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作者:侯博士的筆記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前言

秦國處于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曆史時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春秋戰國。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根據曆史資料,秦人的主要活動範圍是“西垂”,也就是現在陝西至甘肅的天水地區。

秦國軍事力量産生模式的形成,是先秦車陣時代的典型戰力生成方式的瓦解,以及秦漢到唐五代騎兵時代的典型戰力生成方式的雛形階段。

秦國軍隊之是以強大,就是因為抓住了這個機會,改變了軍事力量的形成方式和結構,優化了軍隊的作戰方式,提升了他們的戰鬥力,讓他們在競争中占據了上風,最終獲得勝利一統六國。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軍戰鬥力的主要的特征

秦國軍隊在西北高原上的崛起,到統一中國,這支強大的軍隊經曆了550多年的征戰。

在與西方遊牧民族和東部國家的戰争中,他們的戰鬥力已經形成了士氣高昂、百折不屈、兵精甲銳、互補長短、軍紀嚴明、戰鬥靈活的主要特征。

一、是士氣高昂 百折不屈

秦人在立國之前,還處于氏族社會的時候,就一直與其他氏族、遊牧部落進行着激烈的鬥争,是以養成了一種崇尚武力的傳統。

秦人的生存狀态,一直到西周晚期,仍然處于遊牧、狩獵的經濟形式。長久的打獵生涯,造就了秦人好戰尚武、勇猛善戰的性格。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人與周王朝之間的聯系,就是為周王室“保西垂”,也就是為周王朝抵禦西戎入侵的一道防線,是以秦人與西戎之間的戰争才是形成秦人早期曆史最關鍵的一環。

長期的戰亂,造就了它濃重的軍事色彩和尚武的民風。朱熹曾經說過:“秦人的風俗,大多尚有英雄氣概,有勇氣,忘死輕生。”

因為它地處偏遠,風俗習慣與中原其他國家不同,是以中原國家把它當作“夷狄”,而不願與之為伍。

等到秦國強大起來,跻身戰國七雄之一,縱馬馳騁中原,卻因為它的勇猛善戰而被稱為“虎狼之國”。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國軍中的鬥志,因商鞅變法而更加高漲。在秦國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轉變中,商鞅采取了以軍功爵制和以法治軍的方法,使秦國的軍隊“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當然,秦國的軍事力量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挫折和失敗。

比如秦國的軍隊在春秋時期東征的崤山失利,在戰國時代的河外被打敗,在楚國的戰争中,李信和蒙武的戰敗等。

然而,這些挫折與失敗并沒有讓秦國軍隊崩潰,反而讓秦國軍隊吸取到了教訓,重新站了起來,百折不屈,以高昂的士氣迎接新一輪的戰争和新的勝利。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1.是兵精甲銳 互補長短

秦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得他們可以源源不斷地為自己的軍隊供應高品質的武器。

春秋時期,秦人在與戎人的戰争中,發明了一種适合騎馬作戰的青銅弩,被廣泛用于秦國軍隊,其設計精良,精确度高,射程遠,威力大。

春秋戰國是青銅兵器逐漸衰落、鋼鐵兵器走向戰場并逐漸繁榮的時代。秦國的武器生産也是如此,比如占領了冶鐵業發達的蜀郡和南陽郡等地區,在秦王執政時期,還占領了楚、韓兩國的許多重要冶煉區域。

秦國在武器品質上,已逐漸超過了東方那些擁有良好武器制造基礎的國家。

秦國軍隊不但裝備精良,更懂得如何将遠、長、短三種殺傷武器進行最優配置,使之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從兵馬俑的排列可以看出,在前方設定了弩手,便于遠端大規模射殺敵人。之後是位于主體的步兵、戰車兵,手持長矛等武器,以便于近身搏殺步兵還配備了大量的短劍,以保護自己和近戰。

而在移動中的騎兵,則是以弓弩為主要武器,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快和遠的攻擊優勢。

三、是軍紀嚴明 戰鬥靈活

秦國軍隊嚴格的治軍制度,得益于商鞅變法所建立的“以法治軍”的規矩。

商鞅變法在軍隊中建立了“以法治軍”的規矩,以“軍國爵制”為核心的“賞、罰”體制。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這種重賞與嚴刑相結合的體制,繼承了秦人固有的尚武傳統,這種傳統成為了秦軍強大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除了軍功爵制之外,其他的軍法,也是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嚴格,在作戰、訓練、後勤保障等方面,都有詳細而又嚴謹的規定。

當然,要想真正地貫徹和發展這些制度和法規,必須要有大批優秀的将軍正确地了解和執行以法治軍的方針。

春秋時期,車戰逐漸沒落。步兵成了主要兵種,騎兵成了單獨的兵種,而車兵則成了次要兵種。

秦軍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不因循守舊,大力發展步兵、騎兵和車兵的配合作戰,使他們的作戰方式更加靈活,并優化了他們的戰鬥力形成模式。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從兵馬俑的分布來看,它們是由步兵、騎兵、車兵隊組成的,彼此獨立而又互相關聯。

這是一種典型的多兵種緊密配合的作戰陣型,既能充分地發揮各個兵種的優勢,又能為軍事将領的指揮藝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分析影響秦軍戰鬥力形成模式的原因

秦軍之是以能在戰鬥力模式上勝過其他國家,是因為與他們的軍事實踐、政治和政策需要,以及主流的戰争觀念等原因的影響是密切相關的。

一、軍事實踐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軍戰鬥力模式形成的關鍵原因,是他們的軍隊善于從戰争中吸取教訓,并在戰争中磨砺出自己的戰鬥力。

秦國軍隊的軍事實踐,大緻可以分成若幹個階段,各個階段都會對其戰鬥力形成模式産生重大的影響。

1.是與西北遊牧民族作戰時期

自曆史上看,秦人在與外敵交戰時,最先與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為敵。

公元前771年,鎬京被西域的遊牧部族占領,周王朝被迫遷都。周天子東進時,養馬的秦人派兵護送,周天子便賜秦人為諸侯,秦人是以而建立自己的國家。

然而,剛剛建國的秦人卻陷入了困境。那時的西北高原是由遊牧部族統治,這些騎馬的人性情極為殘暴,時常襲擊和殺戮秦人。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史書上說,秦人曆代先王都是在戰場上陣亡,剛建立的秦軍的也是血流成河。

但是,這支堅韌的部隊卻在逆境中逐漸壯大。秦人在與遊牧民族的戰争中,發展出了騎兵,掌握了騎兵的基本戰術,開發出了威力更強大的武器,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比各國更早實作騎兵戰鬥力形成模式的原因。

2.是春秋時期

周天子在這個時候徹底失去了統治地位,中原也陷入了一片戰火之中。在西北立足的大秦,基本上已經将目光投向了東方。

秦文公執政時大舉東進,對戎人進行了更多的軍事打擊,并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取周餘民有之,地至岐”。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到了秦穆公執政時,在東進中打敗了晉國,在西進的過程中,他“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在南下時,曾經攻下了鄀國,直接成為能與晉、齊、楚等國家相抗衡的帝國。

單從當時秦穆公護送重耳回國繼承王位的護衛軍來看,“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

完全可以說明當時的秦軍不但擁有了能夠适應車戰時代的車兵以及強大的步兵,而且擁有了當時中原諸國都沒有的強大騎兵。

這種軍事上的變革與當時的潮流相一緻,為以後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3.是春秋戰國

戰國初期,因為秦朝政治上的混亂,導緻軍事發展受阻,最終被魏打敗,大軍退回洛河。秦國從秦孝公起,迎來了一次新的經濟複蘇和發展。

秦軍在孝公去世後,發展成了一支“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的強大軍隊,以連橫破縱、遠交近攻等軍事戰略思想為指導,一次又一次地向東方各國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

秦國大軍南下滅蜀、破楚軍漢中、破韓魏伊阙之戰、破魏趙的華陽之戰。

秦國之軍實力越來越強,對騎兵的運用也越來越靈活,車兵的使用也偏向于後勤,而不是直接參戰,随着步兵的發展,騎兵、步兵、車兵的協調作戰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戰鬥力形成模式。

這種為模式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隻用了十多年就完成了六國的統一。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二、政治與政策的導向與支援

在秦國軍隊中,以政治政策為導向,并支援其戰鬥力形成方式的建立,也是其強大戰鬥力的一個顯著特征。

1.是文公和穆公的勤政

自從秦襄公于公元770年正式實行奴隸制度以來,秦人就由氏族社會走向了階級社會,并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與此相對應的氏族武裝在這一程序中,也完成了由奴隸國家武裝轉變的過程。

在春秋時期,秦文公逐漸确立了奴隸制國家的法律體系,并對其進行了對戎的軍事打擊。秦文公的勤政思想對穩定和完善軍隊戰鬥力形成模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到了秦穆公時代,穆公勤于尋賢下士,重用百裡奚、蹇叔、由餘等人,在農事上大興土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例如,晉國在647年發生了一場大饑荒,“請粟于秦”,運糧車、船千裡不絕,可見當時的農業經濟十分發達。

秦國的經濟發展,加上軍事上的“東進、西進、南進”的政策,促使他們不斷地優化和完善自己軍隊的戰鬥力形成方式,在對敵人的戰鬥中不斷的獲得勝利。

2.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

春秋戰國之際,中原諸國先後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秦國因内憂外患、政治動亂,未能與中原諸國的改革同步。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直至春秋戰國中期秦孝公執政時,下定決心要進行變法改革。

他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對封建制度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改革,使奴隸制度變為封建制,使群眾的生産和戰争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以前的落後轉為到現在的強大。

秦國軍隊在新的社會制度和軍事法律的支援下,在農業經濟發達的情況下,重新開始了對戰鬥力形成方式的優化和完善,并再次開始了對外敵的戰争與争城奪地的步伐。

3.秦始皇時期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面

在前朝秦君創下基業的基礎上,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然而,秦國内外仍有妨礙統一大業的因素。在國内,有太後的聽政黨、呂氏、缪兩大政治團體,他們的存在不但對秦國的統治構成了巨大的威脅,也使朝堂分裂為兩個不同的派系,進而影響了國家的政治團結。

為使戰争能夠順利地進行,秦王嬴政消滅了這兩個政治團體,在國内實作軍事和政治上的統一。

在國外,秦國的兵力雖強,但秦國軍隊卻沒有絕對的信心對抗六國聯手。

秦始皇為适應大範圍的統一戰争,實行一系列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使關東諸國之間的聯合行動遭到破壞,進而保證了軍事上實行各個擊破的政策。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政治、外交、軍事政策互相協調,使秦國軍事力量産生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使統一戰争得以順利進行。

三、法家的戰争理念對秦人作戰能力的形成機制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秦孝公時期推行的“商鞅”改革,不但使秦國的經濟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同時也使秦人的戰鬥力産生方式得到了最優化和提高。

商鞅變法的軍事本質是将其思想滲透到軍隊士氣、兵役制度、兵械制造等各個方面,使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法家的戰争理念對秦國軍心的影響很大。秦國的軍功爵制是商鞅變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大國相比,秦國的軍功爵制更加全面。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他的軍功爵制是:“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這一規定打破了以往以家族為尊的傳統,使得底層士兵可以憑借戰功剝奪他們及其家屬的奴隸地位,并獲得爵位。

秦國諸爵二十,以官爵、特權激發士兵在戰場上厮殺的勇氣,極大地提升了士兵們的士氣。此外,商鞅還對軍隊的獎懲制度作了詳細的規定。

例如:士兵在戰場上擊斃一人,可以免除他全家的勞役和賦稅。

在攻城戰中,膽小怕事,臨陣脫逃的,将會受到嚴刑拷打,這些條款都是為了鼓勵士兵們奮勇殺敵,讓他們“不戰也沒有出路”。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法家的戰争思想對秦國的兵役制度進行了優化。商鞅變法後,他對戶籍進行了改革,建立了國民參軍制度,并實施了郡縣征兵。

該體制規定,男人在成年後要練武,在必要的時候,婦女也要參加戰鬥,以擴充軍隊。郡縣征兵制度改革了三代“國人”的兵役體制,為兵源的擴充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同時,軍隊的服役年限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并且保留了一定數量的雇傭性質的高水準的備用軍隊。這一切都使秦國的兵役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使秦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法家的戰争思想對秦國軍事裝備的研發、制造、管理進行了優化。

商鞅的改革,讓農夫的思想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對戰争的關注也促使了秦國加大了對武器的研究,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在外形上,秦國的武器也趨向于标準化,提高了武器的穩定性和殺傷力。秦兵工廠的四級管理體制也逐漸完善,并且制定了對武器品質的獎勵和懲罰。

秦軍對武器的管理非常嚴格,比如武器的存放,都要經過嚴格的檢查和記錄。

在分發武器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注冊,并在武器上寫上“某庫授予某某”大字,若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而不按規定刻制,将會被追究責任。

總之,法家戰争觀念對秦國軍隊在兵器研發、制造、管理等各方面都有其深刻的影響,使秦國軍隊的作戰兵器具有較強的攻擊力、較好的品質和較好的普适性,因而大大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國軍事力量産生的基本模式

在比較先進的鋼鐵武器和青銅武器的基礎上,采用郡縣兵農合一的兵工制度。

秦國軍隊以步兵、騎、車協同作戰為主要因素,輔助以士氣高漲、依法治軍的管理因素、軍事思想因素等為基礎,形成了秦國軍事力量的基本形态。

一是武器的發展,秦國的武器發展,在戰國時期,不但傳承了上一代的先進技術,還将青銅武器的生産工藝,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一種系列化、标準化的武器。

與此同時,秦國軍事力量也在不斷發展新的生産力成果,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武器裝備,使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規範化。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春秋時代,是青銅器最發達的時代。從夏代開始的青銅器,圍繞着車戰時代的需求,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例如:“車之五兵”(矛、戟、劍、盾、弓)的發展與完善。

這些武器的制作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們已經掌握了使用金屬的技巧,并且在武器的不同部分采用了不同的配比,進而提高了武器的威力。秦軍使用的青銅武器便是如此。

從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器可以看出,它們的兵器形制統一、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數量衆多。

以改革兵役制度為基礎。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兵役制度已經打破了民間兵制的傳統,改為農兵合一的郡縣着征兵制度。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秦國開國之初,實行的是以遊牧民族為特征的全民兵役制度,有效地抵抗了戎人的入侵,同時也鍛煉了秦人尚武善戰的戰鬥精神。

秦文公統一關中後,秦人逐漸形成了一套奴隸制,其兵役制度也是效仿中原諸國,實行了民軍與世兵制的混合兵制。

秦人在對外征戰中占領的領土不斷擴張,秦王将新吞并的區域設為郡縣,由自己控制,而兵役制度則與之相适應,實行郡縣兵工結合,這樣的廣泛征兵方式為秦國軍隊提供了大量的兵源,以應付殘酷的兼并。

兵役體制改革是為了适應秦人在各個時代不斷發展和發展的需求,而郡縣征兵制則是秦人在統一時代所能達到的最佳選擇并。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在戰鬥方式上進行創新。秦國的戰鬥方式,早在建國之初,就已經展現出了騎兵的威力。

到了春秋戰國,由于步兵數量的增加,成為了主要的戰争力量,騎兵也逐漸發展為一支獨立的軍隊。騎兵的使用,是秦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相比,最大的特色和優勢。

秦國軍隊從其曆史經驗中學會了靈活運用騎兵,具有無可取代的奇兵之效,雖非主力,卻也能在戰場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像是白起在長平一戰中,對于“輕兵”的作用一樣。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從兵馬俑的布局上可以看出,秦國的兵法具有先秦“凡戰為陣”的陣法特征,同時也抓住了兵種、兵器的發展,采取了步、騎、車協同的戰術,各兵種之間取長補短,都發揮着自身的特點和優長,最大程度發揮着整體戰鬥力。

依靠其他因素的發展,軍事理論的指導、軍事教育的進步、軍心士氣的訓練,以及秦國軍事力量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性因素。這些都是秦國軍隊戰鬥力産生的重要因素。

結語

如上所述,秦國軍政思想的滲透、嚴格的軍訓與訓練、軍功爵制以及嚴格的獎懲激勵下的軍心與鬥志,都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秦國軍力的形成。

淺析秦國軍隊戰鬥力生成模式

簡而言之,秦國軍隊以兵器、兵役制度、作戰形式為基礎,輔以軍事理論、軍事教育訓練、軍心士氣等要素,組成了秦國軍事力量産生的基本形态。

【參考文獻】

1.張文安.論商鞅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J].2004.

2.薛瑞澤.試論秦對東方文化的認同[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1.

3.黃樸民.先秦戰争觀的道德仁義與事功利益沖突.中國軍事科學,2002.

4.彭文.秦代的騎兵[J].軍事曆史.

5.黃中業.秦國法制建設[M].沈陽:遼沈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