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每逢亂世即是無數英雄登場的舞台,他們之中有心懷大義者,也有為一己私欲者,他們都逐一在這亂世之中登場。而我們所熟知三國就是這樣的一個舞台,在這亂世紛争之下,是心懷大義者的奮劍高呼,也是那貪婪者們的欲望餐桌,也正是這一場亂世耗盡了漢帝國的最後一口氣,那散發無限榮光的天河星漢隕落在了歲月長河之中。

當這場亂世淘盡無數英雄後,三個國家在漢帝國的殘骸上建立了起來,他們就是魏蜀吳。在此三國之中,很多人都高贊蜀國,認為蜀國是個充滿了男兒的理想浪漫主義的國度。可是充滿大義和浪漫的蜀國其實從建國開始便是内憂外患,尤其是那一批奠基者死傷殆盡之後,蜀國的内患其實已經很嚴重,稍微不慎就會滅亡。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可這樣的内憂外患被蜀國的丞相諸葛亮,一個被民間供奉為神的男人一舉壓制住了。隻要時間足夠夠,諸葛亮絕對能疏通蜀國内憂,然而諸葛亮沒算到,他的時間不夠了,外患沒平内憂也沒有解,蜀國定然會滅亡,于是智多如妖的諸葛亮在臨終之前做出了一個決定,他安排了一位“特務”反殺了兩個蜀國的奇才,讓蜀國多延續了三十年國運。

為什麼諸葛亮會讓這個“特務”自毀長城,殺掉了蜀國自己的兩大奇才呢?當這兩大奇才死後,為什麼說蜀國被延長了壽命呢?

其實殺死這兩大奇才并非諸葛亮本願,要知道蜀國是魏蜀吳三國之中,綜合國力是最弱的一個國家,人才方面自然而然是比不上魏吳兩國的。而諸葛亮臨終之時想除掉的兩人正是蜀國的中流砥柱,那麼諸葛亮為啥會執意讓這個“特務”消滅掉這兩個蜀國的中流砥柱呢?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充滿理想浪漫主義的季漢

首先我們從蜀國的建立說起,蜀國又叫季漢,為劉備所建立,劉備乃漢朝宗親,故而蜀國也就是季漢很大程度上是占了一個理,追随劉備的人也是忠漢之士較多。這些人一生都在為一個理想奮鬥,是以這個國家很被後人愛戴。然而就是這一群心懷大義的理想浪漫主義者并不能拯救漢室的沒落,也并不能讓季漢一統天下。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季漢的底蘊和地理位置不好,如果荊州沒有丢,季漢也不至于會落魄成為三國中國力最弱小的一個國。當荊州丢掉之後,季漢幾乎已經沒有争霸天下的能力了,光憑益州和漢中還有一些蠻荒地域怎能和坐擁半壁江山且兵強馬壯的魏國鬥,怎能和富甲天下坐擁楚越之地吳國鬥?光憑人家的底蘊,人才方面就是不缺少的。

而你季漢呢?益州派和外地派還有荊州派在互相較勁,除了益州漢中是王化之地,其他的都是半莽荒的,想要莽荒之地出現人才至少得讓他們先認識漢字先,然而那個時代知識是被壟斷的,缺少曆史底蘊就是缺少人才的供養。季漢從一開始都已經走向了畸形,隻是季漢的理想者們強撐起了季漢,除非其他兩國君主無道,否則季漢根本沒有奪取天下的能力!

可以說,當後期季漢的奠基者們逐個死亡之後,尤其是季漢之主劉備的一場夷陵大敗之後,季漢幾乎成了破爛,如果不是諸葛亮扛起了大旗,季漢應該早就垮了。

有人說諸葛亮浪費時間和兵糧一直在進攻魏國,然而有沒有想過,若是修養生息,龐大的魏國十倍強你。是以說,不是諸葛亮不想修養生息,而是不能,隻能靠着戰鬥以期望擊垮魏國,奈何魏國也出了一個絕世人才司馬懿,他攔住了諸葛亮。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對外作戰不順利,内部不和諧的聲音也越來越大,諸葛亮知道這些人看到他老了,他也不想負君國,當初對先帝的承諾曆曆在目。他隻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擊敗魏國,這樣季漢就能得到延續,而内部的憂患也會被外部的勝利擊破,龐大的利益足以讓這些人分刮。

可是壽命的枯竭不足以讓他實作理想,内部人才不如魏吳那樣人才濟濟,唯有能扛動大旗的兩人都各有心思,而且互相敵對,若是他死後,此二人定然會鬧翻,到時季漢亡矣!

隻有殺掉此二人方能讓季漢延續,雖然可惜了此二人的才華,但為了季漢的穩定此二人必須死。而能除掉這二人的隻有費祎。諸葛亮就用費祎下了一步棋,若是用其他人可能會出差錯,到時可真是萬劫不複了,若用了費祎那麼這二人便無慮了。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要想知道費祎是何人,那就不得不提一句諸葛亮《出師表》了,在出師表裡面裡諸葛亮就讓劉禅要親賢臣遠小人,其中的賢臣列舉了三個,便是郭攸之、費祎、董允。

此三人都是季漢的國之柱石,他們在諸葛亮死後,扛起了季漢的内部的一片天,讓季漢得以維持運轉和延續。

費祎在這三賢臣當中為人最為圓滑,雙商很高。舌戰群儒的事他也幹過,當年出使東吳之時,他又一次重複了諸葛亮的舌戰群儒事迹,而且還是很利落的獲勝,就連吳大帝孫權都對他歡喜的很,甚至把自己的佩劍都贈送給了他。

費祎此人有能力為官清廉,他原本是荊州人士,後來随親人入益州,而他的姑奶奶就是劉璋的母親,故而成年之後一直在輔佐劉璋,至劉備入益州,雖然十分禮遇費祎,可并沒有過多重用他,是以費祎一直都擔任着劉禅的老師,此職位一直至諸葛亮重用于他。

他能擔任劉禅老師多年,費祎為人忠誠和品德方面就不用說了,又因這高超的雙商,諸葛亮方才把費祎當成了一步後棋和調和劑。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費祎除掉的兩位蜀國奇才又是誰呢?

此二人就是魏延和楊儀,按理說這兩人是一文一武,應該不會産生很大沖突的,為何這兩文武卻是鬧得不可開交,雙方都是口中揚言一定要殺死對方才行呢?

這二人的沖突即使是遠在吳國的孫權都知曉,在費祎出使東吳時,孫權都曾調侃過此二人,要不是費祎情商超高,季漢的顔面就怕是要丢完了。

楊儀和魏延此二人的沖突不外乎是性格上的問題。作為季漢後期的軍方大佬的魏延脾氣并不好,其他的文武也深知魏延這點,很多時候并不會和魏延強争什麼,可是楊儀了,他本就不爽魏延,雖然楊儀能力很強,可性格上面偏激乖張,自然而然他就和魏延對上了,随着時間推移兩人的沖突越來越大,以至于兩人都想置對方于死地。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三國志》:“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争論,延或舉刃拟儀,儀泣涕橫集。”從此處記載可以看出,魏延經常拿刀恐吓楊儀,而楊儀被吓的鼻涕眼淚混在了一起,這種情況下楊儀的怨恨不深才怪。

魏延其實在正史之中他一直以來都被劉備所重用,而且對于劉備也忠心耿耿,漢中那麼重要的地方就是安排了魏延鎮守,封魏延為鎮遠将軍,擔任漢中都督,同時兼任太守。

再到後來當季漢最後的将星趙雲隕落之後,此時的魏延已經擔任起了丞相司馬,随後更晉升為征西大将軍,封爵南鄭侯,是以魏延并不是像《三國演義》那樣描述說腦生反骨而不得重用,反而是季漢核心圈的一員。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本來季漢人才就凋零,諸葛亮對此深知,是以,他非常珍惜人才,即使他的長史楊儀和丞相司馬魏延幾乎成了生死之仇,他都要一碗水端平,保證好季漢的平衡和團結。

可是等他死後,諸葛亮敢肯定無人能壓制的住魏延,到時作為将首的魏延自然成為季漢的“大将軍”。而他的徒弟姜維是萬萬比不得魏延的,不僅是沒有成長起來,更主要是沒有威望而且還是一員降将。

魏延性格孤傲,若成了“大将軍”,早晚會和内輔之臣産生沖突,面對強勢的魏延,董允、蔣琬等謙謙之臣定會被魏延反壓制,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魏延孤勇,行軍喜奇,已經一窮二白的季漢可受不得魏延的打法,穩紮穩打方才是上策。而且作為魏延的死敵的楊儀必然不會坐以待斃,就算不起兵造反也會投奔魏吳兩國,熟知季漢一切的楊儀若是投奔此二國,季漢危矣!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如果單獨殺掉魏延,保楊儀,不止沒有名頭會讓季漢陷于不利,更會讓軍心潰散,且楊儀是獲得軍權之後,照他那性子,季漢内部也會起一場腥風血雨,内憂外患加劇,季漢滅亡的更快,這是極為不智的。

諸葛亮本不想消滅二人,奈何二人不得不消滅,之前他不是嘗試着做過努力,想讓費祎調和二人之間的關系,可是沒有半點作用,全靠自己的威望壓住二人的。于是乎,諸葛亮心中生出了應對之策,那便是苟活季漢之命,但求之後天命有朝一日能重新降臨漢室。

諸葛身死,設無計之計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亮适卒,秘不發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将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首先放棄了魏延,熟知魏延秉性的他,定然知道自己死後,魏延會違抗軍令的,雖然諸葛亮他并沒有直接表明要殺死魏延,隻是說放棄魏延。可是讓魏延的生死仇敵楊儀參與了密談,就等同告訴了楊儀你殺死魏延的機會來。

果不其然,魏延違抗了軍令。“你楊儀是誰?敢指令老子斷後!老子要出兵進攻魏軍。”在魏延此刻内心之中,一頭猛獸似乎得到了釋放。被諸葛亮壓制半生的他在得知諸葛亮死訊之後,他知道自己将不再受到束縛,自己的才華和抱負會實作,沒有人能再否定他,他也将實作先帝的理念,不負先帝知遇之恩。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然而,在諸葛亮死後,當魏延再次提出北伐時,等待他的卻是人頭落地。費祎也曾前想去說服魏延,奈何魏延不聽,費祎隻能遵循諸葛丞相的指令,放棄魏延,任由楊儀告狀,不在袒護魏延,故而魏延和楊儀兩人互相說對方壞話時,盡然無一人為魏延說話。

魏延一下子變成了孤家孤人,而楊儀反變成了統軍之人,魏延自然不服,便想殺死楊儀奪回兵權,可楊儀借諸葛亮餘威,使魏延所部兵心潰散,隻得帶親兵和兒子們逃跑,而楊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三國志》:“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緻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複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從這處記載可以看到楊儀的乖張和暴虐,魏延雖孤傲暴躁,好歹他主公是劉備劉禅呀,你楊儀罵魏延是庸奴,不就是罵劉備劉禅是庸主嘛!難怪諸葛亮會設計殺他。

楊儀得軍權殺死魏延後,本就狹隘的楊儀更加乖張了,他以為這次肯定能得到劉禅的嘉獎,隻可惜費祎、蔣宛等人早就和劉禅通過氣了,回到成都的楊儀并沒有得他所想的那樣重用,反而被放置到了閑職位,這把楊儀氣的半死。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這時諸葛亮的殺死楊儀的計策也将開始,因為太過了解楊儀的性格是以才出此亂人心的計謀。心中充滿怨恨的楊儀整日喝酒,他不服蔣宛等人。

自認為自己的能力要強過他們,可惜像他這樣的能人卻被皇帝棄用,狹隘的内心讓他的怨恨沖破了理智的束縛,隻待有一個人幫他一把,幫他把這個口子給捅破,而這個人就是費祎。

在魏延和楊儀争執的時候,也常常是費祎在中間勸解,且幫了楊儀不少次,同時費祎謙謙有禮,為人和善。楊儀視他為救命恩人,在這季漢除了諸葛丞相外,就他費祎能得到楊儀一分敬重。

這日得知楊儀在家中飲酒,費祎特上門去拜訪,見到費祎,有許醉意的楊儀像是找到了宣洩口,他對着費祎抱怨道:“以前丞相去世時,我如果舉兵前就魏氏,今日處世怎會落魄到這種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費祎聞此言,當下就彙報了此事,這下拿下楊儀的名頭就有了,楊儀至此落下帷幕,先後被流放貶為平民,最後羞愧自盡而死。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特務,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一文一武隻是因為性格不合,導緻了悲劇發生,也導緻季漢失去了兩根支柱。諸葛亮情願讓忠君的人才背負罵名而身死,就隻是為了能延續季漢的國運,諸葛亮他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費祎親手送葬了他的兩位同僚,想必也不好受,畢竟此二人也曾與他朝夕相處,奈何為了季漢,費祎不得不做這等“龌龊之事”,這是為臣子的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