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總是情,沒有阿姐就不行。”在香港娛樂圈有位常青樹,她服務TVB長達50多年,是TVB唯一一位沒有跳槽的當家花旦。
她做過主持人,機智幽默,具有獨有的台風;她拍過電視劇,一出道便斬獲華僑日報“十大電視明星金球獎”;她為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演唱的主題曲至今響仍徹大江南北。
她曾經當選廣東人大代表,在疫情期間已經74歲的她,仍奔走在一線為市民打包物資。在人生路上,她從不抱怨,永不解釋,成為一代人膜拜的對象,她就香港明星汪明荃。
2017年,TVB在香港尖沙咀半島酒店為汪明荃舉辦一場入行50周年世紀盛宴。當晚,香港各界名人,知名演藝人士超過120位重磅嘉賓為這位大姐大慶賀,其陣容堪比台慶。
看似一生高光的汪明荃,也曾有6年的抑郁,2度患上癌症。然而,是什麼讓她走出困境。
佛祖釋迦摩尼說過:“我們是思想的結果,全由思想造就,也憑思想創造世界。”
換句話說:人類的認知決定了思想,思想影響着情緒,而情緒也助長思想的延續。
比如:具有“災難化思維”的人就容易誇大生活中消極的傾向,而長期擁有錯誤思維的人,無形中背着重負,長期負重前行的人,身體如何能扛得住呢。
我們常說:“心病還須心藥治”,如何擷取“心藥”呢?
《胡思亂想消除指南》是針對人類常見的8大情緒,用邏輯和行動的方式助你解開心結的心藥。
本書作者薩拉·埃德爾曼,澳洲臨床心理學家、作家、教育訓練師,她在悉尼大學教授認知行為療法課程超過20年。
在日益多變的時代,心态決定一切已成為不争的事實,而改變心态的前提是改變我們的認知和思考方式。
也就是說,改變認知才能獲得好的心态,好的心态才能改變我們境遇。那些在腦海裡胡思亂想的認知是如何改變的,心理學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讓我們一起随書本了解它的魅力。
一,什麼是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始創于20世紀60年代初,創始人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及精神病學家艾倫·貝克。
在他們的研究發現,非理性思維造成情緒困擾,隻有通過更理性、均衡的方式思考,才能解決心理問題。這種療法也稱為“理性情緒療法”。
如何了解這一原理呢?
簡單的說,這就是改變心理學界的ABC認知行為療法。
A,代表了事情本身;B,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C,就是結果。
這三者間的關系用一個故事幫助了解。
兩名秀才進京趕考,在路上同時看到一口棺材,秀才甲不由地想到,這也太倒黴了,這麼晦氣的事一直影響着秀才,導緻,他無心應試,結果名落孫山。
而秀才乙則想,棺材平時不多見,今天一見,不就是升官發财之意嗎?于是,秀才乙信心百倍,考場上才思湧泉,結果,金榜題名。
由此可見,認知行為療法是幫助人們識别并改變錯誤思維和自我挫敗,進而達到心理治療的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告訴我們,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持有的看法。看法改變,結果必然改變。
二、認知截然不同的來由
改變認識的故事數不勝數,讓我們看到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為什麼有些人能以一種健康、均衡的方式思考問題,而令一些人的想法卻總是消極、偏頗和自我挫敗?
這要從了解認知開始。
“認識是一種心理過程,包括我日常的想法、信念和态度。其中,一些認知是有意識的,我們稍加注意就能察覺其存在;一些則是無意識的,在更具體的心理過程中才能覺察;還有一些會一直保持不被我們覺察的狀态。”
作者在書中開篇便總結出認知的特點。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在各自的人生階段接收到的各種影像而塑造的思維模式。除了嬰兒期、童年經曆、以及我們個性中固有的方面,這好比基因,即由生物因素決定的。
除此之外,生活中的重要關系,包括伴侶、朋友、家人和同僚;重要的經曆,包括成就、損失、失敗和受到的拒絕等;還有就是媒體資訊、書籍、課程和教育機構等管道獲得的知識。
由此可見,認知是不斷在更新和改變的。
然而,廣泛接納的“認知”有時是非理性的。而這些非理性和自我挫敗的思考方式,容易讓人陷入沮喪情緒,憤怒、焦慮、抑郁、自卑等都不利于健康。
作者列舉了以下錯誤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是“錯誤的推理”:
1,非黑即白的思維,認為人或事不是好就是壞,極其極端的看待事物。
2,以偏概全,僅憑有限的證據,對己對人做出消極的定論。比如:應聘2次都被拒,就覺得自己很渣,生活無望。
3,對人錯覺,總是覺得别人在針對自己。
4,消極濾鏡,習慣關注别人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即便誇贊>點評,依然糾結點評方面。
5,妄下消極結論,比如,面臨壓力時會胸悶,就條件反射的認為自己心髒有問題,即便醫院檢查并确認沒有問題,依舊有這樣的想法。
6,主觀臆斷,容易促使自我錯敗的思維方式。當别人看着自己,就覺得人們在對自己評頭論足。
還有,指責他人、貼标貼、杞人憂天、攀比、公平錯覺、馬後炮等。
解決心理問題,首先要找出症結,才能對症下藥。
三,認知行為療法的運用
電影《天使愛美麗》一部講述孤獨人群的故事,女主艾米莉從小被醫生父親誤診有心髒病,從此沒有快樂的童年,母親抑郁跳樓自殺,父親也由此自閉。
艾米莉從此與孤獨相伴,然而,這些并沒有影響成年後的艾米莉助人為樂。艾米莉認為,童年無法選擇,但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可以自己選擇。艾米莉在行俠仗義救贖别人的時候,也實作了自我救贖。
“在不快樂的世界裡,我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快樂。”即使身處糟糕的環境,你依然可以選擇開心地生活。“
當我們意識到不良情緒通常是由不變通、不現實或非理性的觀念引起的。對抗這種思維的方法之一就是邏輯反駁,書中提供了一份“思維監控表”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内心的不安。
“思維監控表”是反思和清理認識的有效工具,表格包含情況、感受、想法、信念、錯誤思維、反駁、積極行動等内容。
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把模糊的想法變成清晰的概念,在處理的過程中,強化了新的視覺。
除此以外,蘇格底拉式提問法能實作“現實性驗證”,當我們往下消極結論,或做出不合理假設時,這些問題尤為有用。
現實性驗證包括:
1,事實是什麼?
2,我的主觀想法是怎樣的?
3,哪些證據支撐了我的想法?
4,哪些證據與我的想法沖突?
5,我犯了哪些思維錯誤?
6,我還可以怎樣想?
正因為認知的偏差導緻我們不快樂,加強邏輯思考,拓寬視角,提升認知的彈性,進而解放心靈。
四,結 語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抑郁是世界上第三大疾病和緻殘原因,預計到030年上升到第一位。沮喪、憤怒、焦慮、自卑、怕挑戰、難溝通、不快樂的情緒席卷人們。
除了提高認知行為的彈性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降低和改變我們不切實際的期望。比如:成功、美麗、浪漫、流行和财富等。
我們可以學會欣賞生活中每一個積極的方面,無論它們多麼渺小,享受當下,也能獲得幸福。
認為幸福的人,通常具備如下特質:較高的自尊、樂觀心态、外向性格和掌控力。
而這一切,都可以從認知行為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