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資料倉庫軟體巨頭公司Teradata突然傳出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
Teradata 是全球最大的專注于大資料分析、資料倉庫和整合營銷管了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其資料倉庫在中國的金融、能源、營運商等行業市場占有率極高,主要應用于企業的核心業務系統。Teradata 在 2022 年實作 17.95 億美元的全球營收,在亞太區實作了 2.92 億美元的營收。在中國,Teradata 主要提供分析型資料庫産品和服務。
Teradata 之于資料倉庫、大資料,好比 Oracle 之于資料庫的地位,它的離開帶來的影響也不亞于當初甲骨文退出中國市場,它也被業界稱之為 " 數倉人才的黃埔軍校 "。
資料倉庫是一種分析資料庫,主要用于存儲和處理資料。它的幾大作用包括存儲多個資料源的資料;處理密集的工作負載;以及查詢生成報告,将其可視化并傳遞給最終使用者。利用這種新的底層資料存儲技術,企業可以基于資料庫開發商業智能工具或機器學習工具。
Teradata 退出中國市場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數字化産生大量新業務場景,Teradata 現有産品技術架構對新場景支援能力有限。
由于 Teradata 資料庫一般是與專有硬體結合,以一體機形式提供,整體擴充性較差且擴充成本昂貴。在國内資料應用場景愈發豐富的形勢下,對海量資料的存儲、查詢和分析等需求日益旺盛, Teradata 對于新場景的支援能力明顯不足。
随着資料量的增長,每次擴容是增加一體機節點,成本非常高,同時每年還有約20%的服務支援費用。各廠商都存在不同代産品不能完全相容的問題,會造成已投資部分的資源浪費。随着大資料技術的發展,國外廠商的資料倉庫平台存在封閉性,無法與大資料技術體系進行有效融合。
在全球市場上,Teradata的表現也不盡人意,2020、2021年的淨利率超過7%,但2022年大幅下降至1.84%。通過下圖可以發現,Teradata而言,其從中國撤退,隻是其全球業務頹勢的一個縮影。
第二,這幾年國産雲資料庫的崛起,讓客戶有了更多選擇
由于轉型緩慢,Teradata們不僅在全球市場上面臨包括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巨頭公司的競争,還在中國市場面臨來自網際網路頭部企業的競争,市場佔有率不斷受到基于雲計算廠商推出的資料庫産品所侵蝕。
盡管資料倉庫已有30年的發展曆史,但是雲技術的發展為新一代資料倉庫降低成本以及更具彈性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雲技術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為中國資料庫廠商提供了戰略機遇。資料庫已經從早期隻有“增删查改”的簡易功能,發展到具備大資料分析能力的“資料倉庫”,再到存儲各種資料的“資料湖”,并誕生了一大批資料庫領域的創新企業。
以國内較為領先的資料庫陣營為例,阿裡雲的雲原生資料庫PolarDB、雲原生資料倉庫AnalyticDB,以及華為的openGauss資料庫等,都相當有競争力,市場佔有率也節節攀升。
今天雲廠商的數倉已經能提供PB級資料實時互動式分析,ETL/ELT,和BI報表展示功能,支援資料高吞吐實時寫入與批量導入,提供ACID保證和标準事務隔離級别,采用MPP全并行架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阿裡雲的AnalyticDB。
那麼市場上有哪些企業能填補Teradata退出後的空白呢?
還是以國内最大的雲資料庫廠商阿裡雲為例,去年推出了“資料倉庫升艙解決方案”,通過以AnalyticDB為代表的新一代雲原生實時資料倉庫,幫助金融、電信等行業客戶實作從傳統數倉到雲原生數倉的端到端平滑更新,在IT采購成本(軟體+硬體) 降低約50%的同時,複雜查詢性能從分鐘級縮減至秒級。基于資源池化、存算分離等雲原生技術,為客戶提供靈活、實時化、安全開放的資料倉庫應用體驗。在權威測評機構TPC的事務與分析混合負載TPC-H基準測試中,AnalyticDB曾重新整理世界紀錄,性能比第二名提升了290%。
目前阿裡雲已幫助金融、政務、電信等多個行業的客戶實作據倉庫的平滑更新。其中,申萬宏源證券通過從商業資料倉庫Teradata到AnalyticDB的平滑更新,實作了大資料分析、大赢家官方APP、報表分析等混合業務應用場景支援,同時在達到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實作了成本和風險雙降,效率和能力大幅提升的目标。
随着作業系統、中間件、資料庫等基礎軟體的國産化在加速進行。國産化替代已經逐漸從底層軟體向上層應用延伸,數倉、資料中台、大資料分析平台、BI等領域的國産化也在穩步推進。上層應用軟體領域,也湧現出很多優秀的國産軟體廠商,他們在技術産品上跟國際同行的差距不大,并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在競争中“此消彼長”的态勢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