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魏官紅

3月8日,四環醫藥(HK00460,股價0.91港元,市值84.9億港元)旗下創新藥研發平台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

公司官網顯示,軒竹生物成立于2002年。2012年四環全資收購100%股權後,軒竹生物成為國内大型醫藥集團四環醫藥的創新藥研究院。2018年開始獨立營運。如今,軒竹生物有意獨立登上資本市場。

與大量創新藥企業類似的是,軒竹生物迄今為止沒有商業化産品,報告期内(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為零且常年處于虧損狀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公司多項核心在研項目系受讓而來,一項接近上市階段的項目在受讓後一年,又高價轉至上市公司關聯方。另一方面,公司多個核心在研項目也面臨同類産品早已上市、仿制藥環伺的局面。

3月8日,上交所官網釋出的公告顯示,軒竹生物首發上市申請遭暫緩審議。公司需進一步披露各管線在研産品的技術優勢、後續商業化規劃及具體舉措。

報告期内無營收 僅一款産品臨近商業化,同類及仿制藥環伺

2023年3月8日,上交所科創闆上市委員會審議軒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竹生物)科創闆IPO。審議結果顯示,公司首發申請遭暫緩審議。上交所要求公司說明主要在研産品與國内已上市産品和其他競争方在研産品相比在技術方面的優勢;主要産品預計銷售峰值滲透率的主要考慮因素、測算方法,是否符合“市場空間大”的要求等。

作為港股上市公司四環醫藥旗下的創新藥研發主體,軒竹生物闖關IPO是又一個“港拆A”計劃。作為創新藥企業,軒竹生物也面臨一些同類公司的“通病”——暫無産品推至商業化,公司零營收且常年處于虧損狀态。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圖檔來源:軒竹生物官網截圖

招股說明書(上會稿)(以下簡稱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别為-3.55億元、-2.08億元、-4.11億元和-2.67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别為-3.62億元、-1.62億元、-4.62億元和-3.97億元。

公司拟通過IPO募資24.70億元,其中16.6億元用于創新藥研發項目、3.2億元用于總部及創新藥産業化項目、4.9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圖檔來源:招股書(上會稿)截圖

具體分拆來看,拟投資占比最大的創新藥研發項目的主要内容為XZP-3287吡羅西尼、XZP-3621、XZP-5955、XZP-KM501、XZB-0004、XZP-KM257等管線的研發。

記者注意到,XZB-0004、XZP-3287吡羅西尼和XZP-KM257研發預算金額靠前。根據招股書内容,三款藥物的适應症包括非小細胞肺癌(聯合PD1)、乳腺癌(聯合AI類藥物;聯合氟維司群)、乳腺癌等實體瘤。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圖檔來源:招股書(上會稿)截圖

據軒竹生物披露的臨床試驗進展,XZP-3287吡羅西尼在2022年開始開展兩項III期臨床,XZP-0004其中一項III期臨床預計2025年展開,XZP-KM257拟于2024年開展II/III期臨床。

以軒竹生物自行披露的核心在研産品XZP-3287吡羅西尼為例,該産品的市場競争風險較為激烈。作為一款CDK4/6抑制劑,截至2022年10月,中國NMPA共準許了3款CDK4/6抑制劑,分别為輝瑞的哌柏西利、禮來的阿貝西利和恒瑞的達爾西利,中國共有7款處于臨床III期及NDA階段的CDK4/6抑制劑(含瑞柏西利,于2023年獲批)。換言之,軒竹生物的XZP-3287吡羅西尼不具備先發優勢。此外,截至2022年底,國内已有5家哌柏西利仿制藥獲批,哌柏西利在中國的化合物專利已到期,如上述仿制藥上市銷售将會加劇CDK4/6抑制劑的競争。

抛開仍在臨床試驗階段的在研項目,軒竹生物另一款最接近上市的産品——公司自主研發的PPI抑制劑KBP-3571安納拉唑鈉,該産品的上市申請已于2021年10月獲國家藥監局受理,預計将在今年第二季度獲批并進入商業化。

KBP-3571安納拉唑鈉為第二代PPI藥物。公司在招股書中表示,目前已有6類已上市口服PPI類藥物。PPI類藥物已存在大量的仿制藥,其中一代藥物仿制藥較多,二代藥物仿制藥相對較少。同時,已有1款二代藥物和2款一代藥物進入集采,納入集采的藥物價格降幅較大,口服PPI類抑制劑競争環境相對激烈。

資料顯示,2020年以來,PPI實施過三次全國集采,品種涵蓋注射劑和片劑。軒竹生物的安納拉唑鈉品種為片劑,同類型的參考性更強。第一代藥品片劑均中标,第二代僅艾司奧美拉唑的片劑參與投标,并以3.7885元/片中标,而麗珠集團的同類産品價格在12元/片至20元/片。

軒竹生物方面表示,雖然安納拉唑鈉作為創新藥短期内無仿制藥上市及集采的風險,但納入集采的藥物價格降幅較大,較多PPI類藥物的仿制藥會對安納拉唑鈉的定價及市場佔有率産生不利影響。

多個在研項目為受讓而來 有臨近上市項目受讓一年後又轉至實控人關聯方

由于多個在研項目推進中,近年來軒竹生物的研發投入居高不下。

報告期内,公司研發投入分别為4.16億元、2.31億元、3.70億元和4.12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權益受讓費是公司研發費用中的大頭。2019年、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軒竹生物的技術受讓費分别為1.32億元、8642.48萬元、4248萬元,分别占當期研發費用的42.83%、24.68%、14.24%。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圖檔來源:招股書(上會稿)截圖

軒竹生物多項在研項目均為受讓而來,其中包括多個核心在研産品。

四環醫藥旗下軒竹生物闖關科創闆遭暫緩審議 核心技術資産靠受讓,實控人中三位是外籍

圖檔來源:招股書(上會稿)截圖

軒竹生物對此解釋稱,相關交易發生前,公司尚未組建起臨床研發團隊,相關項目均由軒竹生物山東自主研發,在四環醫藥統一安排下由北京四環和吉林四環推進其臨床研究。鑒于軒竹生物拟獨立自主營運,從關聯方受讓技術權益具有商業合理性。但通過技術轉讓,軒竹生物共支出2.06億元給了四環醫藥全資控制的子公司。

公司的解釋尚顯合理,但其中一筆技術轉讓值得關注,即在2019年12月簽署的加格列淨項目技術轉讓,彼時,該合同金額為5230萬元,由軒竹生物北京支付給四環生物。

而2020年8月,該項目被軒竹生物決定轉讓給北京惠之衡,受讓方需支付一次性轉讓費1.70億元,同時約定支付未來由公司承擔的預計發生費用3017.74萬元,銷售提成為産品自銷售之日起5年内支付銷售收入的8%,第6年至核心專利有效期屆滿之日,支付年淨銷售收入的5%。

一倒手,軒竹生物似乎“賺了”約1.2億元,同時還有了産品上市後的穩定收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檢索發現,受讓加格列淨項目的北京惠之衡是軒竹生物實控人通過四環醫藥控制企業,軒竹生物監事會主席盧本玉在北京惠之衡兼任監事,是以北京惠之衡為軒竹生物關聯方。第三方平台資訊顯示,北京惠之衡成立于2020年3月,成立5個月後,就與軒竹生物達成了技術轉讓合同。

通過這筆技術項目的騰挪,控股股東或将給軒竹生物“輸血”超億元。目前,加格列淨項目已進入NDA受理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一次性轉讓費,招股書目前暫未披露具體的轉款情況。

另一方面,軒竹生物也從實控人曾控制的企業處大額采購技術、裝置等。北京軒義是軒竹生物披露的重要供應商,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軒義為軒竹生物的第一大供應商,主要采購内容包括技術權益及裝置受讓,金額6478.70萬元,占比18.99%。采購内容包括中試工廠中的房間相關裝置及一項CD80融合蛋白項目。

招股書顯示,北京軒義為四環醫藥、公司實際控制人CHE FENGSHENG(車馮升)曾先後控制的企業,于2021年12月對外轉讓。

記者就相關問題向軒竹生物公開郵箱發送了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複。

多家藥企分拆創新藥平台上市 “養不起”或是主要原因

除了産品管線,軒竹生物的股東團隊也備受外界關注。

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前,公司實際控制人CHE FENGSHENG(車馮升)、GUO WEICHENG(郭維城)、ZHANG JIONGLONG(張炯龍)和孟憲慧通過境外多層持股架構合計控制公司62.3892%股份的表決權,涉及地區包括百慕大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中國香港地區。

其中,CHE FENGSHENG(車馮升)、ZHANG JIONGLONG(張炯龍)均為塞普勒斯國籍,無其他永久境外居留權;GUO WEICHENG(郭維城)為塞普勒斯國籍,擁有紐西蘭永久居留權;孟憲慧為中國國籍,擁有馬耳他共和國永久居留權。

此外,公司多位高管也是外籍華人,如SHIH CHENG-KON(史澂空)、LI JIA KUI(李嘉逵)均為美國國籍。其中,2021年副董事長、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SHIH CHENG-KON領取薪酬377.92萬元,董事、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LI JIA KUI領取薪酬281.48萬元。

實際上,近年來已上市的母公司将創新藥平台分拆單獨上市的案例并不少見。如今年初,科倫藥業亦将孵化的創新藥主體科倫博泰推動至港股IPO。究其原因,創新藥研發燒錢快、過程長、風險大,将其分拆上市既擁有了獨立的融資管道,又分擔了對母公司的潛在負擔和風險。

對四環醫藥而言,也是如此。作為一家醫美及生物制藥企業,四環醫藥近年來業績表現欠佳。2018年至2020年,四環醫藥的收入分别為29.17億元、28.78億元和24.64億元,直線下滑。2021年,四環醫藥收入大增33.6%,達到32.91億元,其中公司醫美業務闆塊獨家代理的南韓肉毒毒素産品實作上市銷售收入3.99億元,同比增長1383.3%。

2019年到2021年,同期歸母淨利潤-27.17億元、5.03億元、4.17億元。截至2022年6月底,四環醫藥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别為14.64億元、4037.6萬元,同比分别下滑23.23%、93.40%。

對于分拆軒竹生物,四環醫藥認為,分拆後公司可以将現有資金與資源專注于培育和發展高增長的醫美業務及其他新業務。

2020年8月及2021年12月,軒竹生物分别完成兩次單獨股權融資,成功融資共計15.6億元,投後估值近70億元。根據招股書,軒竹生物拟用15%的股份募資24.70億元,若按此資料上市,軒竹生物估值将有160億元。但目前看來,軒竹生物IPO之路道阻且長。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