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雲當下正處于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危險境地。中國公有雲市場,馬太效應正在上演,尤其是 2019 年,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作為剛剛擠進前五名的華為,當下正處于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危險境地。在 2019 年,雖然華為雲在增速和市場佔有率上迎來了突破與爆發,但華為雲現在還不能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
作者:張雪
華為雲當下正處于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危險境地。
中國公有雲市場,馬太效應正在上演,尤其是 2019 年,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作為剛剛擠進前五名的華為,當下正處于前有豺狼,後有猛虎的危險境地。
在 2019 年,雖然華為雲在增速和市場佔有率上迎來了突破與爆發,但華為雲現在還不能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
在外部,不僅有阿裡雲和騰訊雲兩座大山,百度雲和金山雲也虎視眈眈,在内部,伴随着華為雲的發展,一些例如産品定位不清,管理混亂以及用力過猛等問題正在顯現,是以如何繼續“後來者”的入侵優勢成為了華為雲現在的重要命題。
現在來看,擺在華為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自己擴大生态夥伴朋友圈,二是與營運商聯合共同攪局,但不管選擇哪一條,對華為來講都是各有利弊。
一、華為雲的野心:做全球五朵雲之一
據 IDC 最新報告,2019 年上半年中國公有雲 IaaS 和 PaaS 整體市場層面,阿裡、騰訊、AWS、中國電信和華為占據了 74% 的市場佔有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單 IaaS 市場分析,公有雲服務商競争日趨激烈,阿裡、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依然位居前五,共占據 75.3% 的市場佔有率;金山、華為和百度市場規模相當接近,華為的市場佔有率優勢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據華為雲官方資料,2019 年第一季度華為雲營收增長超過 300%,華為雲 PaaS 市場佔有率增速接近 700%,在 Top5 廠商增速排名第一。
華為在其公布的前三季度财報中指出,華為雲在雲基礎設施領域創新的道路上加速奔跑,緻力于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雲服務。
随後,在第三季度,華為首次釋出了整體計算戰略,推出全球最快 AI 訓練叢集 Atlas900 和華為雲昇騰 AI 叢集服務、112 款基于鲲鵬和昇騰的新服務、工業智能體等創新産品,在網際網路、汽車制造、金融等行業實作大突破;已有 300 萬企業使用者與開發者在華為雲進行雲端開發。
“保持平穩調整結構應該是華為近兩年的戰略,無論是 5G 還是整體業務,明年的表現可能更多是平穩發展。相比較之下,華為雲業務可能是華為未來 3 到 5 年的最大亮點,這個可以參考微軟這幾年的成功轉型。”華為前三季度财報出爐後,有業内研究人士對媒體如此表示。
而在此之前,在雲計算領域,華為布局已久。
按照官方說法,2007 年華為成立虛拟化研究部,是雲計算的前身。2010 年提出“雲帆計劃 2011”正式做雲的業務。在 2015 年,華為首次把對雲計算戰略的投入作為了未來最重要的戰略之一,并提出到 2020 年,其雲計算産業規模要超過 100 億美元。
在兩年後的 2017 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 華為輪值 CEO 郭平更是直接為華為雲業務定了一個“小目标”即:世界上最終會剩下五朵雲,華為雲會成為其中之一。而這也顯示了華為對雲業務的信心和決心。經過兩年的布局和發展,如今的華為雲似乎距離自己的做“全球五朵雲之一”的目标更進了一步。
然而野蠻生長在帶來美麗果實的同時,也帶來了暗藏的危機。
知乎網友@瓶瓶作為一枚“老營運商”,同時也是一名參加華為雲業務的工程師曾在網上寫道:“說到底,其實最核心的是雲線上頂層設計出了問題。”
在該網友看來,華為雲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是産品定位不清晰。在客戶心裡隻覺得“華為”靠譜,華為對于“雲”的目标和定位一直搖擺不定,基本架構、産品名詞變化頻繁,所有的産品線都在往前推進,内部産品打架,内部員工都是搞不明白。
二是整個管理層混亂,并将這種混亂移嫁到了客戶層。公有雲和私有雲,本是同一個産品,卻由不同的部門負責,這勢必造成整個項目建設的方向不一緻,互相扯皮、内耗,甚至在面向客戶層面,成了競争對手,複雜的技術詞彙、報價體系搞得客戶暈頭轉向。
三是沒有走出路徑依賴,商業模式轉型不夠。傳統做硬體裝置的思維,還是讓華為停留在技術攻堅以及賣“裝置”上,比如華為現在主打的傳統私有雲,本質上還是為了賣硬體。而在公有雲的設計上,又停留在平台層,創造出了很多的産品,但是卻很難回答核心的問題,缺乏網際網路時代的産品思維,這其實就是傳統企業向網際網路轉型不足的突出表現。
衆所周知,在雲計算時代,企業上雲的需求已經不是硬體為主的形态能滿足的,更重要的是軟體和服務,是以作為一家 IT 硬體制造商,從硬體制造到雲服務,華為雲面臨的第一個鴻溝可能就是産品思維。
華為雲此前也坦然承認,不同于網際網路廠商的提前布局,華為雲屬于“輸在起跑線”的孩子。一直以來,華為也試圖通過持續加大投資、打造雲平台,來在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建立完整穩定的生态圈,補齊時間上的短闆。
雖然入場稍晚,但華為對整個雲計算市場有着清晰的判斷:第二次競争剛剛開始,未來三年産業格局會局部穩定下來,三年到五年以後,會有一些廠家退出服務。
隻不過,現在留給華為雲追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二、5G 風起“雲”湧,與營運商合作或成華為佳選
一随着 5G 到來,雲的發展迎來新時機,5G 時代世間萬物皆雲化,大到行業變革,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雲的影響無處不在。
IDC 中國公有雲服務研究經理諸葛蘭表示:“雲計算下半場開啟,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正邁向新台階。目前,新一代資訊技術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其中以雲 + AI + 5G 的組合最具代表性。雲 + 5G 可為企業智能累積戰略性資料資源,AI 的發展和普及亦需要雲 + 5G 搭橋鋪路。雲服務商可圍繞如下幾個關鍵點進行考量:雲 + AI + 5G 是重要引擎、政企上雲正當時、開放共赢的雲生态是關鍵。”據了解,營運商在雲計算上有着巨大的優勢,強大的網絡、資料中心等基礎設施能力助力其成為了雲計算市場上的重要玩家,甚至在市場競争中占有先導優勢。
而營運商擁抱雲計算也并不是新鮮事,一是 ICT 融合的趨勢下,自身更新的需求,另外則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業務轉型的需求。
從行業發展來看,網際網路行業依然占據公有雲市場半壁江山,隻是增速趨于平穩。
各大雲服務商也紛紛将目光投向了非網際網路行業,如政府、金融、制造、服務等。伴随着業務重點的轉移,雲服務商新一輪較量開始,一時硝煙四起。
但是,由于政府和金融領域資料具有敏感性和安全性,想要得到政企客戶的青睐并不容易,而營運商們認為自己擁有“國家隊”、“央企”背景,同時具備一定公信力,在大客戶市場顯然是有優勢的。
另一方面,政企客戶深知,營運商深耕 IT 領域多年,在“雲+專線”的一站式融合解決方案上具備一定優勢,可以滿足中大型企業對雲計算的個性化及特定需求。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單靠營運商自身的雲計算能力,即使有着一定的優勢,自己單打獨鬥向市場進攻還是有些冒進,畢竟除了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之外,中國聯通的“沃雲”和中國移動的移動雲在技術和市場認知度上與主流雲計算廠商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位行業觀察人士告訴 CV 智識,營運商面對的這個事實,在某種程度上正好給正在努力拓展市場的華為雲與營運商們的合作創造了契機。
目前雲計算市場步入到深水區,競争變得更加激烈,在今年各家競争的焦點集中的在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參與市場競争,需要玩家拿出合縱連橫的綜合實力。
而更早之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剛剛涉足公有雲領域時,華為本身也是營運商雲服務背後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衆所周知,華為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的産品、技術、生态方面已逐漸成熟。同時,華為是營運商多年的合作夥伴,為營運商的通信網絡提供着核心支撐,基于這種背景下,可以說,營運商 5G 時代發展雲計算需要華為,而華為也最懂營運商。
是以,營運商和華為之間這樣千絲萬縷的關系,造就了他們之間天作之合的意味:營運商有着深厚的行業客戶積累、營銷管道和服務能力,這與華為的技術創新形成優勢互補;華為在 ICT 綜合解決方案有多年的經驗積累,可以充分滿足營運商的多樣化訴求。
三、老夥伴們的新合作
通信分析師馬繼華曾抛出一個問題,營運商做雲計算,應該合縱華為還是連橫阿裡騰訊?從商業角度來看,無論是華為還是阿裡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與營運商都有較大的合作訴求。
而關于營運商們和華為在雲計算領域的合作,華為高管們也早有斷言。
2010 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表示,“華為做雲計算和傳統 IT 企業不同,一定要抱緊電信營運商,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2015 年 4 月 21 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 CEO 徐直軍在談到對于未來在雲服務市場與電信營運商的競争時,就曾公開表示,“現在他們也沒做起來,如果我們做好了,營運商将是我們的重要夥伴,未來我們可以跟營運商一起來發展業務。”
如今徐直軍的話一語成箴。
聚焦到營運商市場,華為雲建構了完整的生态體系,與營運商保持着緊密合作關系。
其中,業界廣泛認知的天翼雲 3.0,是由中國電信和華為合作打造的,其目标定位在企業級的關鍵業務。
在此之前,中國聯通和華為也宣布了,雙方通過聯合創新完成了沃雲 SDN 網絡商用部署,“沃雲”将在全球營運商中率先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定制化服務、增值業務服務、可靠性服務和管家服務等五大服務。
此外,在今年 11 月 15 日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和華為宣布通過聯合創新完成了全球最大的雲專網商用部署。
通過基于 SDN 和 SR 技術的雲網融合解決方案,中國移動可以提供雲專線、雲寬帶和雲互聯三大服務,而承建中國移動雲專網的華為核心路由器 NetEngine 5000E,作為目前業界容量最大的叢集路由器,為中國移動雲網融合業務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移動雲表示,作為營運商,與其他雲服務商相比,中國移動最大的優勢是率先打造雲網融合體系,建設覆寫全國高可靠、高性能、低延遲時間雲專用網絡。尤其在 5G 時代下,憑借這一張覆寫全國的網絡,可以為使用者開辟統一入口,化繁為簡,實作業務一點受理。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長張成良也曾表示,“雲網融合是營運商最大的競争優勢和差異化的競争手段。這主要有兩種實作方式,一是網絡能力開放給阿裡雲或者騰訊雲等第三方,做雲網融合的業務,另一種是和自身能力結合,建構一攬子方案,但這需要對網絡進行智能化改造,實作網絡功能随選,也就是要進行網絡重構,而這需要傳統 CT 廠商們的支援。”
現在看來,中國營運商們選擇了後者,選擇了與華為雲合作。
其實,近幾年營運商在公有雲市場上的轉型并不順利,如此一來,也就有了要找合作夥伴聯合進軍市場的需求。
但不管與誰合作,營運商們都該加大對自身核心技術能力積累,比如電信天翼雲開始自主研發,移動也組建雲能力中心,形成自身核心競争力再進行行業合作已然形成共識。
中國聯通集團資訊化部副總經理、總架構師範濟安談到,“在大資料到來的前幾年,雲計算被世界上所有的營運商都當成轉型發展的新機遇和新大陸。營運商們投入了千億級的物力和财力。但實際效果卻是節節敗退;從國外市場來看,美國幾大營運商已經退出了公有雲市場。是以,營運商要想在雲服務市場上有所作為,就必須要改變理念,找對夥伴,瞄準方向。”
營運商要想在公有雲市場上,類似于阿裡巴巴那樣的全面開花是不現實的。
一位不願具名的營運商内部人士表示,立足當下,中國營運商與華為的思路本質上是一緻的,就是擴大合作,将雲服務聚焦在重點行業客戶和傳統中小企業上,發揮自己雲網融合、屬地化服務、定制化方案、自主可控和内外一緻等優勢。
四、結語
一資料顯示,到 2020 年全球數字化轉型相關的行業增加值将會達到 18 萬億美元,有超過 46% 的企業将數字業務發展作為未來一年内的首要任務,而這個比例在中國則是 69%。
在德銀釋出的 2020 年中國雲計算市場的預測中,德銀将阿裡雲、騰訊雲和華為雲位列三甲,認為将會形成“ATH”的新格局。
在現在的産業環境下,沒有純粹的競争與合作,隻有不斷優化的競合關系。華為在雲計算上和營運商的關系,正如營運商和 BAT 的關系一樣,是在競争中謀求更多更大更深入的合作。
如今,當雲計算廠商的所有炮火都集中攻向政務雲和金融雲領域之時,反而讓營運商和華為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
一來營運商需要守住自己原本的疆土,二來華為雲有着急速擴張的迫切需求,而他們的團結也給本就在這兩個領域頻頻碰壁的網際網路雲廠商增加了新的困難。
正是如此,有業内分析稱,這是營運商最後的入圍機會,也是華為為數不多的能夠翻身的機會。
(來源:CV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