計算基礎服務提供商一直處在生死掙紮的邊緣,也加劇了雲計算IAAS服務市場的競争。很多創業公司都是賺了吆喝不賺錢,拼命的融資來撐到馬雲爸爸嘴裡的美好的後天(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除了技術門檻變低外,阿裡的另一個問題來自于多雲部署。資料顯示,使用者偏好多雲部署的比率已經從2016年的42%增長到2017年的68%。其中,有40%的多雲部署是選擇了2個雲供應商。企業多雲部署的主要原因有:不同的服務需求、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緊急情況保險。這間接的制約了它的發展。
最近阿裡的資料安全,也是被人诟病的問題之一。我的同行有人反應,阿裡的雲主機總是有幾個程序殺不掉,有資料收集的嫌疑。而馬雲也在很多場合公開表态大資料的價值,不由得使人浮想聯翩。
同時由于阿裡進幾年市場部門一路攻城略地、高歌猛進,配套的服務品質卻出現了下滑。其服務體系的效率問題,工單響應不及時,問題處理效率的低下,給了使用者非常不好的體驗,在V2EX(一個頗為活躍的技術社群)裡,阿裡雲已經被戲稱「爸爸雲」-服務态度像爸爸,或者「千萬雲」-千萬不要買。
盡管如此,阿裡在公有雲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地位在短期内還是難以撼動的。未來如何,我們就準備好闆凳瓜子,做吃瓜群衆等着圍觀吧。
再來聊聊個人認為阿裡最大的兩個競争對手,騰訊和華為。
騰訊可以說是阿裡目前來說最大的競争對手。騰訊雲戰略一直走的比較穩健,2016年中的“雲+未來”峰會上,馬化騰親自為騰訊雲站台,第一次公開提出:“對騰訊來說,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第一要素就是雲。”這标志其把騰訊雲業務提到了戰略高度上,騰訊雲在整個騰訊架構體系中的地位得到了肯定。
騰訊坐擁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對中小企業的雲服務拓展也是有很好的基礎。同時騰訊也有比較深的技術積累和燒錢的能力,足以應對未來公有雲市場的拼殺。但是騰訊對于公有雲的熱情并沒有特别大,可能是做基礎設施服務賺錢沒有王者農藥來錢快吧(開個玩笑)。社交平台和遊戲業務,對騰訊來說有超高的利潤。是以雖然騰訊開始重視雲計算領域的投入,但是感覺熱情不夠。
騰訊雲在視訊和遊戲行業的解決方案也都比較成熟,就和阿裡在電商行業的優勢一樣,會幫助騰訊搶占更多的細分市場佔有率。目前騰訊占據了公有雲市場的第二把座椅,而且還會繼續搶占阿裡的公有雲市場。
國内還有一家實力雄厚、對雲計算技術和客戶積累很深的公司,就是華為。我個人認為,華為将是阿裡潛在對手裡的最大威脅。華為之前一直在做私有雲、政務雲,對公有雲的态度似乎一直有些搖擺不定。今年年初,華為才終于下定決心,要大舉加入公有雲領域的競争,并為此成立了獨立的事業部——Cloud
BU。8月29日,華為發文宣布内部架構調整,稱為支撐業務發展,Cloud
BU将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公司一級組織。華為正式全力準備進軍公有雲市場。華為公開表示Cloud
BU在2017年将增加投入2000人,以應對國内外競争對手。
華為的優勢在于它有多年企業級IT市場的豐富經驗,更重要的是,國内國外很多營運商都是它的“老朋友”。大中型企業和政府客戶相對于中小企業,忠誠度較高,遷移成本也較高,是以門檻較高。華為積累的客戶資源将有極大的優勢,幫助華為站穩公有雲市場。
同時,華為的雲計算技術和經驗方面也有很深的積累。2017年3月10日的OpenStack董事會上,華為作為董事、黃金會員成功晉級為白金會員,成為亞洲首家OpenStack白金會員。華為在全球建設了衆多基于OpenStack的多種部署模式的雲,推動了OpenStack作為企業級平台的快速成熟。其中,華為與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和中國電信等營運商共同提供公有雲服務并自營運華為公有雲。
華為的優勢,除了多年客戶關系積累和雲計算技術積累之外,還在于華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資料的商業政策。華為多年來都是做基礎裝置和網絡裝置,有着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政府行業多年來的深度耕耘,赢得了很高的客戶聲譽。這也是公有雲相對于是私有雲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很多企業上雲的顧慮就是安全問題。
華為在去年年底還上線了軟體開發雲 ,面向軟體開發企業和人員,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開發工具平台。之前也說過,I層服務同質化嚴重,門檻越來越低。想在目前的市場後來追上,殺出一片天地,必須要有好的切入點。軟體開發雲就是華為很好的一把撬棍,目的就是為了撬開公有雲市場的一個新入口。從開發企業和開發人員入手,培養使用者群,做大産業生态,還愁公有雲服務沒市場麼?而還在拼命打價格戰的廠商,在燒完錢之後,也避免不了被收購或者滅亡的命運。
以上都是本人的個人觀點。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其實競争是好事,有競争才有更好的服務,更低的價格,最終受益的都是我們企業。公有雲市場在3-5年内必定有一場激烈的拼殺,拼殺過後格局會逐漸明确。結果是否會如我所預測,我們拭目以待。
- 标簽 雲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