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是一種古老的貴族飾品,翻看歐洲過去的肖像油畫,各種富貴階級的女性身上經常是挂滿了珍珠。即使日常着裝沒有佩戴華麗的寶石類飾品,但總是能不經意間露出一串珍珠手鍊,側面證明自己的家族财力。
大陸珍珠飾用也曆史悠久,在古代,珍珠已成為朝廷達官貴人的奢侈品,皇帝也開始接受獻珠,東漢桂陽太守文砻向漢順帝“獻珠求媚”,西漢的皇族諸侯也廣泛使用珍珠,珍珠是尊貴的象征。
但是,你知道嗎?珍珠其實是一種體内異物,具體來說是蚌殼的體内異物。那麼,珍珠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它的形成分為兩種方式:
一、外部因素
蚌的外套膜受到異物(砂粒、寄生蟲)侵入的刺激,受刺激處的表皮細胞以異物為核,陷入外套膜的結締組織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細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細胞分泌珍珠質,層複一層把核包被起來即成珍珠。以異物為核稱為“有核珍珠”。
簡單說,就是有異物進入珍珠後,被珍珠質包裹,層數越來越多,就形成了珍珠。而現在人工養殖珍珠,也是利用了這一點,人工将異物植入珍珠體内。從育珠蚌外套膜剪下活的上皮細胞小片(簡稱細胞小片),與蚌殼制備的人工核、一起植入蚌的外套膜結締組織中,植入的細胞小片,依靠結締組織提供的營養,圍繞人工核迅速增殖,形成珍珠囊,分泌珍珠質,進而生成人工有核珍珠。
二、内部因素
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後,一部分進行細胞分裂而後發生分離,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機物質,同時逐漸陷入外套膜結締組織中,形成珍珠囊而後形成珍珠。由于沒有異物為核,稱為“無核珍珠”。
人工無核珍珠,是對外套膜施術時,僅植入細胞小片,經細胞增殖形成珍珠囊,并向囊内分泌珍珠質,進而生成人工無核珍珠。
另外,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碳酸鎂,占91%以上,其次為氧化矽、磷酸鈣、Al2O3及Fe2O3等。珍珠中的有機物含有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17種氨基酸。 另外,還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牛磺酸、豐富的維生素、肽類。配帶珍珠相當于極緩慢的速度持續将珍珠粉塗抹在身體上,特别是全珠款式的項鍊,對皮膚有美白養顔的效果。另外,一直有傳言,配帶珍珠項鍊可以緩解嗓子疼痛,起到保護嗓子的作用,這種說法在用嗓較多的職業(如教師,導遊等)中流傳。但是暫無科學依據。
實際上,珍珠與孕育珍珠的軟體動物的蚌殼成分很相似,差別在于珍珠在體内,蚌殼的内部有豐富的暈彩,跟珍珠表層相似。珍珠本來是異物進入蚌體内,被蚌分泌的碳酸鈣組織包裹形成的。客觀上來說,珍珠和蚌殼都是同一種物質。當珍珠在蚌的體内越長越大就會貼在蚌殼上,不分彼此了。而蚌殼的外部在水中受環境的影響,長的就不好看了。實際上蚌殼經過深加工,可以制作成各種飾品,生活用品,甚至飼料。
其實,在野生環境下,有珍珠的蚌非常少,随着人類對美好事物的不斷向往,珍珠養殖技術不斷出現新的突破,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工珍珠,珍珠的形狀也各形各異,顔色也不盡相同,但市面上看到的基本都是形狀規則的好看珍珠,價格也是非常昂貴的,其實那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加工後的,正常情況下,其實會出現很多異型珍珠,其價格也較難衡量,但是異形珍珠獨一無二的造型給了設計師更多發揮的空間。
珍珠的光澤是天然産生的,表皮細膩的光澤會更好,也是影響價格的主要因素。那麼,珍珠的顔色為什麼會各不相同?
其實,珍珠的品種和顔色,跟我們人類的人種和膚色(包括頭發、眼睛)相似。人類起源于東非稀樹草原,那時候是統一的黑皮膚黑頭發黑眼睛。我們的祖先于7萬年前走出非洲,在随後的幾萬年裡,蔓延到全世界。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人類的遺傳基因每隔幾代就發生一些細微的變異。這些細微的變異逐漸累積,展現在身體外觀上,形成了顯著的差異——不同的膚色,不同的頭發,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臉部輪廓,不同的身高和體型——這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種。
産珍珠的軟體動物的物種演化,跟人類是一樣的。珍珠在外觀和顔色上的差異,是軟體動物物種演化的外在展現。是以,珍珠的顔色,是由基因和環境決定的。
其實,每一顆漂亮珍珠的出現都是蚌忍受巨大痛苦的過程,珍珠的出現就是蚌“反抗”異物保全自己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