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質的分級

我想表達的品質的分級,并不是品質分級管理政策,而且在面對不同規模的品質團隊的時候,跟蹤品質采取的政策不一樣。

  1. 作為部門體系建設者,40-100人規模,疊代中的産品很多的情況下
  • 品質資料,品質資料分為幾個方面,一個是prod bug,一個是prod bug逃逸率,比較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是不同的時間段,自己和自己比;縱向,是同一個時間段,部門内部産品對比。比較的意義在于,形成探讨和争議的氛圍,進而激起大家的品質意識。并通過此,制定合理的品質目标。付出行動。我覺得我的團隊在此上做的并不好,品質資料放在那裡就在那裡了,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落實還是需要高層支援的
  • prod bug納入問題管理,如果想以點帶線帶面,将問題厘清楚,那麼需要prod bug的5why分析法,分析到組織架構和品質體系優化層面
  • 關注成本和效率。時間和人員都是企業的資源,縮短品質回報時間,控制人員成本,如何去做,需要全局評估
  • 注意:不可以一個名額去評價某個産品的品質,需要多個品質資料協助分析

  2.  一系列有關聯性的産品的品質負責人(10-20人)

  • 有些品質,是可以通過品質資料的綜合分析進行擷取,有些是通過品質資料察覺不到的。比如,開發人員未按照架構設計去實作産品,因為産品需求的緊急性,在存儲資料方面,尤其在跨系統內建上,就近存儲進而避免和其他團隊的溝通;又比如前後端設計上, 業務邏輯放在前端做處理。這些是JIRA,或則bug中無法察覺的點,需要深入技術細節才能發現。這就需要品質負責人敏銳的嗅覺,産品意識,架構思維同時又能深入一線
  • 問題定位,同問題管理,一個生産事故和prod bug往往都是品質體系不完善的很好的切入點。我目前發現的品質問題,很多根本原因都是組織架構不合理導緻,比如,産品人員,來自不同的部分,彼此産品有緊密關聯的情況下,大家會從自己最友善的角度考慮,而缺乏全盤的産品架構的設計;比如,同一類型的産品,技術架構分屬于不同的團隊,技術缺乏統籌此類的問題

  3. 一線測試人員

  • 測試覆寫率
  • 有無合理的測試政策進行全部覆寫并且能快速給出回報
  • 能否基于真正使用者的角度去考慮,測試使用者産品。這點很多測試人員十分缺失,我們更多追求測試的花樣性,而缺乏對于産品價值的認真思考。我們有出現過為了追求新技術的應用,影響使用者基礎功能的情況
品質的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