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喜歡這樣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本子

一年一度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季節已經來臨。科學網上已經多位博友提出相關問題,焦急等待大家的建議。我認為,利用科學網這個平台讨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中相關問題是一件值得推崇的大好事情。我也曾經結合自己多年體會(包括評審基金項目),寫過幾篇關于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的博文。這兒我不打算重複一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的基本共性問題,談點作為一個基金項目評審人喜歡的基金本子看法,這當然屬于我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在我的印象中,一份好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首先是“項目名稱、關鍵詞與400字摘要”三部分。因為,這三項對于獲得評審人印象分至關重要。項目名稱要帶點新意,我曾經為每一個基金項目名稱苦思冥想多日,而且有時在本子寫好後依然對題目名稱做過更改,當然一般情況下項目名稱是越改越好,但也有改糊塗的時候,最後又決定采用原先的項目名稱。在我的印象裡,提煉出一個很有創意的基礎研究項目題目取決于很多因素,既與你的科研能力有關,也與你的文字功底及對大量前人文獻調研與了解相關。項目名稱與一篇重要論文的題目有點相似,過于俗套題目會像一杯白開水無味,好的題目就是與衆不同。我這兒不妨以“科學網博文與部落客性格關系”為例選擇一個研究題目對比。一個白開水題目為:“依據科學網博文内容分析研究部落客性格特點”;簡潔明了題目為:“科學網博文風格與部落客内心“獨白””。

在我的印象裡,基金申請書中的400字摘要有時可能決定了一個項目的命運。因為,現在很多中-青年評審人平常工作很繁忙,尤其對那些從事熱門領域研究的牛人們,他們每年會收到幾十份基金本子(我自己有記錄的10多年來最多年份隻有14份),要他們認真審讀每份申請書全文(盡管這是應該的事情)不太現實。是以,往往首先仔細審閱400字摘要的内容。這也是“先入為主”重要一步,隻有400字内容引起了評審人的注意,能讓他的眼睛一亮,他們才會認真審讀後面的内容。相反,當400字摘要内容寫得平淡無奇,就像一杯白開水那樣沒有一點滋味,閱讀正文内容就主要屬于形式上的事情了。

關于一個項目的創新性是一個讓人非常糾結的事情,因為如何準确評價一個項目的創新性在很多情況下隻是“憑着感覺走”。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選題的“創新”性過于糾結,我認為,隻要你的選題但凡有點新意就可能打動評審人。我們不要奢望提出一些“很刺激”的很強原始創新科學選題。我們更不要想象提出一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空前絕後”選題,對于我們大多數“凡人”,還是老老實實對同行研究成果進行全面認真調研。例如首先海量(泛讀)閱讀同行文獻,并在此基礎上選擇精讀代表性文獻,這樣确定的項目選題就比較靠譜了。涉及多學科交叉選題項目要闡述清楚科學(技術)問題需要下點功夫,一定要讓評審人看到這種學科交叉絕不是簡單的學科原理之間捆綁,而是互相滲透,找出交叉學科之間内在本質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選題,除了花時間琢磨内容外,要讓評審人看出“門道”,對文字表述給予很高要求。

當我對一份基金本子内容比較熟悉時,我會注意申請人對國際同行中代表性人物發表成果的引用與評論。有時我還會針對性地查詢幾個主要文獻資料庫,以便核實相關内容。如果申請人對選題相關的一些重要論文沒有引用,我會對申請人本子中“立項依據”的國内外研究成果調研和評論品質與遴選的“科學問題”水準大打折扣。因為,及時追蹤與恰當評述專業學術同行成果是一個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人員的“基本功”。其實,一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書的主題内容與一篇重要學術論文的“前言”内容有點相似。兩者都需要全面認真闡述“為什麼這個選題值得研究,這個選題的創新性如何?前人做的怎麼樣?”等共性要點。

随着學科發展與新興學科出現,專業小同行會越來越少,是以,憑知識面與感覺評審項目的現象在所難免,否則就會有一些“有創意”項目找不到合适的評審人。“憑知識面與感覺”評審對基金本子的書寫要求實際上更高,那種傳統老套文字陳述的基金本子就會被認為沒寫清楚科學問題而遭遇不好命運。總之,在我心裡,作為一份好的基金本子,從形式上盡量做到:400字内容要讓人看得“爽心悅目”“有點新意”“不落套俗”,具體内容與結構我在相關博文中做過介紹。在第一部分“立項依據”中盡量做到:“選題較新穎;科學問題定位準确;追蹤分析國内外同行研究狀況到位;評述同行研究狀況準确恰當,既不可随意擡高同行成果水準(拍馬屁之嫌),更不能貶低同行成果(驕傲自大之嫌)。

一個多月沒寫博文了,有點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