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地生活市場裡,除了外賣業務,部分網際網路巨頭如美團、京東等也在另一角色——“即時零售”身上下了不少功夫。那麼,即時零售賽道上目前有哪些玩家有着更多發展優勢?本篇文章裡,作者便針對即時零售業務的發展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
除了近期卷起的外賣大戰,本地生活的戰場上還有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的主角,即時零售。
在疫情這股強效催化劑下,消費者對即時零售的需求增長迅猛。美團閃購資料顯示,2019-2022年即時零售使用者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47%。京東到家資料顯示,截至2022Q3,其活躍的即時零售使用者達7450萬,同比增長32.05%,使用者體量近3億。
如何了解即時零售?做一個簡單的比方,即時零售相當于在外賣配送的基礎上,把消費品類從餐飲拓展至零售萬物,同時配送到家的時效性更好。
社群營銷院曾指出,即時零售的需求可視剛性/非剛性視為兩類:一類是如醫藥、生鮮等即時性需求強的品類;一類是如零食、手機3C等消費者想要“所見即所得”的品類。
疫情期間,拓展即時零售管道,是降低社會面接觸的防控措施之一。但是市場有諸多理由判斷,即時零售的需求在疫後放開後仍然成立:即時零售滿足了人性中的懶;即時零售本身适合短保即時、高頻低值等品類拓展曝光管道;即時零售還是一種零售業态的協同和補充,有效拓展了品牌商家的營業半徑,增強了品牌之間的區隔度……
從近期消費市場的表現看,無論是電影春節檔的火爆,還是餐飲人流的回歸、旅遊業的複蘇,都在印證人們向往的“煙火氣”生活正在快速回歸。在此背景下,即時零售究竟發展如何了?現有的行業競争格局如何?從消費者體驗的視角看,即時零售還有哪些提升的空間?
一、即時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誰?
即時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哪些玩家,目前行業并沒有一個确定的結論。
如開篇所述,即時零售相當于在外賣配送的基礎上,把消費品類從餐飲拓展至零售萬物,同時配送到家的時效性更好。
那麼,像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這一類利用店倉一體/前置倉/到店自提等形式主營生鮮、鮮花、烘焙、精釀、預制菜等品類的玩家,當其拓展出外賣配送業務後,算不算即時零售?
還是隻将美團閃購、京東到家這類明确推出即時零售品牌、經營品類更全的平台視為即時零售?或是可以把閃送、蜂鳥即配、順豐同城急送這些快遞玩家(即明顯負責更局部的産業鍊環節,由品牌商家派單合作)擴進來,為即時零售組織一個更大的語境?
1. 當生鮮電商推出類即時零售業務
從消費者線上下單到騎手配送到家的全過程看,第一類生鮮玩家與即時零售并無本質差別,因為都需要涉及到門店揀貨、打包(生鮮保鮮防損)、線上線下庫存同步、售後退換貨等環節,而且在生鮮等專營品類上,其消費體驗甚至還要更上一層樓。
而且,恰恰是這種消費體驗本質趨于一緻,讓消費者想要在更多品類實作“所見即所得”。
但是,當即時零售的業務體量越來越大,消費者對某些品類形成了依賴即時零售管道的習慣後,那些推出即時零售品牌、經營品類更全的平台,才更容易形成“快”的消費者心智。
據艾瑞咨詢去年7月調研,使用者選擇即時配送平台的驅動因素排序是品牌>時效>價格,調研使用者中87%為26-40歲,63.8%使用者月收入超8000元,70%以上可接受6%-20%的配送費溢價。
“多、快、好、省”的零售要義中,即時零售顯然占盡了“快”的好處。
是以,即便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的外賣配送業務可以做到很快,但由于外賣配送業務隻是其業務的補充(例如盒馬主打堂食)或是保證生鮮品質的必要操作(品類局限性太強也就談不上零售),消費者本身是奔着買菜、囤菜的剛需下單的,是以很難形成即時零售的心智。
2. 當快遞玩家做足配送“快”的消費者心智
倘若隻求“快”,部分快遞玩家的确口碑不錯。消費者一旦遇到所有代跑腿的活,叫個閃送、蜂鳥,會有非常不錯的消費體驗。
但如果對目前所有的即時配送平台做個比較,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 騎手數量上,蜂鳥即配(300萬)>閃送(100萬+)>達達快遞(63.4萬)>順豐同城急送(60.6萬)>美團跑腿(40萬+);
- 配送效率上,美團跑腿(40min)>蜂鳥即配(50min)>達達快遞、順豐同城急送、閃送(1h);
- 業務覆寫的品類上,達達快遞>閃送>美團跑腿、蜂鳥即配>順豐同城急配;
- 業務覆寫的城市上,達達快遞(2700+縣區市)>順豐同城(1900+市縣)>閃送(229個城市)>美團跑腿(80個城市)。
與背靠美團、京東流量的美團跑腿、達達快遞相比,純茶的快遞玩家似乎運力更充足,但其短闆很明顯:
- 第三方訂單來自于商戶(通常是大品牌客戶如肯德基等)+個人使用者,本身缺少流量來源;
- 由于流量來源有限,其能夠配送的品類非常有限,經營最局限的順豐同城急配隻能覆寫美食飲料、商超便利、服裝鞋帽三大品類;
- 同樣受限于流量來源,其在覆寫城市的廣度上比不上達達快遞,履約時效性比不上美團跑腿(由于商家類型多元,美團的運力網更密)。
最接近京東到家、美團閃購實力的玩家其實是多點Dmall。
這個企業創立于2015年,最先成為物美超市收銀工具、現将即時零售作為主力業務,也有自身的獨立APP,并接入了1.5萬家線下門店、130+連鎖零售商、850+家品牌商。但其前五大客戶均為物美系零售企業,與京東到家、美團閃購能夠接入的合作商數量、覆寫的銷售品類、覆寫的國内城市數量和接入的流量規模,都不在一個量級。
綜上來看,目前真正能算作即時零售牌桌上的玩家,可能就隻有京東到家+美團閃購。
二、兩強格局,京東到家、美團閃購有哪些牌可以打?
京東到家、美團閃購各自的長闆短闆,是由京東、美團各自作為本土綜合電商平台(且經營由數位3C逐漸建構起的全品類)、本地生活巨頭(且大比例為餐飲業務+部分到店業務)的流量基因、使用者心智決定的。
1. 兩者流量接入差不多,但使用者遷移成本不同
拎取兩大平台同一時間資料看:2021年美團交易使用者5.6億人,京東5.7億;但美團閃購活躍買家數為2.3億人,京東到家買家數為6230萬人;截至2022Q2,京東到家對京東主站使用者的滲透率僅為個位數,但仍處于快速上漲的階段,兩者的使用者規模仍未分勝負。
很顯然,盡管兩家即時零售平台可接入的流量差不多,但由餐飲外賣使用者遷移而來的全品類即時零售使用者,其遷移成本更低,使用者更容易了解萬物都可以更快配送的邏輯;但使用者對京東的認知更多是電商平台屬性,從下單到送貨會有物流時差,其使用者遷移成本會偏高。
2. 兩者的使用者畫像、使用者決策迥異
社群營銷院曾在《休閑食品如何成為即時零售第一大品類?》指出,即使是休閑食品這種看似人群接受度最廣的品類,兩大平台的消費者畫像也有明顯差别:美團以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女性大比例)偏多,京東則是已婚家庭人士(女性大比例)為主。
不同的消費者畫像決定了不同的決策特點:年輕人的個人消費,偏高頻,購買周期短,情緒消費更多,但客單低;家庭類消費周期更長,但客單更高,更注重在特定節點計劃性(理性)購買。
3. 使用者屬性不同,基于兩者接入商家類型、主營品類迥異
美團閃購更多接入的是本地的中小超市、便利店、閃電倉、鮮花醫藥為代表的垂類商家等(36氪報道去年8月左右接入了20-25萬家),能夠以更長的營業時段滿足消費者,經營更優勢、GMV貢獻更高品類為商超便利、水果果切、醫藥健康。
京東到家依托連鎖大商超起家(2022Q3超市品類為GMV貢獻55%),截至去年9月30日,有8300家門店使用了公司研發的海博系統(負責倉揀配),優勢經營品類仍在3C(2022Q3GMV貢獻占比35%)。
三、為了走出各自舒适圈,美團閃購、京東到家可以如何秀牌技?
綜上所述,美團閃購、京東到家各自的優劣勢已經非常明顯。
一方面,美團閃購獲客成本更低,意味着更少的使用者補貼,同時,由于可以最大程度複用其騎手資源(可以順路送),單均配送成本更低。
京東到家則需要一定的獲客成本,2021年京東到家的單均使用者補貼就達到10元,客單價占比5.4%;京東到家雖然騎手采用衆包模式(無自有運力),但由于接入更多大型連鎖商超及品牌客戶,商家密度更低、與消費者距離更遠,其配送成本也會變高。
另一方面,美團目前的業務布局重心強調本地商戶關聯,讓流量在外賣、酒旅、打車等多場景下流動起來,形成業務協同,帶動不同行業的品牌商戶露出;但京東到家正在垂類商家和下沉連鎖零售持續發力,這是更有想象力空間的事情。
例如僅在2022Q3,京東到家平台上的母嬰門店、服飾商家GMV同比增長2/8倍,還在簽約新的區域頭部商超。
兩大巨頭圍繞“萬物到家”還能打出什麼牌,需要更多時間驗證。
來源公衆号:社群營銷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洞察社群消費
本文由 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合作媒體@社群營銷研究院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