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随着疫情逐漸被控制,許多戶外愛好者的出行需求被短期壓制,本地遊、周邊遊等短途旅行一時間成為許多人的假日出行首選,市内及周邊遊占比超過46%。飛盤、露營等适合在短途旅行目的地的運動項目也成為時尚。
随之,一批與帳篷、露營用具、露營食材等相關的上市公司業績也出現增長。此外,以安踏為代表的A股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着一些以登山、滑雪、陸地沖浪用品為主要業務的企業,借着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冰雪運動等戶外運動也成為風潮。
大陸戶外運動發展較晚,在疫情的影響之下,2022年大陸戶外運動滲透率約為28%,相較以往有所提升但較歐美國家50%以上的平均水準而言,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如今,在疫情影響逐漸減弱的大背景下,國産戶外産品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來自國外。
01
藍海市場,行業未來在下遊
目前為人所熟知的絕大多數的戶外運動均興起于國外,在這一方面,大陸屬于後發市場。
據觀研天下釋出的《中國戶外運動行業發展現狀調研與投資趨勢預測報告(2022-2029年)》,大陸戶外運動大衆化距今僅10餘年,2003年-2013年經曆了一段井噴式發展,戶外用品出貨總額從3億元增至197億元。此後,開始進入平穩期,2014-2020年大陸戶外用品出貨總額由110億元增至139億元,零售總額由201億元增至245億元。
目前,大陸的戶外運動市場也主要集中于一線及新一線城市,觀研報告的資料顯示,這部分城市的居民消費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也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在國内戶外運動參與群體中占65%。
從項目上看,參與率最高的四個項目分别為騎行、徒步、登山、露營,四個項目參與率超過30%,屬于“傳統優勢項目”。新興項目中,槳闆、飛盤、陸地沖浪等項目由于基數小增速較高。
而在戶外運動偏好方面,消費者對徒步的偏好度高達75%。戶外徒步項目的參與者們通常會選購一批适合戶外活動的裝備,除了衣物、帳篷外,還包括戶外移動電源、刀具、照明裝置等。
這部分需求的相對旺盛,也導緻目前A股流通市值較高的前三隻戶外概念股:巨星科技、際華集團、南極電商的業務内容出奇地一緻,都包含帳篷等基礎露營用品。際華集團在“衣”、“住”兩方面産品線較為齊全,巨星科技則在望遠鏡、戶外電源、刀具等方面有所布局。此外,A股還有台華新材、玉馬遮陽等為其他戶外企業提供面輔料的OEM/ODM代工企業。
戶外市場從上遊至下遊分别為原材料生産、代工、品牌商三部分,總的來看,目前大陸上市戶外企業集中于産業鍊中上遊,較為缺少下遊品牌商。流通市值超過30億元的上市公司中,隻有嘉麟傑、探路者、牧高笛的自有品牌增長狀況較為亮眼,牧高笛的部分産品已經将價格上探至萬元級别,營收、利潤的同比增長率在行業内位居第一位。
但牧高笛的毛利率在行業内卻并不突出,隻有30%左右,屬平均水準。而主營中高檔服裝終端銷售的錦泓集團毛利率卻接近70%,位居行業榜首。
戶外運動行業出現了一股“向下遊進攻”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或将誕生一批國産2C品牌。而随着國産C端市場日趨成熟,行業平均毛利率也将不斷攀升。
02
行業機遇集中期
過去兩年,戶外運動行業迎來了數個發展機遇,最引人矚目的兩大機會,分别是疫情背景下興起的周邊遊和冬奧會帶來的冰雪運動熱潮。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資料中心)的資料顯示,受工作地點、子女入學等疫情防控要求的影響,2022年國内省内遊占比約為77.9%,其中市内及周邊遊占比46.3%。
由于各地旅遊資源分布情況不盡相同,部分地區的遊客隻能選擇在居住地附近尋找出遊目的地,“露營經濟”便在這一背景下成為諸多地區遊客的共同選擇。窮遊網的資料顯示,2020年,露營的熱度同比增長303.5%,這一年成為國内的“露營”元年。
2022年底,文化和旅遊部等14部門引發的《關于推動露營旅遊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為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2022年“五一”假期期間,網絡上對“露營地” 的關注度居高不下,小紅書上“露營”相關筆記數量突破600萬篇,是2021年的5倍;百度搜尋熱度也同比增長298%。
不僅是線上,露營行業線上下也吃到了不少的紅利。艾媒咨詢《2022-2025年中國露營經濟發展前景與商業布局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國内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747.5億元,同比增長62.5%,帶動市場規模3812.3億元,同比增長58.5%。
2023年2月,主營戶外用品研發、設計、生産和銷售的揚州金泉登陸滬市主機闆,公司主要通過OEM/ODM等模式生産帳篷、睡袋、戶外服裝、背包等戶外用品,客戶包括科勒曼、北面、瑞典北極狐等知名品牌。其A股同行牧高笛、三夫戶外在近一年内的股價表現也較為搶眼。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業機遇是冬奧會,在這場全球矚目的冬季體育盛會上,谷愛淩成為國内矚目的焦點,冬奧會期間滑雪項目的百度搜尋熱度同比上漲369%。而在商業層面,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受到越來越多的喜愛,一批與冰雪運動相關的企業也在“凜凜冬風”中迎來了自己的“東風”。
前瞻經濟學人的資料顯示,在冬奧會與冰雪出境需求回流的雙重帶動下,近年大陸的冰雪旅遊人數增速較快。從2016-17冰雪季的1.7億人次升至2020-21冰雪季的2.54億人次,到2021-22冰雪季,這一數字已經達到3.44億人次,2021年國内冰雪産業市場規模從2020年同期的6000億元增至7273億元。
同時,各大企業也在積極布局冰雪運動。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安踏集團時任董事局主席丁世忠送出了三個建議,内容分别包括:扶持冰雪運動裝備産業、完善法規并支援民營企業跨境并購、支援小微企業參加政府采購。而安踏在2016-2017年間,收購了迪桑特并與可隆體育合資中國業務,兩個品牌均為滑雪裝備制造商;又于2018年收購了一批冰雪運動裝備品牌。
據《體育大生意》統計,安踏集團在北京冬奧會上贊助的代表隊和運動員累計進賬37金26銀20銅,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運動品牌價值榜》上排名第一、第二及第六名的品牌背後均是安踏集團。
三夫戶外、貴人鳥、波司登等品牌也在冰雪運動裝備方面有所布局,英派斯、新元科技、冰山冷熱等專注于滑雪模拟機、場館建設、制冷裝置領域的上市公司在年内也曾出現過不俗的股價表現。
03
熱度可長久?融資見真章
戶外運動領域在幾年間迎來了幾次較為引人矚目的行業機會,也在網際網路上吸引到了一定熱度,但這仍難以改變大陸戶外運動行業起步晚、“底子薄”的事實。對于這類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的行業,資本對它的關注度尤其能夠說明問題。
從體感上看,戶外運動确實正在變得越來越“網紅”,但從戶外運動2022年全行業的融資事件數量上看,說行業正迎來“井噴”仍為時尚早。
國家體育總局釋出的2021年全國體育産業總規模和增加值資料顯示,大陸體育産業總規模為31175億元,曆史上首次突破3萬億元;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提到,到2025年大陸體育産業規模将達到5萬億元,這意味着,大陸體育産業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
AC加速器創始人徐勇曾表示,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不少資本開始沿着政策支援的方向投資。在2021年國内體育産業3.1億元的總盤子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産品制造的總産出達13572億元,占比43.5%,是體育産業所有門類中最大的一塊。
這意味着,傳統體育項目及相關的器材場地建設仍将是未來一段時期内的發展主旋律,大多數資本或許也将沿着這條河流繼續流動。
融資事件的數量與金額也印證了這一點,懶熊體育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國内體育相關企業的投融資事件共有54起,其中披露的總金額約13.67億元人民币,較2021年同期減少37.93億元,降幅達87.86%。
54起融資事件中,與線下實體商業相關的共有29起,戶外營地和戶外裝備分别有4起、6起,輪次均為A輪及之前。
獲得融資的4家露營營地品牌裡,有3家的定位均與“精緻”、“輕奢”相關,這或許意味着這些品牌中的“運動”元素較弱。此外,6家獲得融資的戶外裝備品牌中,有3家與電動出行工具有關,分别為1家電動滑闆和2家電動助力單車,高端滑雪、戶外功能性服裝、戶外裝備企業各有1家。
可以看出,資本對于國内“硬核”戶外運動賽道的态度仍然相對謹慎,在傳統項目及室内健身領域态度則相對積極。紅杉中國2022年在該領域共有4次出手,在所有機構中最為活躍,其中2筆被高端滑雪品牌雪鸮科技收入囊中,另外兩筆分别投給了電動滑闆品牌Exway和潮流運動品牌STARTER。
與戶外運動行業2022年獲得的關注度相比,投資機構們仍然誠實地把關注的目光投入到更為大衆、更貼近C端的市場。
04
硬核戶外,道阻且長
目前的A股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且有一定實力的戶外運動企業。而在交易所的大門外,也有如凱樂石這樣專注于垂類項目的企業自得其樂,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占據着一席之地。部分企業已經上市,卻沒有屬于自己的生産線,有的為各大國際品牌代工,卻遲遲沒能做強自有品牌。
2023年2月10日,三夫戶外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尚無自建生産線。較為高端的X-BIONIC産品貼身層由瑞士研發,并在意大利生産。對于高端面料生産技術是否考慮尋找國内合作商攻克技術難題降低成本的問題,三夫戶外并未正面作答,隻是表示,産品采購成本及國内生産成本均是“可控的”。
以OEM/ODM為主要經營模式的揚州金泉在報告期内海外營收占比分别為81.17%、85.95%、84.35%和86.07%,主要收入來自海外。過高的代工業務占比導緻揚州金泉的毛利率顯著低于同行。報告期内,帳篷業務的毛利率分别為22.74%、20.19%、23.59%和26.91%。同期同樣以帳篷為主要産品的牧高笛,國内經營毛利率均在33%左右。
二者的差別在于,牧高笛的國外業務營收占比同樣較高,約為總收入的三分之二,但牧高笛的自有品牌帳篷産品仍能在國内獲得較高的毛利。
梳理A股現有的戶外運動概念股後,《投資者網》發現,現有的戶外運動企業中,涉及裝備生産的企業,其業務大多集中在遮陽傘、折疊椅、帳篷、服裝等産品,重合度較高。部分企業具備生産戶外電源、炊具、箱包、照明裝置的能力,另有多家公司營運着多個露營營地旅遊項目。
國内現有的戶外運動上市企業,産品基本能夠覆寫入門級消費者的需求。但在專業度方面,國産品牌仍需補齊短闆。目前的A股市場上隻有嘉麟傑一家公司面向專業戶外運動市場,包括滑雪、登山、攀岩、帆船、高爾夫等多個領域。
總的來看,國産戶外品牌的廣度有餘,深度不足,對于較為硬核且單價較高的運動裝備,關注度仍有待提高。這有賴于全國範圍内戶外運動滲透率的提升,與各家企業自身所處領域的深入滲透。
本文源自投資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