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起義軍,雖然曾經一度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但是很快就被清軍擊敗,滅亡了大順政權。這樣的結局,其實從李自成的團隊成員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李自成的謀士,有的是明末落魄的舉人,如牛金星(因犯罪被革去功名);有的是街頭的算命先生,如宋獻策。他們雖然有些謀略,但是缺乏政治經驗和管理能力,也不受軍民的尊重。
李自成的大将,有的是打鐵出身的劉宗敏,有的是農民、牧羊人、驿卒等草根出身的人。他們雖然勇猛善戰,但是缺乏文化和素養,也不懂得治理和安撫百姓。
李自成唯一一個有身份有才幹的謀士,是明末舉人李岩,他的父親曾經是山東巡撫。李岩為李自成出謀劃策,建立了大順政權的基本制度,也是李自成的親信。可惜的是,李岩卻在内讧中被李自成的部下所殺,李自成也沒有保護他。
這樣一個沒有穩固根據地,沒有忠誠團結,沒有文治武功的農民政權,怎麼能夠長久呢?曆史上的農民起義,早就告訴了後人,沒有這些條件,就很難成功。李自成沒有吸取曆史的教訓,隻是依靠搶劫和殺戮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卻沒有想到如何建設和發展自己的政權。這樣的政權,注定是短暫的,注定是失敗的。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從占領北京到覆滅,隻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短暫的一年裡,他先後在山海關和潼關兩場關鍵的戰役中敗給了清軍,進而失去了整個北方的控制。與之相比,明朝雖然腐朽無能,卻能在二十六年的時間裡抵擋住清軍的進攻,将其困在遼東半島。李自成的失敗,不僅說明了他無法與清軍抗衡,甚至連明朝都不如。
李自成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沒有戰略眼光,也沒有軍事才能。他的起義軍,從一開始就是一群流寇,沒有固定的根據地,沒有穩定的後勤,沒有正規的軍紀,沒有清晰的目标。他的軍事行動,也是一味的攻城略地,沒有考慮到長遠的發展,沒有注意到敵人的動向,沒有制定出有效的應對政策。
事實上,早在1638年,李自成就曾經在潼關南原之戰中,被明軍的孫傳庭和洪承疇聯手圍殲,隻剩下十八個騎兵逃出生天。這場慘敗,本應該給他敲響警鐘,讓他改變流寇的作風,提高軍事素質。然而,他并沒有吸取教訓,而是繼續沿用舊有的方式,以為憑借人多勢衆,就能夠一統天下。
他對清軍的威脅,也是一直沒有重視。清軍自從1636年建立後,就在遼東半島上展開了對明朝的連續進攻,造成了明朝的巨大損失,迫使明朝每年向清軍繳納大量的遼饷,以換取暫時的和平。這樣的情況,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卻沒有将清軍視為自己的真正敵人,而是将矛頭對準了明朝。
164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後,就自滿地稱帝,沒有及時鞏固自己的統治,也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軍隊,而是沉迷于享樂,放縱于奢侈。他沒有意識到,清軍已經在遼東半島集結了十幾萬的兵力,準備了第六次南下的行動。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到達山海關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1644年5月,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中,遭到了清軍的全面擊敗,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裝備,被迫撤退到北京。他沒有及時組織反擊,也沒有及時撤離北京,而是在北京内部發生了内讧,導緻了自己的權威和威信的下降。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明朝的情報,甚至在明朝的吳三桂投降清軍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1644年6月,李自成在北京之戰中,被清軍和明軍的聯合攻擊,被迫放棄北京,逃往西南。他沒有及時整頓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及時與西南的明朝殘餘勢力和各地的起義軍聯合,而是在途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掠奪和殺戮,引起了群眾的反感和抵抗。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追擊他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1645年1月,李自成在潼關之戰中,再次遭到了清軍的全面擊敗,失去了陝西的控制,被迫逃往湖北。他沒有及時尋找新的根據地,也沒有及時與湖廣的起義軍和明朝的張獻忠聯合,而是在途中進行了一系列的無謂的戰鬥,消耗了自己的兵力和物力。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圍剿他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的九宮山之戰中,被清軍的多路夾擊,被徹底消滅,自己也被清軍的一名小兵射殺。他沒有及時保護自己的安全,也沒有及時與自己的部下和親信保持聯系,而是在深山裡遊蕩,沒有任何的防備和警惕。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殺死他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李自成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而且每一個錯誤,都是緻命的。他沒有戰略眼光,沒有軍事才能,沒有情報能力,沒有政治智慧,沒有人民支援,沒有同盟力量,沒有後續發展,沒有自我改進,沒有任何的優點和希望。他的大順政權,也就是一個空有名号的泡沫,一觸即破,不堪一擊,沒有任何的價值和意義。
李自成的評價,是基于他的曆史事迹和不同的觀點。他是一個失敗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沒有能力和智慧建立和維護一個穩定的政權,也沒有能力和智慧抵抗外來的侵略,最終導緻了自己的滅亡和滿清的入關。這一評價,有以下幾個依據:
他沒有戰略眼光,沒有軍事才能,沒有情報能力。他在攻占北京後,沒有及時組織反擊,也沒有及時撤離北京,而是在北京内部發生了内讧,導緻了自己的權威和威信的下降。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明朝的情報,甚至在明朝的吳三桂投降清軍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他在被迫放棄北京後,沒有及時整頓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及時與西南的明朝殘餘勢力和各地的起義軍聯合,而是在途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掠奪和殺戮,引起了群眾的反感和抵抗。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追擊他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他在被清軍圍剿的過程中,沒有及時尋找新的根據地,也沒有及時與湖廣的起義軍和明朝的張獻忠聯合,而是在途中進行了一系列的無謂的戰鬥,消耗了自己的兵力和物力。他也沒有得到任何關于清軍的情報,甚至在清軍圍剿他的時候,他還一無所知。
沒有政治智慧,沒有人民支援,沒有同盟力量。他在攻占北京後,沒有及時制定和實施一個合理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政策,而是采取了一些不切實際和不得人心的措施,如廢除科舉,廢除八旗,廢除官職,廢除戶籍,廢除貨币,廢除商業,廢除地方政府,廢除軍隊,廢除宗教,廢除文化,廢除一切。這些措施,不僅沒有解決民間的疾苦,反而引起了各方的反對和抵制,使他失去了原本的支援者和盟友,也沒有赢得新的支援者和盟友。他也沒有能夠團結和利用明朝的殘餘勢力和各地的起義軍,而是與他們發生了沖突和沖突,使他陷入了孤立和被動的局面。
沒有後續發展,沒有自我改進,沒有任何的優點和希望。他在攻占北京後,沒有能夠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和社會秩序,而是陷入了混亂和無政府的狀态。他也沒有能夠改變自己的性格和作風,而是繼續了他的殘暴和多疑的行為,對自己的部下和百姓進行了無情的殺戮和折磨。他也沒有能夠學習和借鑒曆史和現實的經驗和教訓,而是固執地堅持了他的錯誤和幻想。他也沒有能夠展現出任何的優點和希望,而是一直是一個失敗和悲劇的象征。
綜上所述,對李自成的評價,是一個失敗的農民起義軍領袖,比不上老朱,注定成曆史悲劇。這一評價,是基于他的曆史事迹和不同的觀點,也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歡迎評論區提出你的看法和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