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作安全分析管理規定

作者:共享項目安全資料

工作安全分析管理規定

1 目的

為了規範工作安全分析管理過程,在每項施工工作前,對其施工過程中存在安全風險進行評估,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消除隐患、杜絕事故發生,保證具備安全的施工條件,制定本規定。

2 适用範圍

本規定适用于項目部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工作。

3 參考檔案

4 定義

1)工作危害分析(JHA):針對潛在的危險源,将所評價的環境與某些參考作業環境進行對比,考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危害嚴重程度等因素,得出作業條件危險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2)預先危險性分析(PHA):在設計、施工和生産前,對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性類别、出現條件、導緻事故後果進行分析,以識别系統中的潛在危險,進行危險源登記,防止危險發展成事故的一種分析方法。

3)安全檢查表分析(PHA):為了查找工程、系統中各種裝置設施、物料、工件、操作群組織措施中的有害因素,将檢查對象分解成若幹個小項,對每項進行危險源辨識,形成危險源清單,對照清單進行核實和檢查的一種方法。

4)可接受風險:通過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危險源發生的可

能性和後果的綜合結果,滿足職業健康的安全管理方針和相關的法律法規,成為公司

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5)不可接受風險:通過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和控制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危險源發生的

可能性和後果的綜合結果嚴重性,仍超出公司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針和相關法律法規

的要求,成為公司不可容許程度的風險。

5 職責

5.1 安全管理組

1)負責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與控制措施确定的管理工作;

2)收集項目《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目标名額及控制措施清單》;

3)組織成立項目部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組,組織各部門開展危險源辨識、風險評

價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及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4)協助編制并稽核技術方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

5.2 技術組

1) 負責編制分部分項工程技術安全交底方案;

2) 負責對施工隊進行技術安全交底。

5.3 分包機關

1)按照項目部工作安全分析和工作危險分析的要求,辨識施工過程中的風險;

根據風險分析結果,落實安全技術措施和整改要求,使工作區域滿足安全的施工條件;

2)根據施工區域的風險,工作前對班組成員進行交底。

6 控制流程

7 流程描述

7.1 成立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小組

1)項目部成立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組,各組組織相關人員,開展職業健康

安全的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工作。

2)工作組由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相關人員組成,以保證識别所有危險源,

并考慮資金、技術、管理方面因素,提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

7.2 危險源辨識的範圍和對象

7.2.1辨識範圍

1)項目施工中正常、異常、緊急狀況下人的行為、能力和其他人為因素;

2)工作場所内裝置、設施、材料等物的狀态;

3)可能造成的人員傷害、财産損失環境破換的管理缺陷。

7.2.2辨識對象

通過現場觀察及所收集的資料、個人工作經驗,識别盡可能多的實際的和潛在的危害;

1)人的不安全行為:違章指揮、違章作業、違反勞動紀律、不采取安全措施、誤操

作等不安全行為;

2)物的不安全狀态:可能導緻事件發生和危害擴大的設計缺陷、工藝缺陷、裝置缺

陷保護措施和安全裝置缺陷、材料缺陷等;

3)管理缺陷:制度不完善,不按安全技術規程執行、未能對人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妥

善監督、不能及時發現或糾正危險作業、事件防範措施缺失、應急管理方案不健

全、作業人員安排不合理;

4)可能造成職業病、中毒的勞動環境:實體的、化學的、生物的及心裡的因素。

7.2.3在進行危險源辨識時,要充分考慮發生危害的根源和性質。

1)高處、臨邊、孔洞作業中的墜落、物體打擊、裝置傾覆危險;

2)模闆、基坑、腳手架、施工平台搭設或拆除時發生坍塌危險;

3)施工中交叉作業的物體打擊危險;

4)電工作業、電動工具使用中的觸電危險;

5)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的洩漏導緻的中毒、窒息、爆炸傷害;

6)裝置腐蝕、失效、老化導緻功能異常或失效,造成觸電、機械傷害;

7)可能造成環境破話的活動;

8)過去或将來的活動可能造成危險,包括以往生産留下來的潛在危害和異常情況,

以及事件和潛在的緊急情況;

9)極端氣候條件、公用設施的損壞可能造成的危險;

10)工作場所外對工作場所内的員工可能産生不利的影響;

11)項目的相關活動對附近場所可能産生的不利影響。

7.3 危險源的辨識方法

7.3.1識别方法的選擇

1)對各項具體的專業施工活動或日常工作活動可采取工作危害分析(JHA);

2)對要害部位,特别是以前經常發生事件的部位,或在新開項目開始時考慮到的風

險、危害,可采取預先危險分析(PHA);

3)對于各部門日常工作可制定安全檢查表(SCL),對人員操作、裝置實施、作業環

境進行危險源辨識;

7.3.2各識别方法的工作步揍

工作危害分析(JHA):

1)全面了解生産、施工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人員活動、工藝過程、組織實施過程、設

備設施;

2)對施工過程中的危險程度、發生危險的可能性進行量化,以确定發生事件的危險

性,确定危險源;

3)填寫《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一覽表》(附件1)

預先危險分析(PHA):

1)通過經驗判斷、技術診斷或其他的方法确定危險源,對所需的分析系統的物料、

裝置及裝置、工藝過程、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進行充分的了解;

2)根據以往經驗及同類行業中生産時間的情況,類比判斷分析系統中可能出現的情

況,檢查能夠造成系統故障、财産損失和人員傷害的危險性,分析事件的可能類

型;

3)對确定的危險源分類,制成并填寫《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一覽表》(附件1)

安全檢查表分析(SCL):

1)對該生産、施工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人員活動、工藝過程、組織實施過程、裝置設

施進行全面了解;

2)對所取得的資料,分别從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态、管理缺陷列出所有

可能存在的危險;

3)将施工活動中的行為、措施與危險行為、措施進行比較,識别可能導緻事件的風

險,填寫《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一覽表》(附件1)。

第二級作業風險評估法

在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前,組織安全、技術、施工等部門召開第二級作

業風險評估會,根據技術方案的施工步驟分析每項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應采取

的控制措施,編寫二級風險評估表(附件4)。

7.4 風險評價的方法

危害的影響程度和危險級别用“風險度(D)”來衡量,它與“發生事件的可能性大

小(L)”、“暴露與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和“發生事件産生的後果(C值)”

有關。

定量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可用如下方法:

D=LEC

式中:D—風險度

L—發生事件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件産生的後果

1)發生事件可能性大小(L值)的确定,見表1,使用者可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

取相應的分值;

表1: 發生時間的可能性(L)

分數值 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預料
6 相當可能
3 可能,但不經常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可以設想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不可能

2)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值),見表2,根據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取

相應分值;

表2: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值)

分數值 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
6 每天工作時間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
1 每年幾次暴露
0.5 非常罕見地暴露

3)發生事件的嚴重後果(C值),見表3,根據發生事件産生的後果取相應分值;

表3:發生事件的嚴重後果(C)值

分數值 後果
100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40 災難,數人死亡
15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7 嚴重,重傷
3 重大,緻殘
1 引人注意,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衛生要求

4)風險度(D值)危險等級劃分,見下表4

表4:危險等級劃分(D)

D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工作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70-160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風險度(D值)=發生事件可能性大小(L值)x暴露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值)x

發生事件産生的後果(C值)

7.5 風險控制措施

根據已建立的危險源清單及評價結果,按照風險控制措施及實施期限,見表5的要求,

制定針對性的風險控制措施,消除、減少危害及影響,防止事件的發生。

表5:風險控制措施

風險度 等級 控制措施
>320 極其危險 停止工作,如果無限的資源投入不能降低風險,必須禁止工作
160-320 高度危險 立即采取緊急措施降低風險
70-160 中度危險 在規定時間内實施降低風險的措施,在與高度危險臨界值附近,需要進一步評價,以确定是否需要改進措施。
20-70 一般危險 建立改進目标,健全各項要求及操作規程,定期檢查、評價
<20 可忽略危險 不需要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檔案記錄

7.5.1确定風險控制措施

1)采用設計等措施消除風險;

2)采用無害或者低危害設施、工藝、材料代替有危害或者高危害的裝置設施、工藝、

材料;

3)采用安全的防護裝置等工程控制措施降低風險;

4)采用标志、警告措施降低風險;

5)加強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環境教育;

6)建立監督檢查和獎勵機制;

7)形成管理措施、辦法;

8)制定、落實應急預案;

9)采用個體防護裝備降低風險。

7.5.2常見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項目部可以根據具體

的情況,增加與本部門相關的風險控制措施,保證控制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7.5.3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将風險度(D)在70以上的結果,定義為不可接受風險,填寫

《不可接受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附件2)。

7.5.4不可接受風險需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辦法和技術措施,包括控制目标、名額、職業健康

安全管理方案、教育訓練、監督機制、監視測量,編制《不可接受風險控制目标、名額和

管理方案》(附錄3);檔案編制按照《檔案管理程式》和《管理體系檔案的編制要

求》。

7.5.5落實風險控制措施

按照法律、法規、合同等規定安排資金、人員和物資,落實各項風險控制措施。

8 危險資訊更新制度

8.1 時限:

項目編制的附件1、2、3,應根據工作活動及場所的變化情況及時進行更新,形成危

險和控制措施清單。

8.2 出現下列情形時及時更新

1)法律法規或其他要求發生變更或頒布了新的法律法規;

2)操作方法、操作程式有變化;

3)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裝置、新材料;

4)有特殊環境下的項目施工過程;

5)有事件或其他來源的新資訊、認識;

6)工藝變更、材料變更、計劃變更等。

8.3 項目根據施工活動、施工環境、施工季節、施工方法的改變,及時對本項目的危險源

辨識及風險評價進行更新。

9 相關檔案

參照公司的管理規定

10 附件

附件1: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一覽表

附件2:不可接受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

附件3:不可接受風險控制目标、名額和管理方案

附件4:第二級作業風險評估表

附件5:分部分項工程安全交底卡

附件1

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一覽表

項目部/日期

序号 工作步驟/作業活動/場所 危險源 主要後果 識别方法 D L E C 控制措施
JHA PHA SCL

編制/日期: 稽核/日期: 準許/日期:

附件2

不可接受風險及控制措施清單

項目部/日期

序号 危險源 主要後果 (D)值 存在部位 控制措施

編制/日期: 稽核/日期: 準許/日期

附件3

不可接受風險控制目标、名額和管理方案

項目部/日期

序号 不可接受風險 目标 名額 技術和管理措施 責任部門 相關部門 完成時間

編制/日期: 稽核/日期: 準許/日期

附件4

第二級作業風險評估表

設施 地點 區域
項目/公司 日期 作業人數
作業描述:
涉及的圖紙号(需要時)
基本工作步驟 使用用工具 危害及其後果 風險等級 需要的控制措施 負責人

H= High高 M=medium 中 L=Low 低 上面表格可按需要延長

總體評估: H= High高 M=medium 中 L=Low 低 需要的應急準備:
小組成員:

評估結果審批

組長:……………………………………… …. 時間……………………………………

準許人:……………………………………… 時間……………………………………

附件5

分部(分項)工程安全技術交底卡

施工機關:

工程名稱: 分部分項工程 工種

内容:

交底人簽字:

日 期:

接受人(全員)簽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