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作者:擱淺的北風

引言

出現仙人思想和世間人意圖成仙的局面,不過是靈魂不滅的觀念,發展到較高階段形成的産物。而靈魂不滅觀念的産生,與原始社會的祖先崇拜又息息相關。

原始先民認為,人死後将成為靈魂繼續存活于世間,同現實的人沒有差別。這一觀點促進的墓葬文化的繁榮,也是仙人思想萌芽的前提。而自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思想争鳴,仙人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統一後的秦人也追求飛升成仙。關于這一點從秦始皇陵墓中,也得以窺見。

一、秦始皇陵園修建,“事死如生”原則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是被明确記錄的用工量最大的工程,屬于國家層面能達到的最高等級的建造工程。秦始皇陵的建造,從各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體當時秦王朝的政府機能、執政效率和管理水準,同時它作為體量最宏大、形制最為完整、文化内涵最為豐富的帝王陵墓,也算是秦政的标志性紀念。

秦始皇陵作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内容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其中龐大的地下宮殿從表面看,是始皇将其作為死後安葬回歸平靜的場所,實際上卻暗含着始皇意圖繼續掌控天下,再深挖其實是追求不朽與長生的始皇,認為他死後将會成仙,繼續存活在世間。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秦始皇陵

而秦始皇陵,不過是他把自己生前的欲望以視覺化的形式,在死後的世界繼續留存下來,進而實作他所認為的永久性儲存,友善自己死後繼續享受。是以整座皇陵的修建在整體上,本着“事死如生”的原則。所謂“事死如生”,就是人死後的極樂,來世的重生都被寄托在墓葬之中。

秦始皇陵陪葬坑中,最多也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兵馬俑,也可以說是殉葬俑。其實在殷商時期,使用的是活人殉葬的陪葬制度,由于過于殘酷,加上儒家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便逐漸從活人殉葬轉為人俑殉葬。

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則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每個人俑形象依托于現實生活,身高都與真人相似,且每個人俑的神情也各不相同。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栩栩如生各有血肉。一方面展現了秦朝匠人技藝的高超,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對于陪葬傭的重視,說一不二且極具控制欲望。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兵馬俑

《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洩吾語,當是時,诏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此事也可見得始皇性情,并不是軟弱可欺之人,反而很有自己的想法,旁人不容置喙。

由此,秦始皇陵的建造,一飲一啄皆是他定。是以說從秦始皇陵中,可以發現他的願望。至于為何說他的願望是死後成仙呢?《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記載:“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秦始皇陵

這裡将人間宮室比作是天界星象,秦始皇想要成仙登天的意思不能再明确了。此外秦始皇還将鹹陽附近的宮觀用複道、甬道連接配接起來,并且蓋上帷帳,模拟适合“真人”居住的“仙境”,無一不表明始皇追求成仙的願望。

秦始皇追求死後成仙的願望,絕不僅僅是他個人主動萌發的想法,這與當時的時代風氣有很大的關聯,可以說當時的群眾都在追求死後成仙,而不是上行下效導緻的。

二、成仙三種模式,建功增壽羽化

自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後,階級分化和貧富差距逐漸加劇,這也使得統治者逐漸脫離群眾。群眾對生的渴求逐漸從群體轉移到自身,使得仙人思想能夠有所萌發。

進入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個人壽命同天神有關。到了春秋晚期,這種觀念在各個階級得以普遍建立起來。這一時期百家争鳴,思想創新疊代速度超人之想象。《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此後相去不足三十年的齊景公問晏子:“古而無死其樂若何?”。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經從聽天由命,轉而想要擺脫天定命數,實作了思想上的巨大飛躍。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仙人

到了戰國時期,仙人思想發展已成氣候。至秦統一六國後,已經出現了諸多的仙人思想和實作方式。始皇一開始選擇的并不是死後成仙這一構想,他也追求活人成仙長生不朽,當時秦人的成仙觀念也是百花齊放。

但後來都受到了始皇的影響,認可死後成仙這一思想。秦始皇放棄活人成仙這條路,其實也是逼不得已。秦始皇還是很想走這條路的,可惜的是,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戰國時期的楚地巫風特盛,群衆皆好鬼神,巫鬼傳統盛行。巫鬼信仰的濃厚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圍,也造就了原始宗教觀念中的成仙模式。後來“成仙”成為古代中國世人的終極夢想,也被後世的道教繼承。

晉朝葛洪在《抱樸子内篇·論仙》中提到:“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秦代雖還未有天仙、地仙、屍解仙這類明确的表述,卻有着三種成仙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建功升仙,要在人世間做出重大的功績,完成天神賦予的使命後就可以升天成仙,這是當時人們神仙信仰中最理想的成仙模式。

《史記·封禅書》中記載:“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 人,龍乃上去。”這是記載的黃帝在人間做出了偉大的功績,最後駕龍升仙而去。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黃帝駕龍

《史記·封禅書》中還有記載:“其後十四年,秦缪公立,病卧五日不寤; 寤,乃言夢 見上帝,上帝命缪公平晉亂。史書而記藏之府。而後世皆曰秦缪公上天。”這記載的是秦穆公完成平晉亂的使命後,也飛升成為了仙人。

這就能看出秦始皇最開始的心态,不遺餘力的創下偉大的功績。一方面是為了發展國家穩定社會,另一方面也是想向上天證明,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功績,可以有資格飛升成仙。

然而傳說終究隻是傳說,哪怕秦始皇做了那麼多的功績,甚至泰山封禅傳達上天,也不能夠飛升仙人。是以他也意識到,靠建功立業來向上天乞求成仙是不可取的,一切還是要靠自己來實作。于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第二種成仙模式。

第二種成仙模式,就是周穆王的“遊曆尋仙”,也可以說是遇仙增壽。傳說中周穆王因被人施法,在夢中神遊了天庭一趟,醒來後便開始西遊,尋找夢中所見的神仙,後來和西王母相遇相戀,最後活到一百零五歲才逝世,世人驚歎其為神仙。後來逐漸演化成為“尋仙求藥”的成仙觀念,兩者之間互相貫通。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仙山

世人就有了共同的念頭,如果可以找到西王母或者安期生這些神仙,就能夠求得仙藥,服用之後就能夠成為神仙。周穆王的這個例子,給了當時尋求成仙的人們莫大的信心,後世諸侯便競相模仿。

秦始皇看到建功成仙幾乎毫無希望,就将寶押在了尋仙求藥之上。秦始皇不惜大量的人力物力,展開了多次大規模的尋仙活動。

《史記》記載:“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于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徐福渡海求仙藥”,這也印證着秦始皇一直在尋求成仙的方式。

但是過去了七八年,花費了巨額的經費後,徐福仍然一無所獲,并沒有取來仙藥。甚至到了秦始皇去世之前,徐福也一直在找借口和理由,為自己沒有找回仙藥開脫。而最後直到秦始皇死去,他也沒有得到徐福求來的仙藥。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秦始皇

早在徐福外出歸來沒有求得仙藥時,秦始皇心裡已經不抱有期待,但是他依舊派遣徐福繼續尋找,不過是害怕自己錯過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實際上這個威名赫赫的一代君王,早就被迫放棄了活人成仙的想法。他已經轉向了第三種成仙模式,也就是死後成仙。

三、成仙終究一場夢,養生文化随興盛

秦始皇自己不願意戳破這個謊言,仍然保留着一線希望。不過他在行動上已經将成仙的希望寄托到了死後,這一點從他加緊陵墓建造可以看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聽到了“今年祖龍死”的谶言,指令丞相李斯遷隸徒七十二萬人加緊陵墓建造,并且親自督導。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宮觀百官奇器珍 怪徙減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向我們展示了陵墓的宏偉壯觀,各式各樣的陪葬坑,以及陵墓象征求仙的高大封土,也展示着死後升仙的主題。

可以說,死後成仙的想法,不過是一種自我欺騙。所謂成仙,也不過是一場不願醒來的黃粱美夢。死後成仙說起來更像是一種寄托,寄托自己想要永留紅塵俗世的美好願望。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徐福

實質上,仙人思想早期的發展并不平衡。諸多的仙人思想及實作方式,興起和發展流行,都隻在關東六國的範圍内。

哪怕等到秦始皇完成大一統時,秦國境内都沒有自己的仙人思想産生。是以早期秦人對于鬼神的觀念,還停留在靈魂不死的階段,距離産生仙人思想還有一定的距離。

這種思想上的失衡,使得最開始秦人在接觸到成仙一類的思想時,仍然持懷疑态度。包括秦始皇在内,都是一樣的态度。然而随着時光流逝,感覺自己生命越來越短暫時,對于追求長生甚至成仙的想法,便會出現在自己腦海中。

實際上不死成仙,除了上述兩種方式外,還有兩種途徑分别是房中術和行氣引導。但是前者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見影,而後者卻是始皇無法做到的,是以他在退而求其次,無奈選擇死後成仙。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秦始皇

帝王追求不死成仙和重用方士,也導緻這種思想在政治上喧嚣,同樣這種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人們的喪葬觀念,對于豐富繁榮喪葬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一時期不死成仙和死後成仙并行不悖發展,也能夠看出秦朝時期思想文化上的交叉性和複雜性,也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命狀态和生命意志,以及對于生命的憂患和焦慮。

但也是各有各的追求,也各有各的想法。無一例外的是,自始皇死後人民大衆,已經意識到成仙不過是一場夢,是不可能實作的。

秦人對生命永恒的期盼和想象,在成仙的各種探索中表現的淋漓盡緻。其實在秦朝的一般思想世界中,原本人生幸福的内容是自由和超越,卻逐漸不再占據主要地位。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仙島

對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的期望,被普遍流傳的神仙信仰具體化俗世化,演變成一種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而所謂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也就是追求生命的永生。

而神仙信仰的發展,被定位在對“長生不死”的追求上。人們開始對長生不死進行探索和不懈追求,進而自覺建構出了各種成仙方術和神仙法術,進一步在内裡推動了養生文化的興盛,還間接地帶動了當時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促使神仙信仰逐漸轉向宗教化發展,并最終形成了早期道教。

結語

到今天我們當然明白所謂成仙,不過是一場美夢,隻是存在于虛幻之中而已。但是那時的古人,連世界都沒探索清楚,更不可能明白現在的科學。他們之是以做出這種虛妄的追尋,是想脫離世俗的痛苦,追求精神和身體上的一種解脫。

當然人們的生活态度和社會普遍流行的風氣,實際上和當下的社會、政治、經濟息息相關。對于秦人而言,隻有這種成仙的神仙信仰才能支撐他們走過黑暗的人生,來戰勝生活中的種種苦難。

秦始皇“事死如生”原則,構造了強大的墓葬文化,看秦人的成仙夢

圖|氣功

進而在得知成仙無望後,人們并沒有放棄這種追求,依然在積極尋求方法來延長壽命,使得養生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養生術雖是求仙活動的一項産物,但養生和成仙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也側面反映了人們的無可奈何。

是以秦始皇陵背後形成的追求成仙的墓葬文化,不僅是一種文化風格和民族精神,也是那個時代的節奏特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

對當代來說更是一種物質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當時的曆史提供了鮮活的材料,更具考古價值。

參考文獻

《史記》

《抱樸子》

《左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