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研工作展

當你上課感覺就像打醬油時,當你對研究所學生很迷茫時,當你坐在電腦前孜孜不倦時,請看下面的文章,很受用,至少我心裡現在沒有以前浮躁。好的文章有時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狀态,下面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大學一位姓吳老師說:"不可否認的是,研究所學生面臨着比較大的生存壓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沒有生存威脅的情況下,要專注于學習。"他表示,在社會心理普遍比較浮躁的情況下,就要求研究所學生要拿出寬廣的視野來,權衡自己眼前的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基礎,"瘋狂做兼職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他認為,研究所學生要從長遠來看,看到社會整體的發展趨勢,堅定發展的信念,不為暫時的困難所束縛,尤其是不要被眼前一時的較小的物質利益所蒙蔽。"在校研究所學生100萬,在我國整個人口結構中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研究所學生仍然是社會的精英群體,既然是精英群體,就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讀研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心理狀态,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很困難。不過既然已經上了研,就不要抱怨了,努力想想自己該幹啥才是王道。首先需要明确幾種好的心态。

1. 無論做研究還是做工程,不要期待導師給你太多的指導,這點全世界都一樣,不要抱怨,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這樣鍛煉出來的。好的導師能夠在大方向上給一些意見,但具體的工作是需要自己去做的。

2. 别人沒有義務來幫助你,不管是師兄或同學,最可靠的人永遠是自己。别人幫助你,要表示感謝,并努力幫助别人。别人不幫助你,也不要抱怨。

3. 不要抱怨課程無聊,老師講的不好。讀到研究所學生,自學能力沒有的話不如退學。

4. 研究所學生畢業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是給能力強的人,不是給學曆高的人,見到nb的大學生,也要虛心學習。

研究所學生期間應該做的事情:

1. 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30以前你找病,30以後病找你。

2. 如果你學的專業,中國不是最好的,那麼請好好學英語,請不要說什麼英語教育是毒瘤的狗屁話,研究所學生畢業前,至少也要達到能夠進行英語面試的準備。

3. 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學着改變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善待你周圍的人。

4. 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訂計劃,執行計劃。這個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5. 學習怎麼使用google scholar,包括各類搜尋方法

6. 争取每一個能讓自己能力增強的機會(實習,比賽之類的),個人建議大家要努力争取實習機會,和導師好好商量,3個月的相關領域的實習會對能力的幫助很大。對找好的工作也是一個有利的籌碼。

7. 每天看書。除本專業的相關書籍外,看半個小時其它方面的書:經濟學,管理學,各類勵志書籍。還可以看看一些牛人的blog。

8. 養成寫東西的習慣。定期寫blog是一個好辦法,寫做是一個鍛煉自己邏輯思維能力的好辦法。

9. 多動手,對cs的同學來說,多寫程式,多看程式。自己去找英文論文看。

10. 培養遊戲之外的一些愛好。

11. 和别人讨論的時候,先了解别人的觀點,學會聆聽。寫了一些,如果不足,大家補充。

研究所學生畢業前應該具備的能力:

1. 能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口頭+書面

2. 能夠順利的專業英語論文,基本不要翻譯軟體

3. 對自己的職業有初步的規劃和想法。

4. 知識面擴大,做好踏入社會的準備。

5. 身體健康,還能打打球。

6. 有一幫不錯的朋友,能夠互相幫助。

book list:

1.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建議多讀幾遍)

2. 要事第一(學學定計劃,規劃時間)

3. 聰明人的訓練(勵志的看以上三本就可以了)

4. 經濟學(第17版)

5. 什麼是數學理工科強烈推薦

6. 人性的弱點

如何充實地度過研究所學生生活:

笛卡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

一、研究所學生期間我們應該做什麼

1)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盡量廣地涉獵學科基本知識,盡量深地了解研究領域方方面面、過去和現在

2)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盡量多的學習各種研究方法,熟練掌握研究過程和步驟

3)學會寫論文:寫論文不僅是訓練表達能力,更是訓練思維的邏輯性,論文體例雖是八股,但卻是整理思路、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結構,不可不尊重

就個人而言,個人心理管理就是經常自我心态調整。知足長樂、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娛樂要相結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經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兩個人來比,隻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4、正确面對困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

二、研究工作

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内部,沒有太多人的指導下,怎樣快速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首先要進行大量的調研工作,這部分調研工作主要方向文獻,部落格論壇,相關公司頁面,學術讨論會,找集體通過自己身邊的關系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調研過程形成自己的文檔,主要集中在行業發展曆史,關鍵技術與難點,現在發展現狀以及領頭羊,後期的發展趨勢。利用自己在其他行業的預判能力對現有的行業進行一個預判,決定是否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如果确定繼續向前,那就進行下一步工作。進行硬體的初步準備,這個時候準備工作已關鍵硬體為主要導向,根據資金進行合理配置的準備。選擇行業中的做的還算比較成熟的方向或者工作進行複現模仿工作,同時對自己前期的調研工作進行進一步的認知和補充。模仿工作結束以後,總結行業基本的套路和難點,并且根據之前作出的調研确定下一步進行改革主做的方向。硬體東西開始進行合理的準備了,這個時候要多參加行業内部的交流與讨論,遇到問題咨詢相關行業的老師,對概念和認知進行不斷的修複和整理。這個過程相對來說較為痛苦,當然也是自己第一個單獨的産品,不能要求太高,多半會是失敗的。當一個工作結束以後,就要進行升入的思考,同時對行業内部的整體架構和相關技術細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進行第二次開發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努力做到成功了,這個時候技術要不斷的補充,同時其他方面的資源要不斷的整合進來。

科研具體案例分析

課題的選擇來源于幾個方面,老闆或者師兄師姐,自己大量閱讀文獻總結的思路,不斷幫組别人幹活從中總結出來的方向。這裡主要說一下自己閱讀文獻總結出方向這個方面。首先大量閱讀文獻,文獻開始以博士論文為首,了解整個大方向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情況,閱讀兩到三篇博士論文以後總結基本方向和概念,之後選擇其中的概念針對性的逛論壇和師兄師姐等人進行讨論,同時擴大閱讀範圍,開始閱讀碩士論文和網絡中各種能夠找到的資源。進一步在寫總結,這個時候的總結就已經很具體了,對方向中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對整個架構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下一步尋找國外較為全面的論文進行閱讀,并且将這篇文論中的關鍵想法與整個之前建立的知識體系進行對比和思考,這個過程是不斷豐富體系内容的過程,需要閱讀十幾篇左右影響因子較高的英文期刊即可。在這些文獻中尋找到自己感興趣同時參數較多的一篇文獻進行詳細的研讀,開始進行重複工作,這個重複工作一定要将整個體系走通,并且對體系中每一個結點進行合理的總結和思考。這個重複工作也是自己後期開展自我工作的一個模闆,是以做的一定要細緻詳盡。下一步根據自己之前閱讀的文獻進行創新思考,同時開始進一步大量的看影響因子還可以的文獻,這個時候看文獻就不在是看具體的細節了,總要看的是文章裡面的思想點是什麼,這個文章核心是什麼,對知識體系中的那個點進行了修改,做到了什麼效果,有沒有什麼漏洞和可以補充的方面。經過一段時間文獻的閱讀過程,會總結出一些方向來,這個時候結合自己之前做的架構開始進行模仿是的實驗和更改,這樣做出來的東西一般不會失敗,但是多半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功,但是最起碼能夠發一篇中文文章或者專利。文章專利寫好以後,下一步就是對自己這個在思考在認識,對整個理論體系也進行一個再認識和在思考,同時再進一步擴大交流範圍,利用自己的文章和同行業交流大量閱讀相關的文章進行突破性的思考,這個時候就會形成一些突破性的點,也就是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就開始就行突破了。第二次開始進行這部分工作就必須要在意結果了,也就是自己做的工作就必須要有非常大的突破了,當然工作難度也會進一步更新,需要不停地思考思考在思考了。當然也不能一條道走到黑,因為這個時候自己對整個行業的把握還是不到位的,自己的感覺并不一定準确,是以在一個突破點做不下去的時候可以适當的放一下,總結一下現階段的工作和進度,适當的去再找另外一個突破點去進行适當的研究。

如何

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領域?

(小故事)有一個草坪鋪路的故事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保護草坪是很難的,因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友善性來修的。有一次一個設計師承接了一個項目,傳遞使用後在這個建築物的周圍全部鋪上了草坪,沒有路,任人去踩,幾個月後,草坪上就分明出現了幾條道:有粗有細,然後他就此基礎上修路,也有粗有細,結果可想而知。

在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沒有明确的目标,隻要張開你的所有觸角,去看,去讀,去感受,你會不自覺地愛看一些東西,那是你的興趣,也是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日子久了,也會出現幾條路,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學會傾聽心音,讓心來告訴你如何走,就不會被别人的價值觀、流行的熱點牽着跑。

三、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

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最早的論述專著或教材,比如協作學習,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Learning》。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互相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了之後,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因為心中有數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工作必須要先做,不可以在網上亂搜論文,否則,你會感到:看了20篇文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還沒有形成,這些概念自相沖突。有此認識還算幸運,有的人恐怕被偏見所引導,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四、如何標明一個研究課題

對于現在我們研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不妨多做一些泛讀:

1。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

2。翻翻國内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麼

根據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會很自然地有所傾向,再多看看你感興趣的話題,比較之後,也許就形成了你的論文選題了。

PS:聽過一句話,不管現在的專業是不是熱門,或者多麼地不堪,但是,一旦不愛自己的專業,自甘平庸,那畢業的時候真的死定了。不管多爛的專業,先愛她,然後學好她

part2

1 從來就沒有太晚的時候

很多人老是說自己基礎如何如何差,擔心搞不定。有這種心态是很自然的,但是不要是以而否定自己的能力。人都是逼出來的。我當年大學也是爛的一塌糊塗,但是上了研究所學生後我說要用三年的時間做一點事情證明給自己。事在人為,才坐了三年的冷闆凳,到了畢業的時候論文專利什麼都有了(SCI 6篇,1作四篇,IF總和超過16,專利一項現在公示)。

2定位決定地位

我當初上研究所學生的時候,老聽博士師兄們讨論SCI,一問才知道就是發表的文章被一個叫web of science的搜尋引擎收錄的文章。雖然中文雜志有一些被收錄,但是英文雜志幾乎全部收錄。于是我就想既然如此直接發英文文章豈不省事。中文文章審稿慢,周期長。另外再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自己以後想走的路。還是直接走國際路線比較好。我畢業的時候所有的文章都是英文的,現在回過頭來看,也覺得英文文章不是太難。

03 導師的層次決定你的層次

如果你是一個勤于努力的人,想要飛的更高的話,導師的層次決定了你的層次。以我導師為例,他在我們這個這個方向研究搞了幾十年,是國際公認的牛人之一。是以他接觸的都是我們這個方向一流的人物。他也經常邀請一些大牛來是以做報告。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和學習的機會,而一般導師的學生是不能有這個機會的。他看問題和做事的方法給了我很多啟發,是以選擇導師很重要,站的高才能看的遠。

04 交流很重要

通俗的說法就是多和牛人聊天。什麼是牛人,我的看法是比你自己強的都是牛人。是以不$2教授博導,副教講師,還是前輩師兄,隻要能就某一個問題和你讨論,都是學習的好機會。我這三年聊的最多的就是和我的副導師也是我導師的在讀博士,剛開始聊很具體的問題,後來讨論的面就比較廣了。三年下來,感覺就不一樣。當然為了準備讨論的題目而翻看資料論文,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05 文獻要多看

剛開始看文獻的時候,什麼雜志都看。到後來就發現了本專業的主流雜志,是以這幾個雜志幾乎是每期浏覽,重點閱讀。一個雜志一旦成為了本專業的主流,那一個定有很多年的積累,對于一個初入此到的新人來說,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web of scienc提供文章的引用報告,對于一篇文章可以查到其引用的詳細相信,通過引用可以到了解導這篇文章的分量。當文章看到一定數量之後,你也會發現其實一個方向,做的最好的往往就是那幾個到十幾個小組。這樣的話就可以對這些小組的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和跟蹤研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學術界也是另外一個江湖,不了解江湖的形勢怎麼能混的下去呢?。

06 水準是慢慢提高的

大家都想發IF高的雜志,但是水準的提高是一步一步來的。像我剛開始的論文投在IF一點幾的雜志上,到了研二就投到了IF四點幾的雜志上。是以從無到有是一個過程,從良到優還是一個過程。欲速則不達。

07 活要幹的漂亮

很過國際一流的雜志,文章的組織,圖表的設計都很漂亮,還有老外的ppt一般也做的比我們要好。有人說有了好的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如果不會完美的表達自己的結果也算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篑。一個好的研究人員,不光需要做出好的工作,還需要将此工作介紹給同行的能力。一篇好的論文不光是一篇好的報告,應該是一件完整的藝術品。回國頭來看,現在自己對當年發表的論文在構圖方面還覺得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太好。當然了現在的眼光也很當年不一樣了。像Latex這樣的軟體學會了還是很有用的。

08 要有一點曆史知識

對于本學科的發展曆程要有一個大緻的認識,最好做一番橫向和縱向的比較。橫向的就是和其它的學科發展相比較,認識到本學科現在所處的地位。縱向就是比較它的發展過程,如果該學科現在熱,為什麼熱,如果冷,為什麼冷。一兩年看不出來,放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這樣一個範圍,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了。很多國外專業的經典書籍一般第一章都是介紹學科發展曆史的。

09 如何找牛人

下面幾個辦法我覺得還不錯,大家試試如何。

一個是本專業的主流期刊,裡面的編委都是在本領域成名的人物。

第二就看本專業的會議的顧問名單,再爛的會議也能找幾個牛人來充充場面。至于他們來不來開會就另當别論了。

第三一般一個成熟的學科都會有國際的學術團體,學會。像APS,ACersS, IEEE等。

這些學會一般每年都會有年會,會上一般都會發幾個大獎來肯定牛人鼓勵後進。找到這樣的獲獎名單,一個一個的看,也會找到不少已經是牛人或者快要成為牛人的人。對于本專業的牛人,尤其是國際上認可的那些人,要知道他們的名字,更要知道他們為什麼成名。用web of science,很容易找到某個人最高引的文章。不管懂不懂下載下傳下來看看,如果你能從文章裡面看出來該文為何高引,你的水準也就很不錯了。

研究所學生階段的學習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開端,是人生中的關鍵一步。回顧自己的基礎研究學習生活,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1. 持之以恒的精神。基礎研究工作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一旦我們确定一個研究方向以後,尤其是對于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而言,沒有近似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鑒。這個的研究過程是一件非常艱難和困苦的事情,這個過程有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堅持。記得2004年8月在交大的一個進階力學教育訓練班上,一個交大的教授講他研究的一個項目已經有1年多了,但是毫無進展。哈佛大學的鎖志剛教授說再堅持一下,很快就會好起來的。堅持是我們最終解決問題的心态,具有這個心态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

2. 開放合作交流的意識。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由于自己知識積累有限。是以要經常與自己的導師以及領域内的教授進行讨論交流,他們的一句話往往會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關鍵。這個過程往往是判斷你的觀點正确與否的一個途徑。這個過程也是培養自己具有團隊意識的過程。另外對于一流的大師我們也不要懼怕,要敢于表達自己點觀點,有時候哪怕即使是錯誤的。

3. 保持一個好奇心。學科之間的交叉越來越多,了解其它學科的知識對于啟發自己的思維以及解決自己領域的問題有時會起到柳暗花明的作用。對于新的科技報道以及進展,要了解要思考。對于新鮮的事物要具有想了解的想法。一個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是培養自己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前提,也是使自己進行創新的原動力。

總之,做研究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進行,不能為求一時的結果或成績而違反科學道德,要有耐心、恒心和自信心。用鐘萬勰院士的一句話就是:" 科學研究,要獨立自主,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有不如意事。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毋為一時得失所惑,切要,切要。"

06 文章多多益善

這是一個人心浮動的年代,也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年代。像愛因斯坦那樣靠兩三篇文章就可以驚動世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是以搞研究的人如果這一輩子隻有幾篇文章也是不正常的。而文章往往是對科研工作的提煉和總結。是以隻要做研究,尤其是基礎研究,論文應該是必須的。現在很多人是大同行,而不是小同行。具體到某一個點上,可能與你相同的組全世界也沒有幾個。是以通過發表在國際公認的學術期刊上的文章作為一個評價體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考慮的中國的國情,如果隻靠同行的評價,礙于人情世故,很難得到一個公正的評價。既然國内現在以SCI為标準,那這個參數的值當然是越大越好了。有人說不能為了文章而文章,不能灌水。但是如果一個人可以在本行業的主流國際期刊發表文章,隻要不造假抄襲,就算灌水也總比在國内那些雜志上灌水強。在不能得到一個更加合理科學的評價體系前,多發SCI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與其抱怨論文,還不如趁早研究論文是個什麼東西。很多事情外面看很難,走進去了也就是那麼一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