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特爾中國戰略更新:不會減少對中國的投資

作者:環球Tech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近日,英特爾中國宣布戰略更新,并首次闡述了英特爾中國2.0戰略。在英特爾公司進階副總裁、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看來,進入2023年,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随着數字經濟的推進,中國市場的業務也将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而英特爾從技術、開放合作、生态建設、ESG等方面都将進行中國本土化戰略推進。創新仍然是英特爾中國的發展主題。

英特爾中國戰略更新:不會減少對中國的投資

英特爾公司進階副總裁、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王銳發表演講

她表示:“随着數字經濟持續壯大,半導體和計算行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國的高品質發展過程中,數字化和綠色化,就好比是雙輪驅動,協同呼應、互相促進。建構更美好的未來世界,離不開數字化、綠色化,而這些都以半導體和計算行業作為基礎支撐。

事實上,自英特爾釋出202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報以來,業界對于英特爾的發展前景持消極态度。《華爾街日報》在援引标普全球市場财智資料時稱,至少在過去30年中,英特爾還沒有出現過連續兩個财季虧損的情況。甚至有華爾街分析師給出了“曆史性崩塌”的評價。

面對未及預期的業績表現,英特爾中國市場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創新仍然是主題

2021年9月,王銳在上任之初就已經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業務轉型。例如,英特爾将中國所有的資産合而為一,從工廠到研發再到營運都進行了重新整合。

面對中國數字化轉型的大變革,英特爾需要根據中國客戶的需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彼時王銳表示,未來英特爾中國的營運機制會發生本質性變化,中國市場将是産品銷售的中心,但也會是需求驅動的創新中心。

這一點在今年的戰略更新中并沒有變化。

據英特爾方面介紹,英特爾緻力于架構創新,提升競争優勢。英特爾的處理器,從單體式架構設計邁向分布式設計,一個成功的例子便是不久前釋出的第四代英特爾至強處理器,在一個封裝上內建四個單元,并采用EMIB先進封裝技術。英特爾也在拓展産品布局,擴大潛在市場規模,比如已推出消費級獨立顯示卡、資料中心GPU等産品。

此外,英特爾發揮大規模制造方面的專長,提供系統級代工服務,包括晶圓制造、封裝、芯粒和軟體,為晶片制造帶來全新可能,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

具體到中國市場,針對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的需求不斷更新、更加多元,英特爾中國根據客戶和産業需求,推動數字化創新,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目前,英特爾已經攜手150多家産業夥伴,推出以資料為中心的軟、硬一體解決方案,為零售、工業、交通、金融、醫療、能源、教育等衆多垂直領域,基于行業需求,從雲到端布局算力産品組合。同時,英特爾關注“數字化×綠色化”的雙轉型,從雲到端推動綠色發展。

王銳對記者表示:“中國本土的創新要在中國。”是以,英特爾中國需要針對中國市場建構符合中國市場發展需求的完善體制,排列組合利用全球資源,讓中國客戶和合作夥伴能夠在英特爾的平台上打造從硬體到軟體、從系統到雲端的量體裁衣的解決方案。

王銳的看法是:“英特爾中國的政策,必須要在英特爾總體戰略之上,再把它加上一層真正面對中國市場的戰略。”

為什麼是中國市場?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财報電話會上解讀業績情況時對于個人電腦業務的發展和英特爾整體的轉型情況持樂觀态度。但相關的看法并未得到行業分析師的支援。有分析師表示:“(英特爾)惡化的程度令人震驚,并随着時間的推移給公司的現金狀況帶來潛在的擔憂。”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業績愈發引起關注。基辛格在财報會上單獨提到了中國市場的業務發展。基辛格稱,盡管資料中心業務在去年的需求全年走軟,在企業級和雲計算市場,英特爾在中國市場的下滑程度更嚴重。但值得期待的是,他預計中國市場今年會出現一定程度複蘇。

從資料來看,目前英特爾中國營收占英特爾全球總營收的27%,而根據曆史資料,最多的時候,中國市場的營收份額能夠接近30%,占總營收的三分之一。王銳表示:“中國去年底到今年初有了這麼大的轉變,全世界範圍内英特爾以及其他公司對中國的期許都非常大。”

此外,中國市場的業績一直領先,同時中國經濟的快速恢複和發展也給到了相關從業者信心,這些都讓英特爾對中國市場的發展充滿期待。

用王銳的說法是:“從潛力,增速,創新等各方面來說,中國都是領先的。就像我們和總部溝通提到的,下一個中國在哪?我們說:‘下一個中國是中國!’”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在整體的成本投入上也有相應的展現。“我們一直在說英特爾中國對英特爾非常重要。”王銳透露,即使在英特爾業績不佳的情況下,英特爾中國的投資一直在增加。“我們并沒有減少對英特爾中國的投資,而且英特爾團隊正在進一步搭建以及推進跟客戶的合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市場能否撐起“曆史性崩塌”

事實上,英特爾的财報資料并非沒有亮點。基辛格上任後主推的英特爾代工業務業績取得小幅增長。财報顯示,第四季度,英特爾代工服務事業部營收為3.19億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為2.45億美元,同比增長30%。同時,汽車晶片部門(Mobileye)業務當季營收為5.65億美元,同比增長59%。

但因為兩個業務規模相對較小,業務的營收增長也無法對英特爾的整體财報情況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這也讓中國市場業績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如果占總營收将近三分之一的中國市場能夠取得高速發展,那麼對于英特爾的整體業績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

從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來看,根據中國信通院最新預測,到2025年,大陸數字經濟規模将超60萬億元,大陸數字經濟投入産出效率将提升至約3.5。另據IDC預測,全球對數字轉型的投資将以每年17.1%的複合速度增長,2023年這類投資預計将達到2.3萬億美元。這其中包括數字裝置的制造、數字裝置的銷售、數字内容的加工和處理相關,這些領域的需求給到半導體行業很多發展機遇。

同時,半導體行業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期。英特爾認為,短期調整不會影響行業長期向好的趨勢。作為半導體從業者,英特爾看的是長期趨勢。

目前,英特爾在自身業務轉型上已經做出調整。兩年前,基辛格上任後,提出英特爾IDM2.0戰略,重新開機制造産能擴張,對公司未來的晶片節點給出新的路線圖。此外,英特爾還計劃進入晶片代工領域,與台積電和三星進行晶圓代工業務競争。

王銳稱,英特爾以往追求最先進的工藝制程,但生産工藝疊代後,又會對難以利用的非先進産能造成浪費。在代工政策上,英特爾選擇開發政策争取客戶。無論是ARM還是RISC-V的晶片,英特爾均會代工生産,這可以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

“英特爾有句話是‘越是危機,越要投資創新、投資未來。’是以,面對短期行業調整,我們不能止步,而是要繼續去推動半導體行業的創新和發展。 ”王銳強調:“何況,我們是在中國!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半導體消費市場。”

據王銳透露,英特爾按照4年5個節點,計劃在2025年重新取得制程技術的領先地位。 同時,英特爾正在成為一家有競争力的晶圓代工廠,通過“系統級代工”建立差異化競争優勢。 2022年英特爾推出了消費級獨立顯示卡、資料中心GPU等算力産品。這讓英特爾能夠從雲到端,支援現在和未來指數級、爆發性增長的AI計算需求。

而英特爾的整體調整是否能夠挽救業績,中國市場是否能夠撐起“曆史性崩塌” ,可能需要等待新的資料給出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