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青春期不信任家長?五步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

作者:育見Parentlab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讨論10-12歲孩子了。之前我們講過,随着荷爾蒙的到來,青春期前期的孩子身體和心理正經曆暴風驟雨式的變化,和他們的相處也會變得非常棘手。

他們身體迅速發育,更加追求獨立,也開始承受同伴帶來壓力。在這段棘手的時間裡,他們需要家長的幫助,但行為上卻總在反抗我們。這使得我們我們也需要調節自己,了解和适應孩子們的變化。

雖然這段時間很難熬,但我們并不能逃避,而是應該積極調節自己,應對全新的生活模式和親子關系,和上一篇一樣,我們同樣歸納總結了幾大工具,教你用共情的力量了解青春期前期的孩子,和他們建立情感連接配接。

如果隻有20秒,可以先看完這一段 ·

1.青春期前期孩子的信任,比金子還要珍貴

2.成為孩子信任的傾聽夥伴

3.教孩子了解自己情緒的本源

4.用“我覺得”句式,讓孩子吐露心聲

5.合理設定規矩,要溫柔也要堅定

01

工具之一:比金子還要珍貴的信任和了解

當孩子們做出一系列我們無法了解的事情,通常,我們的本能反應就是拿出一堆規則,獎懲分明地限制他們。固然,約法三章會讓我們在看似混亂的親子關系中收獲一絲掌控感,但管教青少年并沒有那麼簡單。

讓我們先嘗試着從父母角色中走出來一會兒,回想自己青春期時代和父母的關系。當時的你,信任自己的父母嗎?我們會發現,無論當年我們的和父母的關系有多好,或是有多壞,我們都曾經撒過謊。讓十幾歲的孩子對父母毫無保留?不存在的。

還記得那些青澀苦惱,你是和誰分享的嗎?是不是渴望告訴父母,但又擔心無法獲得認同和了解?在這個階段,良好的關系是一切管教的前提,我們需要從建立互相信任開始,孩子們在需要幫助和指導的時候能夠信任我們,我們也要信任孩子們能做出明智的選擇。一旦赢得孩子的信賴,我們和孩子就能躲過很多雷區。

是以,外面世界的複雜性已經向孩子敞開,當他們開始對網絡女主播、抽煙甚至陌生人約會感興趣的時候,你是希望他們從網上、電視和朋友中得到資訊,還是能夠坦誠的跟你聊一聊?

做會共情的家長,要随時向孩子敞開大門,疏通溝通管道,迎接他們的傾訴、吐槽,無論是他們在抱怨朋友家的派對沒勁還是體育課分組不公平,我們先靜靜傾聽,先别随便評判和責備。

每個人,每個孩子都渴望被了解,這是激活我們的大腦的獎勵機制和社交聯系中心的鑰匙。相反,當我們深感不被了解的時候,與消極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就會亮起來。要做到增進了解、建立信任,我們需要用無條件的愛轟炸他們,日複一日,通過共情建立信任。

02

工具之二:“保持傾聽”,建立信任

盤點下你想傾訴時會找的朋友們,周圍有那麼多人和我們認識、共事,為什麼我們偏偏選擇他們?你傾訴最多的那個朋友,是不是那個你最信任,會無條件接受你的那個人?

孩子們也是一樣,如果他覺得最重視、了解和接受自己是朋友而不是父母,一定會首先找朋友吐露心聲,尋求幫助。如果這個時候,家長還變本加厲的嚴格對待、甚至責罵孩子,則可能讓孩子心門關閉,從此成為敵人,關系很難修複。

無論是對小娃娃還是小夥子、大姑娘,建立共情的第一步都是傾聽。傾聽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我們的感受則可能完全不同,我們現在聽到的東西,可能會讓人頭痛、生氣、受傷,甚至害怕。

什麼?我兒子給喜歡的女孩寫情書被嘲笑了?沒關系,做個深呼吸,繼續集中注意力,默念“我是愛孩子的”,努力做到不動聲色,有什麼情緒,晚一點去找傾聽夥伴,或是沖着家裡那口子來。

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步驟:

1

第一步,時刻保持傾聽,不僅是在孩子發飙和傷心的時候,更要留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無論飯前飯後還是上學路上,孩子想傾訴的時候,我們就放下手機,關上電視,全心全意地傾聽。無論聽到了什麼,我們都要注意自己的反應,不要表現出嫌惡、責備的表情,畢竟10-16歲的孩子們會很敏感地捕捉到這些表情,并覺得家長在批判他們。

2

第二步,保持冷靜,即使碰到問題比你預估的要嚴重的多。也許你以為孩子想說的隻是被老師留堂或是丢了手機這樣的小事,但說不定實際上是他已經被全校通報或是一時糊塗偷拿了别人的手機。即使是這樣,也不要恐慌,先聽聽孩子是怎麼處理這個情況的。

3

第三步,有禮貌的問你的孩子,他們是否準備好冷靜下來了,記住,還是要注意語氣。有時他們可能需要靠着你肩膀痛哭,有時候他們需要自己去發洩一下。如果孩子還在氣頭上,問問他們是否需要你在旁邊陪着,或者甯願先自己待會兒,平靜下來,然後再來一起解決問題。

盡管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獨立,但仍然需要家長的照顧。犯錯、搞砸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畢竟現在我們還可以兜底、教育,總比他們成年後再犯錯更好。當然,我們也要充分信任和鼓勵孩子們,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和他人着想。

03

工具之三:和孩子談一談大腦構造,解釋情緒的本源

國小高年級以後,孩子們的閱讀和了解能力已經非常豐富,甚至在某些感興趣領域的涉獵已經超過了家長。例如,他們應該已經可以了解Siegel博士“大腦的樓上樓下”理論,我們也可以試着和孩子讨論大腦工作和情緒形成的原理,讓他們自己認識情緒、調節情緒。

告訴他們,掌管理智的大腦部分住在“樓上”,而掌管情緒和反應的大腦部分在“樓下”,當樓下的情緒超負荷運轉時,會掀翻樓闆影響到“樓上”的理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在樓闆掀翻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從情緒爆發中恢複過來,我們可以借機帶他們複盤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這個時候千萬别表現從盛氣淩人,可以更謙虛一點的問孩子,“你能教教我,這是怎麼回事嗎?”

04

工具之四:讓孩子說出“我覺得”

到了十幾歲的時候,孩子可以使用更多的工具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體育鍛煉,冥想,瑜伽,寫寫畫畫,都能夠幫助他們釋放情緒,反思生活中的重要事件。

你可以幫孩子利用這些技能,運用共情原則了解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并鼓勵他們講述自己的感覺,在交談中輔導他們,在讨論時運用“我覺得”的句式。

例如 “我之是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覺得……”或是“當看到這個情況是,我認為……”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想法,我們也可以通過發問、讨論持續訓練他們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例如:

-你覺得别人的感受是什麼?

-你覺得他會什麼會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你覺得自己的頭腦和身體正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你認為這件事情别人明天會怎麼看?

05

工具之五:合理設定限度

Hand-in-Hand Parenting的創始人Patty Wipfler認為,青春期前期孩子的父母應該善用規則和限制,與保持傾聽相輔相成。和孩子們坦承我們的愛和擔心。身為父母,這就意味着,我們在很多時候确實需要介入幹預他們所遇到的問題。

告訴孩子們,有些事情,我們可以放手,例如和朋友鬧沖突這樣的事情,孩子們完全可以自己解決,但如果事态更新,比如某個朋友以暴力傷害做出威脅的時候,孩子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找家長幫忙。

另外,還有一些事情需要家長介入設定限制,例如熬夜的時間,玩電子遊戲等等,雖然并不危險,但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

給這個年齡孩子設定娛樂的限制當然不是容易的事情,孩子一定會立刻抗議,大叫不公平,還會尖酸刻薄地說其他孩子的父母怎麼怎麼好,而我們管的太多,是多麼糟糕的家長。這時候,無論他們有多反感,我們都要堅持立場,我的首要任務保護孩子的安全健康,并沒有義務讓一切都随他們的心意。

并且,我們也可以利用孩子設限的過程,和他們讨論情緒和行為的關系,“我覺得”的句式在我們身上同樣适用,比如“你不能去參加這個聚會,因為沒有我信任的家長跟着看管你們,我會覺得擔心。

”或是“如果你做不完寒假作業,我會很擔心你會在學校受到批評,是以我要把你的遊戲機收起來一個星期,來幫助你專注做作業。”

· 小結 ·

了解了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我們就可以利用以上介紹的幾大方法,在了解和支援的同時,放手給他們一定的獨立性,赢得10到12歲的孩子的信任。

不管長得多麼高大,孩子還是孩子,有的時候他們隻是需要知道我們在陪着他們,在乎他們,會一直愛他們。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楷模,好的壞的品質都可能遺傳。你用共情與了解與孩子相處,他們也會同樣溫柔待你。很多時候,那個看上去不講理的孩子,其實什麼都懂啊。

小練習

用漫畫來了解沖突

當孩子和你從一場大戰中重歸于好,如何用有趣輕松的方式來複盤這次沖突,化幹戈為玉帛?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方式——畫漫畫吧。

1.你和孩子都拿起畫筆,把自己和對方都畫下來,在氣頭上時,你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眼中的你各是什麼樣子?

2.在代表自己的小人的頭上畫出對話氣泡,寫上自己的感受和想說、但沒說出的話。在代表對方的小人頭上,寫出你認為對方的思想活動。

3.把兩幅畫放在一起,你們一定會大笑起來。

就這樣,在這個輕松的氛圍中開始讨論之前發生的沖突吧。你和你的孩子都畫了些什麼?歡迎你來一起讨論!

參考文獻:

Allen, J. P., Chango, J., Szwedo, D., Schad, M., & Marston, E. (2012). Predictors of susceptibility to peer influence regarding substance use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83(1), 337-350.

Morelli, S. A., Torre, J. B., & Eisenberger, N. I. (2014). The neural bases of feeling understood and not understood.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9(12), 1890-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