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分析:根據此場景運作結果,看結果名額。

一、Dashboard
1、Test and Report informations
可獲得報告運作結果檔案為05.jtl,此報告對應運作開始時間(7/14/20 3:47 PM)和結束時間(7/14/20 3:49 PM)。
2、APDEX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ndex)
APDEX:應用程式性能名額。Apdex(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ndex)是一個國際通用标準,Apdex
是使用者對應用性能滿意度的量化值。
Apdex:性能結果,範圍0-1,0表示沒有滿意使用者,1表示所有使用者都滿意。
T:滿意門檻值(toleration threashold:耐受門檻值),小于或等于該值,表示滿意。
F:失敗門檻值(frustration threashold:挫折門檻),大于或等于該值,表示不滿意。
處于T與F之間,表示可容忍。
Apdex 定義了 3 個使用者滿意度區間(預設定義的 T 值為 0.5 秒):
滿意:這樣的響應時間讓使用者感到很愉快,響應時間少于 T秒鐘。
容忍:慢了一點,但還可以接受,繼續這一應用過程,響應時間 T~3T 秒。
失望:太慢了,受不了了,使用者決定放棄這個應用,響應時間超過3T 秒。
計算方式:![]()
Jmeter結果分析之名額意義(全)
計算Apdex需要用到資料:Statistics中請求對應的samples數和Response Time Percentiles中達到滿意門檻值對應的百分比(取下限)。
例如:
根據報告中資料計算公式為:((159699.6)+(1596-(159699.6))/2)/1596=0.998
Apdex參考:http://oneapm.udesk.cn/hc/articles/515
3、Requests Summary
所有Request的成功和失敗比例,OK表示成功,KO表示失敗。
4、Statistics
Samples:測試過程中發出的請求數
KO:失敗數量
Error:失敗率
Average:平均響應時間,機關毫秒
Min:最小響應時間,機關毫秒
Max:最大響應時間,機關毫秒
90th/95th/99thpct:請求響應時間按照從小到大排序後第90%、95%、99%的線程響應時間,代表90%/95%/99%的請求的響應時間在這個範圍之内
Throughput:吞吐量,每毫秒完成的請求數量??
Received:每秒從伺服器端接收到的資料量,以kb為計算的機關
Sent:每秒向伺服器端發送的資料量,以kb為計算的機關
5、Errors
6、Top 5 Errors by sampler
排名前五的Error。
二、Charts
1、OverTime
(1) Response Time Over Time(腳本運作期間的響應時間變化趨勢圖)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上的線程平均響應時間。
說明:可以根據響應時間變化和TPS以及模拟的并發數變化,判斷性能拐點的範圍。
(2) Response Time Percentiles Over Time (successful responses)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上的最長/最短/90%/95%/99%的線程響應時間。
說明:腳本運作期間成功的請求響應時間百分比分布圖,可以了解為聚合報告裡面不同%的資料,圖形化展示的結果。
(3) Active Threads Over Time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上的活動線程數。
(4) Bytes Throughput Over Time(腳本運作期間的吞吐量變化趨勢圖)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上接收和發送的資料量(byte)。
說明:在容量規劃、可用性測試和大檔案上傳下載下傳場景中,吞吐量是很重要的一個監控和分析名額。
(5) Latencies Over Time(腳本運作期間的響應延時變化趨勢圖)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上的平均響應延時。
說明:在高并發場景或者強業務強資料一緻性場景,延時是個很嚴重的影響因素。
(6) Connect Time Over Time
随時間變化,每個時間節點花費在連接配接上的平均時間。
2、Thoughput
(1) Hits Per Second (excluding embedded resources-排除嵌入式資源)
每秒鐘向伺服器發送的請求數量。
(2) Codes Per Second (excluding embedded resources-排除嵌入式資源)
每秒鐘伺服器傳回的Response Code數量。
(3)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事務數)
伺服器每秒鐘處理的事務數量。
說明:每秒事務數,即TPS,是性能測試中很重要的一個名額,它是用來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一個重要名額。
(4) Response Time Vs Request
每秒發送多少個請求時,所對應的平均響應時間。
(5) Latency Vs Request
每秒發送多少個請求時,所對應的平均延時。
3、Response Times
(1) Response Time Percentiles(響應時間百分比分布曲線圖)
響應時間與百分比的對應關系,即有百分之多少的線程花費了某一響應時間。
說明:即響應時間在某個範圍内的請求在所有請求數中所占的比率,相比于平均響應時間,這個值更适合用來衡量系統的穩定性。
(2) Response Time Overview
小于T,大于T小于F,大于F的線程數各有多少。
(3) Time Vs Threads(平均響應時間和線程數的對應變化曲線)
N個活動線程情況下的平均響應時間。
說明:可以通過這個對應的變化曲線來作為确定性能拐點的一個參考值。
(4) Response Time Distribution
在某一響應時間段内的線程響應數量。
三、取樣間隔設定
說明:上述執行個體中取樣間隔設定的是1分鐘,而非1秒,故橫坐标的時間間隔為每分鐘,如果要使用其他取樣時間間隔需要修改bin\ user.properties檔案中關于granularity的設定,具體位置見下圖:
四、參考檔案
https://blog.csdn.net/zhangjunli/article/details/86630642
https://www.cnblogs.com/imyalost/p/10239317.html
http://oneapm.udesk.cn/hc/articles/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