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六問“異寵”

六問“異寵”

龍蜥蜴

六問“異寵”

寵物龜

六問“異寵”

非洲牛蛙

六問“異寵”

狼 蛛

六問“異寵”

澳洲斧螳

六問“異寵”

蜜袋鼯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釋出《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首次将“異寵”寫入檔案,明确指出:“嚴厲打擊非法引入外來物種行為,實施重大危害入侵物種防控攻堅行動,加強‘異寵’交易與放生規範管理。”

有關專家學者表示,“一号檔案”強調了異寵問題,将進一步引導大陸在對外來物種的防控上堅持風險預防、源頭管控、綜合治理、協同配合、公衆參與的原則,不斷推進防控措施體系化建設。從司法角度對“異寵”的交易與放生亂象進行規制,依舊任重道遠。

1 什麼是異寵?

另類寵物或屬于入侵物種

異寵一般是指差別于貓、狗等通常寵物的另類寵物,例如蛇、龜、蜥蜴、蜜袋鼯、狐狸、蜘蛛、昆蟲等。

根據《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養爬行類、齧齒類寵物的異寵飼養者在中國養寵人群中占比分别為5.8%和4.5%,相加已超10%。也就是說,每十個養寵物的人中,很可能就有一人在飼養異寵。

還有不少人表現出對異寵的好奇。艾瑞咨詢釋出的《2021年中國寵物内容價值研究白皮書》顯示,社交平台上異寵内容受關注度逐漸上升,在寵物内容熱度中占比在5%至15%之間。

事實上,異寵并非都适合飼養——如存在攻擊性、攜帶病毒等問題;異寵中有不少屬于入侵物種,會對生态環境造成破壞;此外,如果打着異寵的名義販賣野生動物還涉嫌觸犯法律。

北京林業大學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介紹,2021年4月實施的生物安全法規定,未經準許,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擅自釋放或者丢棄外來物種的,均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此外,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确,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引進、釋放或者丢棄外來入侵物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确規定從境外引進的野生動物物種不得違法放生、丢棄。

2 異寵經濟為何紅火?

滿足小衆群體個性化需求

蜥蜴、蛇等動物堅硬的鱗片、斑斓的色彩,令一些人望而生畏。但在喜歡它們的飼養者看來,這是一種與衆不同的神秘與美麗。

據估算,2022年,大陸寵物經濟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盡管異寵經濟占比不高,但細分領域的市場潛力不容小觑——尋常寵物無法替代的滿足感,加上消費更新的推動,讓異寵經濟日益紅火。

一方面,求異是消費更新的必然結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認為,飼養異寵是人們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後,小衆群體新興的精神滿足型消費。“在消費更新和市場細分的背景下,人們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豐富,這是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人看來難以親近的異寵契合了小衆群體的心理偏好。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朱建軍告訴記者,通常人們飼養寵物是為了獲得互相依戀的感覺,但也存在小衆群體,對異寵的高冷、獨立、不讨好抱有好感。“無論飼養哪種寵物,大多是在寵物身上發現了他所需要的性格特質。這種特質既可以和自身充滿共性,也可以是自身所不具備的。”朱建軍說。

一名蜥蜴飼養者告訴記者,爬行動物不會像貓狗那樣和人産生深刻感情,它們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反而是這個特質,讓我感到傾慕與放松,我得到了陪伴,又不至于和另一個生物産生影響心情的羁絆。”

此外,求異也是探知欲深化的具象表現。據了解,一些異寵飼養者會深入研究寵物習性,享受好奇心得到滿足的過程。同時他們還會将探究到的新知識付諸實踐,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進一步強化興趣。

3 生物安全隐患有多大?

大陸每年因入侵物種損失2000億

然而,“異寵風”的興起,正給生物安全帶來隐患。

據了解,一些異寵屬于外來物種。比如近期被海關截獲、藏匿在郵件中的外來物種長戟犀金龜、野蠻收獲蟻等。此外,2022年全國多地還報告在野外發現異寵鳄雀鳝,個别地方擔憂這種外來魚類在野外環境中殺傷力巨大,不惜抽幹湖水捕撈。

外來物種被引入境内尤其流入野外後,可能由于缺乏本土天敵制約,發展成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生态災害。

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态、經濟等威脅,是全球性問題。美國引入亞洲鯉魚、澳洲引入甘蔗蟾蜍等,都曾給當地生态環境帶去嚴重破壞。另據估計,全球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1.4萬億美元,接近全球國内生産總值的5%。

2021年5月,生态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釋出的《2020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提到,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9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資料顯示,外來入侵物種在大陸每年可導緻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元。

防治外來入侵物種是守禦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異寵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劇了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難度,也放大了生物安全風險。

專家認為,盡管每個人對某種寵物是否算“異”的了解不同,但判斷其是否屬于外來物種則相對容易。一旦認定屬于外來物種甚至是外來入侵物種,則必須守住必要的底線。

4 入侵物種歸哪個部門管?

農業農村部協調統籌管理

去年,全國多地報道了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抓捕鳄雀鳝的消息,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有些網友質疑:如何監管外來入侵物種,發現入侵後又如何進一步優化處置流程?事實上,大陸在防範生物入侵方面的規定出現在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中,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立法指引。

2022年5月,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生态環境部、海關總署等4部門聯合釋出《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其中明确,農業農村部作為外來物種入侵管理的協調統籌部門,林業草原主管部門、自然資源(海洋)主管部門、生态環境主管部門、海關等部門是外來物種入侵管理的重要責任部門。

例如蜥蜴、蛇、龜類,屬于林業部門主管,而魚、蛙類則歸口農業部門管理,當這些異寵在市場流通時,市場監管部門也有責任參與監管。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随意放生入侵物種破壞生态環境的行為,涉嫌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可處罰款,情節嚴重者可入刑。

廣東廣信君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楊學光指出,目前個人放生行為具有零散、隐蔽性強的特點,監管難度較大,對基層的執法人員能力和勘測巡查技術要求較高。他呼籲在司法領域出台更多具體的措施打擊外來入侵物種有關的違法行為,進而為防控外來物種入侵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當然,防控外來入侵物種,還是需要完善多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楊學光說:“一号檔案的出台,将引導大陸在堅持風險預防、源頭管控、綜合治理、協同配合、公衆參與的原則上,對外來物種的防控要求不斷具體化,防控措施将更加體系化。”

5 網售異寵躲過快遞稽核?

個人、運輸方、平台責任未細分

異寵通過什麼途徑交易?記者發現,在網絡購物App,消費者可以随意搜尋并購買到龜、昆蟲和蜥蜴等異寵。在社交平台上,購買、飼養異寵的讨論也是随處可見。針對異寵消費人群年輕化的特點,商人們借助微信、QQ、貼吧以及網絡購物平台建構“地下”銷售網絡。

“通過公開的裁判文書發現,在涉野生動物網絡貿易刑事案件中,2020年與寵物相關的案件占比較2015年顯著上升。”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中國項目主任馬晨玥指出,涉及常被制成文玩首飾等制品的大象等物種的案件占比逐年下降,顯示出大陸象牙禁貿、打擊野生動物制品非法貿易等野生動物保護措施的良好效果。而涉及鳥類、爬行類等常作為活體寵物貿易的物種類型的案件占比上升趨勢明顯。

專家介紹,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明确規定,禁止寄遞或者在郵件内夾帶各種活的動物,仍有異寵賣家通過隐蔽手段躲過快遞公司稽核。甚至有些線上異寵店鋪特意在注意事項中提醒“收到貨物後千萬不能當着快遞員的面開箱”。

楊朝霞表示,長期以來,快遞行業的責任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中被忽視。在異寵飼養興起的當下,快遞行業需建立檢查和預防外來物種的相關制度。

運輸方的責任缺位隻是待補的短闆之一。受訪專家認為,現行法律體系對鳄雀鳝、巴西龜等屬于外來物種的異寵,其監管重點在引進、釋放等環節,對交易環節尤其是網上交易規制不足。“我們比較重視源頭和末端治理,比如源頭的引進要有許可,末端的放生會受限制,而對于中間的銷售、運輸、購買等環節,立法有待完善。”楊朝霞說。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楊霄同樣認為,目前法律對買賣外來物種的個人行為缺乏詳細規範。特别是對個人、運輸方、交易平台等各方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尚未有明确劃分。

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律師任戰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網絡交易平台對其平台上的異寵交易負有審查、管理等義務,平台應對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交易連結進行審查。

6 交易人工繁殖的就能免罪?

專家建議防止“洗白”違法行為

涉及異寵飼養和交易的案件中,有不少是野生動物。此前的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嚴格适用刑法,對野生動物飼養和交易行為當事人處以刑罰,即使部分案件中當事人并無主觀故意的。對此,社會上逐漸出現了對飼養和交易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無罪化”的呼籲。

2022年4月,最高法、最高檢聯合釋出了《關于辦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其中第十三條指出,涉案動物如果是列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或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已成規模,作為寵物買賣、運輸的,對所涉案件一般不作為犯罪處理。對此有專家指出,将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的野生動物作為寵物買賣運輸的行為非罪化不宜步伐過快,須要本着謹慎穩妥的原則推進。

馬晨玥建議,陸生、水生動物主管部門需要加快完善相關監管機制和管理辦法,建立全國聯通且公開的溯源體系,防止利用合法的人工繁育機制“洗白”野外捕捉或者違法繁育的野生動物。近期已經出現了非法買賣鹦鹉專用辨別、非法買賣引種證明等案件,需要執法與監管部門關注,并提前部署,應對未來擴大開放人工繁育野生動物可能帶來的監管困難。

除了以上問題,對于何種野生動物适合作為寵物還應該從多角度謹慎考量,防止危險動物、疫源動物、入侵動物等會對社會造成危害的物種作為寵物。

“暹羅鳄、一些蛇類等野生動物雖然人工繁育技術成熟,但是性情兇猛或有劇毒,如果作為寵物飼養和運輸,嚴重威脅到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馬晨玥介紹,旱獺、貂等小型哺乳動物可能攜帶諸如狂犬病在内的多種病毒,很容易造成疾病傳播。此外,巴西龜、鳄龜等外來龜類,綠鬣蜥、泰加蜥蜴等都是典型的入侵動物,如果放開飼養和運輸,會留下破壞生态環境的隐患。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杜玮淦 關喜如意

綜合《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