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辣評|胡錫進根本沒搞懂“功利”和“功利主義”,暴露出學術上的無知】
忽然發現,胡錫進還是有一些緻命的缺陷,比如想當然。
在評論“搶話筒”事件的時候,胡錫進認為,陳宏友宣揚的是“功利主義”。然後說:每個人的思想中都有一些功利主義胚胎,而且會在一定的條件下被激活。功利主義不能視為就是惡的,但是它應當是受控的,不能無限膨脹。陳宏友的錯誤在于,他描述了功利主義膨脹的合理性,與中學生時期非常重要的理想和信仰建構形成了不應有的沖突。
事實上,“功利”和“功利主義”并不是一回事。“功利”本義指的是“功效和利益”,《韓非子·難三》中有言“民知誅罰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業,而不受賜于君。”但随着語言的發展,“功利”逐漸演變為“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多含貶義”,比如“急功近利”“這個人太功利了”。
而“功利主義”是一種社會倫理學說,指的是“一種把功利或效用作為人的行為原則的倫理學說”(約翰·穆勒)。各位,你能從對“功利主義”概念的界定中,看出功利主義是正确的還是錯誤的嗎?毫無疑問就是中性的。
但這一學說,有很多的分支,比如“個人功利主義”,認為個人利益是人類行為的基礎,衡量人們善惡的根本标準,就是看它能否滿足個人利益。這種個人功利主義,代表人物多的是,但不會明說。
再比如“聯想功利主義”,提出者是詹姆斯·穆勒,他認為“在聯想原則支配下,人人都會從自愛聯想到夫妻,從個人快樂聯想到社會快樂”。
後來,約翰·穆勒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就是《功利主義》,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功利主義”這一概念。在書中,穆勒不贊成對行為采取極端的狹隘功利主義态度,是以除了利己主義之外,他還把利他主義原則列入自己的體系,追求“社會全體成員的最大幸福”。
還有就是“馬克思功利主義”(我命的名,不屬于學術公認),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挂在嘴邊的“功利主義”,即“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其實,這一觀點,大陸古代的先賢,多有論述。比如孟子的舍生取義,“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就是“個人功利主義”;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舍生而取義者也”,如果這裡的“義”,是大義,那就是集體功利主義(屬于馬克思功利主義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在現代語境下,“功利”主要是一個貶義詞,而“功利主義”作為一種學說,本身沒有是否對錯,關鍵看你的功利主義觀,是唯個人、唯局部、唯短期還是為集體、為整體、為長期。從我們的通行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價值觀來看,馬克思的“功利主義”(穆勒的功利主義觀與馬克思的功利主義觀非常接近,隻不過馬克思更加全面。)
那麼,回到“搶話筒”事件上來看,按照廣泛流傳的陳宏友教授的“即興演講”内容來看,第一點“讀書就是為了賺錢”,如果将後面的内容進行概括,第二點就是“讀書就是為了找一個更好的男人或女人”。
“讀書為了賺錢”是不是功利?當然是!
“讀書為了找一個好的男人或女人”是不是功利,當然也是。
但是不是“功利主義”呢?是,也不是。
因為按照上面對功利主義的介紹和分析,陳宏友的“功利主義”屬于“個人功利主義”,也就是僅僅為了個人。
那麼,搶話筒的學生吼出的“學習,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又是不是“功利主義”呢?其實也是,但這種“功利主義”,是集體的功利主義,一個僅僅為個人,一個确實為國家和民族,兩相比較,高下立現。
這也就是陳宏友教授的言論受到廣泛批評,甚至面臨嚴肅的處理的原因:你傳遞的功利主義是個人功利主義,與我們一貫堅持的“馬克思功利主義”的認知,或者說應該傳遞給學生的認知,嚴重不符合,自然,就應該受到批評,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再舉個例子,我們現在遭遇到了晶片危機,若幹科研人員夜以繼日,攻克這一難關。如果科研人員僅僅是為了個人升官發财,那麼,就屬于“個人功利主義”;而如果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國家科技面臨的發展瓶頸,那就是“馬克思的功利主義”。最理想的狀态,毫無疑問是後者,但最現實的理想,其實是将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既滿足了個人的需求,又解決了國家發展的瓶頸。
而胡錫進作為知名媒體人,想當然将“功利主義”認定為“個人功利主義”,無視了“功利主義”的中性特點,是為無知;将“功利主義”窄化為“個人功利主義”,是為不學。
總之,作為著名媒體人,在這一件事情上,我贊同他的部分觀點,但對他将“功利”與“功利主義”相混淆,将“功利主義”窄化為“個人功利主義”,深感憂慮!
強調一句,我始終堅持就事論事的态度,不迷信權威,不盲從大V,但也不全盤否定,符合我的認知結構和社會普遍價值觀的,我就支援贊同,反之,我就會表達我的不同意見。
獨立思考,理性分析,是我的原則,也應該成為一種常識。
一家之言,僅供大家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