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 指令:
linux中df指令的功能是用來檢查linux伺服器的檔案系統的磁盤空間占用情況。可以利用該指令來擷取硬碟被占用了多少空間,目前還剩下多少空間等資訊。
1.指令格式:
df [選項] [檔案]
2.指令功能:
顯示指定磁盤檔案的可用空間。如果沒有檔案名被指定,則所有目前被挂載的檔案系統的可用空間将被顯示。預設情況下,磁盤空間将以 1KB 為機關進行顯示,除非環境變量 POSIXLY_CORRECT 被指定,那樣将以512位元組為機關進行顯示。
3.指令參數:
必要參數:
-a 全部檔案系統清單
-h 友善閱讀方式顯示
-H 等于“-h”,但是計算式,1K=1000,而不是1K=1024
-i 顯示inode資訊
-k 區塊為1024位元組
-l 隻顯示本地檔案系統
-m 區塊為1048576位元組
--no-sync 忽略 sync 指令
-P 輸出格式為POSIX
--sync 在取得磁盤資訊前,先執行sync指令
-T 檔案系統類型
選擇參數:
--block-size=<區塊大小> 指定區塊大小
-t<檔案系統類型> 隻顯示標明檔案系統的磁盤資訊
-x<檔案系統類型> 不顯示標明檔案系統的磁盤資訊
--help 顯示幫助資訊
--version 顯示版本資訊
“df -h”這條指令再熟悉不過。以更易讀的方式顯示目前磁盤空間和使用情況。
“df -i” 以inode模式來顯示磁盤使用情況。
df -h 和df -i的差別是什麼?同樣是顯示磁盤使用情況,為什麼顯示占用百分比相差甚遠?
df -h的比較好解釋,就是檢視磁盤容量的使用情況。
至于df -i,先需要去了解一下inode
以部落客的個人了解,最簡單的說法,inode包含的資訊:檔案的位元組數,擁有者id,組id,權限,改動時間,連結數,資料block的位置。相反是不表示檔案大小。這就是為什麼df -h和df -i 顯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原因。
ps:在df -h 和df -i 顯示使用率100%,基本解決方法都是删除檔案。
df -h 是去删除比較大無用的檔案-----------大檔案占用大量的磁盤容量。
df -i 則去删除數量過多的小檔案-----------過多的檔案占用了大量的inode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