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位老大哥的觀點,可能聽起來有些另類,作為一名從業 25 年的老設計師,他提出了「三不 BIM」的理念,也就是不增加時間、不增加人工、不增加費用。
我們一開始聽他這麼講,也挺懷疑的,于是認真和這位來自青島市交通規劃院的老哥辛化周聊了很長時間,發現他講的其實全是大實話,也是很樸實的道理。無論你是不是一名設計師,他的觀點都值得一聽。

1 摸索期:原來我也是個 BIMer?
辛化周 1996 年從西南交通大學畢業,主修專業是橋梁工程。畢業之後就開始搞設計。因為當時的環境比較差,身邊也沒有專業的人指導,隻能自己一個人摸索,縱向發展的慢,就開始橫向探索。幾年時間過去,他自學了道路、市政排水的設計,在測繪和程式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還組建過測繪隊,甚至做過企業網管。
2002 年左右,辛化周就開始一個人獨立完成項目的所有專業,包括路、橋、排水和測繪,設計内容也從低等級道路,拓展到了高速公路、城市主幹路。也正是這時候,他感覺到了工作「七年之癢」的節點,對每天加班的狀态有點厭倦,于是就想着怎麼能找點新辦法,提高工作效率和出圖品質。一開始他嘗試在 CAD 裡搞通用出圖模闆,可這麼弄帶來的麻煩還是很多。後來就一路摸到了三維模型這條路,希望通過三維模型生成二維圖紙。
2004 年的時候,他用 AutoCAD 畫了橋梁三維模型,還嘗試給一個家具廠做産品的組裝圖,也是先三維模組化,再投影到平面,生成軸測組裝圖,效果還不錯。不過這些也隻能算是小型技術探索,對他的主要工作影響不太大。
一直到了 2013 年,辛化周才接觸到正式的三維設計軟體,感覺正符合自己一直想探索的設計模式,如獲至寶,就一下子鑽了進去。開始學習的過程總是很困難,東西搞不出來的時候經常生氣的想摔東西。慢慢的軟體用多了,會想出很多駕馭軟體的辦法來。最重要的思路變化,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考察現有的軟體能做什麼,哪些優于傳統的設計,從一點點的改善開始用,而不是完全依靠它完成所有的工作。
他也覺得在條件有限的時候,一味要求軟體解決所有的問題并不現實,用軟體的時候應該想辦法去規避主要軟體的問題,再利用其他軟體的特定功能來彌補這些問題。
這麼做三維設計做了好長時間,他都不知道自己幹的這個事有個特别的名稱。有一次上司出去開會,回來之後問辛化周:「你幹的這個事不是 BIM 嘛?」辛化周上網一查,才知道自己搞了這麼多年的三維設計,原來叫 BIM,自己也搖身一變成了個 BIMer 了。
那時候辛化周除了手裡的一台電腦,什麼都沒有,院裡的上司也談不上支援,沒給他配置設定什麼人力資源。這樣的技術探索一直持續,也沒有找到很特别的價值。
直到 2014 年的一次經曆,讓辛化周一下子想通了一件事:BIM 對傳統設計師來說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
2第一個方向:設計師的溝通翅膀
2014年,有一家國字号的設計院做了個交叉口渠化設計。甲方認為非常不合理,設計水準很差。其實,那位設計師水準并不低,而是和甲方溝通出現了很大的障礙。
甲方提的限制條件過多,設計師認為雖然可以滿足限制條件,也能滿足規範要求,但整體效果相當差;業主沒有完全了解設計師的講述,認為可以接受。
最終,設計師妥協了。但等到項目建成,甲方發現實際與自己的了解差距很大,效果也相當差,于是就大發雷霆。在下一個類似的項目中,辛化周用 BIM 做了交叉口渠化方案,把所有硬體設施按照實際比例都建了模型,可實時縮放旋轉,以任意視角檢視建成效果。
還做了交通信号配時和車流。不僅把方案的優點表現出來,也把缺點充分展現出來,彙報的時候讓業主知道設計師是怎樣規避和弱化這些缺點的,知道那些沒辦法優化的地方究竟限制在哪裡,彙報的時候甲方相當滿意。
那是辛化周第一次意識到,設計這件事除了畫圖本身,溝通也是極其重要的工作技能,甚至對很多設計師來說,它比畫圖還要重要,而這個技能恰好是 BIM 的亮點。
2016 年底有一個立交橋項目,他的印象很深刻。當時是三家設計院要給甲方做彙報,其中有一家機關從外面找人做了項目展示的三維動畫,為了突出一下自己的水準,就去和甲方說,你得要求其他兩家機關都要用 BIM 彙報。
于是甲方就在彙報的前一天下了通知,都要用 BIM 做彙報。辛化周他們院和另外一家設計院就都炸了鍋了,隻有一天的時間,隻能硬着頭皮上了。
辛化周忙活到晚上十點,先把十幾公裡的道路模型浏覽動畫給整理出來了,可是立交橋還沒做,這個立交橋的主線線型、地形地貌都特别複雜,限制條件還特别多。
另外一件頭疼的事,是在此之前辛化周從來沒有系統性的學過立交橋設計,連軟體的立交橋子產品都沒有打開過。就這麼一邊翻規範,一邊摸索軟體,弄了一個通宵,數了數一共七個小時,把 BIM 方案給做出來了。
彙報的時候,大家見這樣的模型還不多,動态模型出現在螢幕上時,全場都挺轟動的,隻用了十多分鐘,一切講得清楚明白,彙報順利結束。
7小時做出的原始方案後來,辛化周又花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做了優化。院裡上司不放心,找了市政省院的一位資深總工審圖。那位總工非常詳細地看了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見。辛化周用 BIM 說服了總工,
最終,僅僅是把一個匝道向外延展了一小部分,用以優化匝道線型,代價則是匝道單跨達到了50米。其他沒有任何改動,方案就這麼定了下來。
一周後修正的方案現在辛化周回憶起來,覺得很不可思議,在一個傳統的設計院裡,要從零培養一個立交橋的設計師是很難的,不但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需要有專人幫帶,同時也需要經過多個項目的磨練,積累足夠經驗才能做到。而自己一個從來沒有做過立交橋設計的人,居然用這麼短的時間不但完成了方案設計、幾乎是一次性通過審查,而且路線部分完全達到了初設深度,甚至說達到施工圖深度也說得過去。
BIM 居然能給設計人帶來這麼快速的成長,這是辛化周的第二個感悟。十幾年的經驗下來,他覺得設計最難的環節不是畫圖,而是怎麼和客戶打交道。
一些比較複雜的設計方案,技術人員之間互相看圖都需要時間和耐心,那怎麼把這樣複雜的方案讓業主了解,就是 BIM 重要的應用點。辛化周認為,搞工程技術的人,在技術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再想進一個台階是很難的。
他總是和别人說,BIM 給自己插上了一雙翅膀,用 BIM 之前和之後,他本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并沒有太大的提升,是 BIM 的加成效果,才促使他迅速地成長起來。
3正向設計與翻模
那之後辛化周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做三維正向設計的項目。轉年到了2017年。那時候有個5A級風景區的重要交通節點,每到旅遊旺季就堵得一塌糊塗,嚴重影響景區形象,是多年遺留的老大難問題。
他把改造方案做完,就拿着三維模型直接給上司彙報,講解設計思路,連 PPT 都沒正經做。沒想到的是,甲方局長當場就激動的一直說好。一般甲方上司很少在彙報現場這麼直接誇設計的。
到了2018年,青島開上合峰會。有個迎接峰會的項目,這位局長就直接點名要辛化周去做交通分析。
同期還有一個迎峰會的項目,負責這個項目的規劃建設處長也直接要求辛化周做設計,甚至在辛化周沒有時間做,項目緊張到「倒排工期」的情況下,專門等了辛化周兩周的時間也不換人。
另外一位甲方也一直記着他。後來他們院做了另外一個項目的方案,那位上司看了之後說:「之前你們做BIM交通分析那位,讓他再用 BIM 做一遍再給我彙報」。
其實再做一遍,方案本身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就是用 BIM 做一遍之後,把問題說清楚了,上司能看明白優點和缺點在哪裡,上司幾分鐘就看完,方案順利通過。
就這麼着,辛化周逐漸在圈子裡有了點名聲,願意聽他彙報的上司也越來越多,他也能進入到更多項目的核心領域,進入了螺旋上升的階段。到了 2019 年,辛化周手裡的活兒反倒多了不少翻模的工作,主要是一個人做正向設計做不過來了,院裡調動了所有的力量去做幾個大項目的方案,然後就由辛化周負責翻模。
搞過正向設計、又再搞翻模,這對于 BIM 行業的「正規軍」來說,似乎有些不成體統,但在辛化周看來,這并沒什麼關系。
他認為作為一名設計師,每個設計都要把它當做自己的一個創作去完成,把自己對項目的了解、對問題的解決思路都融到方案裡,才能借助 BIM 表達出來。
而如果設計師僅僅隻是應付工作,他反倒建議不要用 BIM,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用心的地方和沒用心的地方一樣,即使完全不懂技術的甲方,也能一眼看出來。翻模的過程對辛化周來說,也不是簡簡單單把别人的圖紙變成模型,而是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入了很多的優化和補充。甚至可以說成是「半正向」。
辛化周覺得,正向設計也好,翻模也罷,BIM 技術要用好,需要專業技術達到一定程度,并不是說要到頂級的技術水準才配用 BIM,而是說,當專業素養達到某個高度的時候,再和 BIM 結合,才能達成某種階梯式的跨越。
辛化周現在不僅在做設計階段的翻模,也做前期項目建議書階段、詳細規劃階段的翻模。像比較複雜的16公裡長城市高架道路,差不多 20 天能搞定;對于立交橋項目則是一天一個。
4「三不 BIM」:不被 BIM 的定義所困
過去一年,辛化周主要在一個 68 公裡的城市快速路項目上,項目造價大概 300 億,高架橋、立交橋和地面道路都有,整個項目所有的 BIM 工作都由他一個人負責,重要的節點都做了三、四遍(下圖為BIM節點範圍)。
還有一個19億的項目,從工程可行性研究到初步設計,每次彙報都有最新版的BIM稿提供,全程一個人完成,沒有向甲方申請過時間,完全跟得上正常設計的節奏。而且經過施工管理企業初步察看,認為能夠滿足施工階段BIM應用。同時還有餘力,打通了BIM+GIS的路徑。
辛化周給自己的思路總結了一個理念,叫「三不 BIM」,也就是不增加時間、不增加人工、不增加費用。之是以取了個「三不 BIM」的名字,是因為有一次去參加一個行業峰會,當時一位上司在開幕詞中說,現階段 BIM 不能提高效率。
坐在台下的辛化周聽着這個話心裡想,上司一沒給我加錢,二沒給我加人,非要說有點成本,就是配的電腦比别人好一點,可我自己一個人用 BIM,覺得效率很高啊,甚至現在你要不讓我用 BIM,我都感覺無所适從了呀,怎麼能說 BIM 沒有提高效率呢?那次會議之後,辛化周建了一個讨論群,和大家一起讨論自己的理念,這才取了一個「三不 BIM」的名字。
當然,辛化周也說,對于一個大的企業、集團,一點不增加費用是不可能的,畢竟要買電腦、買軟體,做教育訓練。
不過,這種費用,就算是沒有花在 BIM 上,企業也是每年都要有投入的。而辛化周強調的「三不」,主要是說那些具體做項目實施的人,和以前的方式比較起來,不增加額外的成本。那他這個「三不 BIM」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 首先是「以創作的理念做設計」,讓 BIM 為自己的創作服務,而不是為 BIM 服務。
辛化周說,自己基本上屬于一個技術宅,智商不低,情商算不上多高,對做管理也不感興趣,有新的技術來了,他思考的不是企業發展、國家數字化的大事,而是怎樣讓自己的效率提高起來,換句時髦的話來說,怎麼讓技術給自己賦能?其中一個好辦法就是前面談到的溝通效率,讓業主一眼就能知道自己的設計水準,而如果他畫的圖和别人的圖看起來都挺難了解,那誰的水準高就展現不出來。
無論畫圖怎麼省事,都不如方案一次通過來得省事。辛化周以前做方案,要花很大的心思去做 PPT;用 BIM 做方案之後,他就很少幹這個事兒了,有時候去做彙報,PPT 就簡單介紹一個項目的背景,然後直接打開模組化軟體的界面就開始講,連動畫都不做。
BIM模型也以清楚表達創作思維為界限,不做過多的美化。你别說,他這種方式還挺受甲方歡迎的,尤其是那些在方案彙報會上看膩了炫酷的動畫的甲方,他們經常會打斷演講者:「你别照着稿子念!」比起精心準備的畫面,他們更想趕快知道,設計師是怎麼處理項目裡的那些問題的。這麼來看,BIM 不僅沒有浪費時間,還節省了時間了。
他認為,二維設計并不是天然存在的,也并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隻是硬體和軟體不成熟的時代裡的一種不得已的手段。在社會的生産力不能滿足三維設計的時候,二維制圖能滿足設計的表達需求,它是先進的偉大發明,但它需要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腦子裡必須先有三維的印象,再把它轉化成二維、在平面上畫出來,修改的過程也是腦子裡的三維想象與手裡的二維畫面不停切換。
而當生産力能支援三維的時候,二維制圖就成了落後的技術。他沒有把三維設計看作是麻煩,反倒是幫助自己「犯懶」的返璞歸真的技術,設計過程中腦子裡不用一直想象,也不用擔心什麼地方沒考慮到,看到哪裡就能改到哪裡,所見即所得。
在用 BIM 的設計師裡,辛化周是少有的「自願者」,即便甲方不要求用 BIM 完成設計,他也還是一樣用。甚至他更喜歡那種甲方不要求、BIM 也不單獨收費的項目。
因為一旦 BIM 成了單獨的合同項,業主就會針對 BIM 本身提出很多要求,尤其是在外面見過很多高大上東西的甲方。可在辛化周看來,如果花大多數精力去滿足這樣的要求,設計的工作就偏離了設計本身了。技術是拿來用的,永遠記得自己首先是設計師。
如果把 BIM 比作一把江湖中的寶刀,如果把這把刀給一個孩子,必然會傷到自己;給一個家庭主婦,她會覺得切菜挺好使的,但還是有點沉,還不如家裡的菜刀;隻有把它給一個行走江湖的劍客,它才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 其次是「以BIM的方式做創作」,把BIM真正當工具來用,明确工具的投入邊界。
和朋友交流的時候,辛化周會經常舉個例子,《阿凡達》講了一個好故事,投資是 5 個億;國産的電影《瘋狂的石頭》也講了一個好故事,投資是 300 萬。
做設計就好比講故事,那些高大上的 BIM 功能就像是電影特效。同樣講一個好故事,《阿凡達》的效果棒不棒?當然棒,但手裡沒有那麼充足的條件時,辛化周甯願用《瘋狂的石頭》這種方式來拍電影。
他不要求 BIM 成果出來的時候有多精細,核心的一點就是保證交流展示,把設計師的創造思維展示出來。在現有軟體還不成熟的階段,他不願意把過多的成本用在太多高大上的應用效果,而是簡簡單單把 BIM 當做一個工具。
當然,辛化周也相信,每種電影都有人拍,每一家企業也都有自己看待 BIM 的權利,對于那些軟體平台研發比較成熟、人員配置比較強的企業,「拍阿凡達」的成本能壓下來,或者從長遠考慮願意出更高的成本,也無可厚非,「拍瘋狂的石頭」隻是他自己在現階段一切都還不成熟時做出的選擇。
為什麼要提「三不 BIM」,其實辛化周并不是想标新立異,他隻是在和同行的溝通中,覺得很多人太痛苦了,新技術推廣太難了,究其原因是跟骨感的現實比起來,很多人一開始設立的目标太過于豐滿了,把這個工作想得太高大上了。
人人想拍阿凡達,拍不出來就痛苦,就靠情懷活着,他覺得這樣不對,一份工作不應該隻靠情懷和理想撐着,要讓自己工作的開心愉快。
對于設計這件事,辛化周相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種方法隻要它浪費時間了,或者需要很大的投資,那他就覺得這種方法還不成熟,就暫且不用,隻把對自己工作有益的部分用起來。
➤ 最後就是「以靈活的思維做BIM」,不要被 BIM 的定義困擾。
辛化周曾經和一位朋友說,你看這個 BIM,在推廣的時候有件挺奇怪的事情,首先業主很喜歡 BIM,設計院的高層也很喜歡 BIM,這兩方很少聽到聲音明确反對 BIM 的。但從設計院的高層往下走,反對的聲音開始出來了,而到了一些喜歡鑽研技術的基層員工,支援的聲音又開始出來了。
為什麼很多企業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中層骨幹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資本,比如豐富的設計經驗、過硬的人脈關系等等,他們不需要新技術改變自己的現狀,也沒那個時間去琢磨它;而很多底層沒有這樣的資本,就需要找一條新的路線快速實作提升,但他們因為缺乏設計能力,又很難把 BIM 技術用好。
其實在每個階層的眼裡,BIM 到底該怎麼搞,都還沒有統一意見呢。有一次辛化周和一位設計院的院長做技術交流,對方對他的成果評價說:「你這還是 BIM 嗎?」辛化周回答說:「咱們到底是要讓别人認可我們做的設計,還是要讓别人認可我們做的 BIM 呢?
我做的東西是不是别人定義的 BIM,這重要嗎?」他覺得,以前我們用二維方式做設計,現在用三維方式做設計,這是一個換代的過程,但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設計工作本身做得好。
如果為了 BIM,丢了設計,就是丢了西瓜撿芝麻。再比如,做 BIM 要動别人蛋糕,怎麼辦?去年做的一個項目裡,因為最終甲方要用 BIM 做運維,當時帶着 BIM 模型上會的時候,業主評價說這種深度的模型用作運維夠了。
而對于施工機關來說,不太願意深入應用的原因是因為 BIM 把一些原本能隐藏起來的東西暴露了,他們更願意在一些局部的地方用這個技術。
那面對施工機關的這種想法,辛化周覺得作為一個設計不應該越界,去動人家的蛋糕,他隻關心自己的模型在後期對甲方來說是不是有用,而至于中間階段施工企業願意用到什麼程度,他不過多的強求。不管那部分的工作在别人的定義裡有多光榮偉大,不該他染指的地方,就堅決不染指。
辛化周說,自己能在 BIM 道路上走到今天,最重要的一點,是從最開始就沒有受到「BIM」這個詞的任何限制。所謂 BIM 的定義,所謂是「模型」重要還是「資訊」重要,到底要不要搞數字孿生、全過程咨詢等等,都沒有給他造成任何困擾。
在他眼裡,BIM 隻是一個熱點名詞,隻是他的工作與 BIM 契合,才成為一名「BIMer」,本質上還是一名工程設計師,他堅持認為,對基層設計師來講,不把 BIM 當 BIM,才是真正快速學 BIM、高效用 BIM 的捷徑。
5後記
整理和辛化周的采訪稿時,我們的腦海裡一直浮現其他人的不同想法,比如前些天講到的@金戈,堅定的認為資料才是 BIM 的未來,比如湖南省院的「BIM 三劍客」,他們甚至在同一家企業都對 BIM 持不同的發展觀。
看完今天内容的你,也許會豎起大拇指,也許會嗤之以鼻。美國最傑出的作家之一菲茨傑拉德曾說:檢驗一流智力的标準,就是頭腦中能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但仍保持行動能力。
為什麼把這些不同的觀點介紹給你?
正是因為 BIM 這個東西到現在還在摸索期,行業裡難說已經有一套開箱即用的完美方法,即便有人真的通過 BIM 掙到了錢,也是和多種因素交叉混雜在一起的,不能照搬複制。
何況世界這麼大、可走的路這麼多,我們又怎麼能用一個簡單的次元去定義所謂「正确」呢?我們認為值得專門講給你的觀點,也許會彼此不相容,甚至會互相沖突,但有一條共通點:它們都是經過長期實踐、反複思考的階段性結論,而不是在微信群裡随随便便說的幾句話。
也許過上那麼幾年,連提出這些觀點的人,自己都改變了想法,但它曾經出現在你的視野裡,花上了十幾分鐘時間成為你的某種參考,我們就覺得有價值。
Wish3D·Earth新版本釋出
新版Wish3D·Earth現已支援RVT格式BIM模型,了解詳情:Wish3D·Earth現已支援RVT格式模型
整理編輯 | 蘇老師
本文轉自于Wish3D公衆号,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