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器人行業2023:上市潮、卷出海、拼成本效益丨36氪新風向

作者:36氪

文|周有輝

編輯|彭孝秋

當很多行業還在找方向時,多家機器人公司已在遞材料沖上市了。

特别是協作機器人領域。雖然行業平均收入水準在3億元左右,但抵不住大家對“協作機器人第一股”的争奪。據36氪獨家獲悉,出貨量排名前三的遨博計劃于今年三季度在科創闆上市,目前已确定上市輔導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自此,陸續完成C輪融資後的協作機器人三傑——節卡、越疆、遨博齊聚IPO之路。

36氪還從投資人處獲悉,蘇州艾利特也将于今年年底啟動科創闆上市,目前正在密集接觸券商。

對于整個機器人行業來說,也算是有了非常強的複蘇信号。畢竟不少公司在2022年經曆了生死線,也從狂熱走向了冷靜。

當然,冷靜背後也頗有被迫意味。早期獲得資金彈藥的創業公司面臨高估值壓力,需要拿到更多收入證明自己。但機器人部署是一項重資産投入,不惜成本的價格戰在長期競争中并不會積累多少優勢,甚至是一劑“毒藥”。

據36氪了解,一些機器人公司僅僅收到10%的預付回款,就開始大量傳遞訂單,并以整機價格計入總收入。在POC(項目測試)階段,就給到客戶免費試用或者極低的價格租賃。為了擴張新品類和新市場,普渡員工從2021年的500多人急劇擴張到去年的3000多人,最終被膨脹的組織規模“反噬”。

和行業克制相對應的是早期狂熱。狂熱主要源于确定性的需求和資本熱錢。在疫情三年時斷時續的複工複産下,企業主迫切的用工需求、對穩定性的追求,使得自動化越來越被提上日程,國産機器人迎來了國産黃金替代期。

有大需求就意味着有大機會,資本自然不會錯過。何況機器人還一度被視為TMT投資人轉型硬科技的第一站。從公開披露的融資資料來看,2020年、2021年機器人行業的融資事件分别為242起和210起。到了2022年,投融資事件再度上升到358起,已披露融資金額總計約在400億元-500億元左右。

但據36氪多方了解,數十家機器人公司的融資交割是在2021年完成,2022年機器人項目的新融資普遍減少。

上述動機再疊加國産替代的大背景,使得下遊場景加速跑出了不少細分新品類,比如割草機器人、擦窗機器人等等。特别是去年馬斯克和雷軍對人形機器人的加注,直接攪動了二級市場的高預期,導緻當時的機器人概念股接連大漲。

今年剛開年,ChatGPT的火爆同樣燃起了市場對AI的熱情,既然人與機器的互動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下一階段是不是就能出現具備硬體形态的機器人?今年的機器人行業主題除了成本效益,還有哪些重要因子?相信我們這篇文章能給産業發展提供不少啟發。

一、幾乎所有機器人公司都在出海

如果說過去的機器人公司出海動作,是在内卷的國内市場之外,尋找為數不多的喘息機會。那麼現在必然成為标配。

先以商用配送機器人公司普渡為例,其在一度擴張失速的情況下,仍然靠着海外市場挽回了一定程度上的“敗局”。2020年,普渡正式開始大規模出海,随之海外銷售占比迅速提升,從2019年的8%提升至現階段的80%以上。

據悉,普渡2022年出貨量超2萬台。普渡負責人告訴36氪,目前其海外市場以餐廳為主,并在去年開拓了大型商超、養老院、工廠、醫院等多元場景。

另一典型代表就是物流機器人公司極智嘉,從2017年開始出海,2022年的海外收入占比達70%。值得一提的是,極智嘉在海外有着數百人的本地傳遞團隊,極智嘉創始人鄭勇對36氪表示,“相比國内倉庫對機器人有極緻的效率要求,海外倉庫更看重系統的穩定性、對問題的響應能力、持續的服務能力。”可以說,這是極智嘉在海外能夠與競品拉開10倍差距的關鍵因素。

中國機器人公司能在海外取得經驗優勢,不可否認,這和我們的激烈競争環境有關——這些國産機器人公司都誕生于客戶最難搞定、價格競争最為激烈、場景足夠複雜的龐大市場,如此便錘煉出了一群有高競争力的公司。

同時,一位關注矽谷創投生态的投資人對36氪總結道,海外的餐廳、倉庫、酒店長期面臨着員工流動性高、工資上漲的難題,是以,不少這樣的企業主很願意嘗試各種機器人來實作自動化。“所有的機器人公司都應該認真考慮海外市場,海外勞動力短缺的形勢遠比國内嚴峻。”她說道。

其實,海外對機器人的需求不僅局限在B端場景,C端的需求同樣在爆發。例如一度爆紅的庭院清潔機器人,瞄準了歐美家庭的“草坪經濟”。

據Statista統計,2020年,美國每戶在草坪和庭院上的平均花費達到了155美元。在新的場景需求下,割草機器人、泳池清潔機器人、除雪機器人都具備了下一個“掃地機”的潛力。僅割草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預計到2026年就可達36億美元。

這條賽道中,既有九号公司、科沃斯、大葉股份、格力博等上市企業進行布局,也有漢陽科技、銳馳智慧、松靈機器人、來飛智能等創業公司接連獲得融資而加入戰局。

割草機器人的競争核心是基于視覺導航的軟體算法,這恰恰是過去移動機器人公司所積累的強項。

二、移動機器人,高潛力品類開始爆發

對于移動機器人公司來說,要闖入的是一片無人區,是以誰最先找到有需求的場景并大規模落地,誰就能在賽道中勝出。

2022年,有三家針對工業或倉儲場景的移動機器人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分别為海康機器人、海柔創新與極智嘉。

海康機器人孵化自海康威視,帶着母公司的供應鍊和技術優勢,海康機器人一度是價格戰的最先發起者。先是攪局工業移動機器人,後來又帶起箱式倉儲機器人風潮的海柔創新掰手腕。招股書顯示,2022年H1海康機器人業務實作營收17.66億元,同比增長44.75%。

海柔創新則是通過“料箱到人”的模式創新,重新定義了新産品,利用爆款單品的邏輯迅速擴張規模。海柔創新2022年銷售額突破10億,機器人系統已累計應用超5000台。

同樣是第一梯隊的極智嘉,2022年銷售額達20億元,過去兩年出貨量近2萬台。據了解,極智嘉已在全球累計銷售超4萬台AMR。

從整個市場來看,第三方資料顯示,中國工業應用移動機器人(AGV/AMR)去年銷售數量9.3萬台(含海外市場),較2021年增長29.17%,市場規模達到185億元,同比增長46.82%。

在行業層面,無人叉車和商用清潔機器人是融資最集中、投融資數量逆勢增長的移動機器人賽道。

無人叉車行業在投資冷淡的2022年上半年,未來機器人、捷象靈越、劢微機器人、木蟻機器人接連完成億元級融資。一位無人叉車創始人告訴36氪,無人叉車所搬運的托盤相對标準,不論倉儲物流還是工廠物流都有着大量應用,這天然地與機器人自動化相契合。與工業機器人類似,多家定位新能源工業搬運的無人叉車都赢得了不錯的增速。

商用清潔機器人的爆火是因為身處第一梯隊的高仙正在大規模落地,證明了這一場景的巨大潛力。當然移動屬性隻是這類機器人的一部分,作為執行機構的清潔子產品也是一大技術壁壘。

36氪擷取的資料顯示,全球商用清潔機器人2022年總出貨量約為2萬-2.5萬台。而高仙占比60~70%,國内和海外市場的出貨占比為1:1,2022年的收入接近9億元。

“商用清潔可以面向的場景很廣,包括商用、工業、交通三大闆塊。商用有高端寫字樓、小區、酒店;工業有對潔淨程度要求高的工廠;交通包含地鐵、機場和高鐵等。天花闆足夠高,客戶付費能力強。”一位投資人對36氪表示。是以相比其他仍然處在探索期的領域,商用清潔機器人去年有15家公司完成了早期融資,可謂亮眼。

三、工業機器人仍拼國産替代,新能源是增量

機器人行業的大主題一直是國産替代和打破外資壟斷。而疫情三年,因外資品牌進口受阻,國内新能源行業擴産潮,工業領域的國産機器人得以借勢追趕。

“光伏、锂電池、新能源車等行業這兩年都處在裝置投入期,隻要有布局這些行業的機器人公司,都迎來了逆勢的增長。”勢能資本創始人黃俊對36氪表示。協作機器人公司如節卡、遨博等都在大舉投入新能源行業。彙川技術、埃斯頓等機器人上市公司則針對新能源提供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發展時間較短、沒有“曆史包袱”的新能源行業也願意給到機器人廠商試錯的機會。一位锂電池自動化生産裝置商告訴36氪,2016年他們從汽車電子轉型進入電池生産時,這一行業幾乎沒有任何标準,而下遊锂電池企業願意協同各方一起探索标準化工藝,并讓裝置商嘗試國産自研的機器人。

據東吳證券對锂電池行業的草根調研,由于锂電池生産對節拍、統一性要求較高,在具體生産環節中,化成和分容會使用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組裝線會大量使用SCARA和六軸機器人,模組和PACK端會用到大負載的六軸和SCARA機器人。

綜合來看,保守估計1GWh的锂電池産線會用到約100台機器人。而國内锂電池的生産規模還在持續增長,據工信部統計,2022年全國锂離子電池産量達750GWh,同比增長超過130%,其中儲能型锂電産量突破100GWh。

機器人行業2023:上市潮、卷出海、拼成本效益丨36氪新風向

锂電池産線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

這一幕對比日本機器人産業的騰飛有着相似之處。日本汽車行業從1970年開始崛起,産量從彼時的581萬台一路升至1990年的1349萬台。汽車行業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下遊,由此發展出日本兩大機器人公司發那科和安川,包攬了汽車生産中的沖壓、焊接兩大工藝。

目前,中國的新能源開始爆發并領先全球,或能複制日本機器人路徑。何況在新能源車一體化壓鑄的趨勢下,新能源用機器人對性能要求低于傳統工業機器人,加上國産機器人的本土化能力,這是第一大優勢;傳遞方面,擴産的新能源要求更緊迫,國産更勝一籌。比如在疫情期間,外資交貨期普遍長達8-10個月,國産品牌正常交貨期是1個月,重負載機型2個月。

據36氪獨家獲悉,協作機器人公司遨博就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共計拿下了比亞迪8200台“擰螺絲”機器人的訂單,這兩批訂單的機器人均價僅為3萬多元,遠低于外資品牌動辄幾十萬的價格。

王傳福在創業初期用“人+夾具=機器人”的半自動加工模式,打敗了日本電池公司。而現在作為新能源第一的比亞迪反過來又帶動本土機器人發展,這未免不是一場耐人尋味的輪回。

慧和資産創始人劉安民對36氪形容道,“現階段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像當年的3C電子産業,新能源産線也具有了小批量、定制化特點,一台機械臂隻能做一套标準化的動作是不夠的。是以協作機器人能滿足搬運、焊接或噴塗等多個功能,就展現了極高的成本效益。”

新能源行業的上下遊起伏是中國機器人龐大市場的一道縮影,從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的宏觀資料也能看出變化走向。

機器人安裝量和密度是衡量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關鍵名額。2021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出貨量相當于全球其它地區安裝總和。工業機器人密度首度超越美國,為322台/萬名制造業勞工,位居第五,而這一數字在10年前僅為18台/萬人。

這意味着,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都渡過了早期小規模試用的階段,将進入快速上升期。

四、從下遊本體卷到上遊核心零部件

對于大多數行業,隻要下遊的需求在增長,都會帶動上遊核心零部件的攻克,機器人也不例外。

首先在工業機器人中,上遊成本占比較高的減速器和機器視覺都受到了資本較高關注。

拆開來看,機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一共占了總成本的70%,其中減速器就是機器人的“關節”,大多由日本哈默納科和納博特斯克壟斷,它們的技術壁壘在于長期積累的加工能力和零部件穩定的使用壽命。

在去年的機器人熱潮帶動下,國産諧波減速器(用于小負載機器人)、RV減速器(用于大負載機器人)企業都獲得大額融資。

例如北京智同科技獲得數億元股權融資,由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躍明帶隊,主要研發CRV減速器。RV減速器上市公司雙環傳動增發近20億元。來福諧波獲得國開制造業轉型更新基金領投的過億元D輪融資,來福諧波一度被看作科創闆上市公司綠的諧波的有力競争者。

機器視覺的融資爆發則集中在去年下半年,據36氪不完全統計,2022年機器視覺領域至少完成了51起融資。作為機器人的“眼睛”,機器視覺尤其是3D視覺,是實作機器人智能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雖然不同的3D視覺公司從晶片層、軟體算法層、系統內建等各種次元進行創新競争,但行業整體仍在極早期的發展階段,規模尚未形成。

一位3D視覺公司創始人對36氪表示,目前行業隻有在物流領域的解決方案相對完善,例如讓機械臂完成拆垛碼垛、無序分揀等任務,而這一行業毛利較低、競争激烈。未來能否突破更多行業、更多應用将是競争的關鍵點。

其次是移動機器人,上遊的變化趨勢則與自動駕駛的發展強烈相關。在場景之上,移動機器人的未來競争焦點已經逐漸轉向SLAM導航技術,這包括了底層硬體和上層軟體算法 。

具體來說,SLAM技術是融合多種傳感器如雷射雷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定位導航技術,使得機器人具有自主移動和感覺環境的能力,與自動駕駛有一定的通用性。馬斯克順勢推出人形機器人的動作就是充分的證明。隻不過,實際落地産業的移動機器人面向的是相對封閉确定的低速場景,相比自動駕駛已率先進入了項目工程化和成本控制的階段。

機器人行業2023:上市潮、卷出海、拼成本效益丨36氪新風向

移動機器人的技術路徑變化

在軟硬體層面,移動機器人公司大規模采用了國産自研的雷射雷達。通過自研雷射雷達及軟體算法,一家無人叉車品牌甚至已為多家移動機器人公司供貨。高仙機器人僅配置一個便宜的工控機內建顯示卡就能實作自主導航,而不是自動駕駛汽車上昂貴的GPU。

另一方面,由于環境不同,所需要協同的對象也不同,自動駕駛時車輛需要與紅綠燈等進行協同,而機器人隻需要與工廠倉庫的電梯或攝像頭進行互動。在确定性的場景下,機器人的環境協同方案相對更成熟。

無人叉車公司劢微就通過類似于車路協同的系統,讓叉車能夠識别貨物異常狀态(如跌落、偏移),将問題實時回報至軟體系統,以保證運輸流程正常進行。

目前,使用SLAM導航技術的移動機器人仍然隻占整體的25%,遠遠未達天花闆。畢竟這一技術突破仍有難度,某家面向倉儲的自主移動機器人公司,就在2022年因為軟體系統不穩定,導緻已部署的機器人在更新後長期出現定位丢失、無法實時排程的情況,最終出貨量不達預期。

在自動駕駛領域,禾賽科技已經于2月9日成功登陸納斯達克挂牌上市,成立至今已向下遊車企累計傳遞超10萬台雷射雷達。截至發稿,禾賽市值已達23.85億美元。

可以預見,逐漸走向智能化的移動機器人也将進一步帶動上遊,更多的雷射雷達廠商也看到了這一新興市場。如大疆覽沃Livox就選擇避開車規量産的激烈戰場,在今年1月份推出僅3999元的MID-360,專門聚焦低速場景,面向工業和無人物流領域。

最後,不管從B端到C端,還是從下遊到上遊,中國機器人公司都正向前一步步堅實地邁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