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論閱讀2.1億,讨論2.7萬。
盡管娛樂圈從來不缺乏新鮮的話題,但這一話題,依然在極短的時間内,從陳飛宇,黃景瑜還有迪麗熱巴這些頂流們的绯聞中勝出。
這條話題就是: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
這是一條沒有指名道姓的評論。
隻是列舉了衆多演員在接受采訪時,言之無物的片段。
不知是問題過于晦澀,或者是采訪現場有些什麼。
這些明星面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基本表現出了一問三不知的狀态。
這不禁讓人有些疑問,對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此不了解,演員怎麼能塑造出生動的形象呢?
在以往,熒幕上出現了不少被稱之為“面癱”式的演技。
當女主趴在男主身上的時候,被人嘲笑為“以為趴在商場的假人身上。”
這些演員,無論高興與否,平安與否,表情始終如一。
因為這種演技也有了個洋氣的名稱:AI式演技。

可同樣是這些演員,在生活裡,都活潑至極。
開玩笑接梗都不錯。
那麼為什麼一到劇裡,他們就呆若木雞了。
是真的就演不好,還是壓根沒用心。
是真的了解不了,還不想花功夫。
顯然是後者。
畢竟,隻要擺個樣子,甚至台詞都不用背,說說1、2、3、4,就能拿豐厚的片酬。
為什麼又要努力呢?
好在,這次主流媒體的發聲,撕下了這些“文盲演員”的遮羞布。
01、懂了不一定能演好,不懂一定演不好
最近大火的《狂飙》,推紅了一批演員。
除了成名已久的張譯,得益最大的,是張頌文和高葉。
張頌文演戲,喜歡寫人物小紀。
在《狂飙》結束後,他還給大家看了自己寫的人物故事。
他娓娓道來,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魚攤賣魚的小販。
咬着牙,拼着命,養大弟弟妹妹。
有這樣的感悟,才有他後來塑造人物的種種細節。
同樣憑該劇爆紅的高葉,在劇中扮演大嫂。
高葉也有寫人物小紀的習慣。
開拍之前,她同樣對人物進行了剖析。
“有智慧、拿得起放得下,敢愛敢恨。”
根據這個思路,她為角色設計了很多細節。
第一次和高啟強見面,原本是扇耳光。
她改成了用風衣腰帶勒高啟強的脖子。
果不其然,這一幕成了名場面。
和安欣第一次見面,按照劇本所寫,是她把安欣趕了出去。
高葉自己提出來,能不能表面客客氣氣,但借着罵孩子,把難聽話都說出來。
同樣的,這一幕精彩的開場,讓她一下打開了自己的觀衆緣。
不止他們。
還有扮演癫狂高啟盛的蘇小玎。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也談到了自己的心得。
為了塑造好人物,他看了很多相關資料。
借鑒了菲尼克斯版的《小醜》裡的一襲表演方式和微表情。
随着每一次情節的進展,他的瘋癫就加深一層。
這樣的演員還有很多。
李雪健為了拍《焦裕祿》,提前去他工作的地方,采訪他的親人和同僚。
練習他的習慣動作,學習語音和姿态。
最後的效果,讓人驚歎。
蘇小玎演完被因為販D被哥哥打耳光的戲時,直接吐了。
因為情緒激動,他已經完全沉浸在人物中了。
他們讀懂了人物,每場戲每個眼神裡都有他們的再創作。
這樣的演員,你如果要問他,對自己演的角色有什麼感受。
恐怕會滔滔不絕的說很久。
應該不會出現一問三不知的情況。
畢竟,每個角色都是從他們心裡走出去的。
02、文盲三不知演員在幹嘛
有件事,已經被說了很多次。
演員王勁松曾講過自己和一位青年演員的對話。
那位年輕演員問他:“演戲是不是把台詞背下來就特别美好。”
背了詞的年輕演員第二天特别自豪的告訴别人:“我台詞背的特别好,全背了一段都沒有忘。”
王勁松為此直言不諱:“我真的很遺憾,什麼時候背台詞都要被表揚了,你多不要臉呢!”
可讓人遺憾的是,很多時候,能把詞背下來,對很多演員來說,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事情了。
在娛樂圈中,演戲不背台詞,全靠後期配音的絕不是一部戲,一個人。
不止一次,有人說過:“數字先生,數字小姐”。
拍戲的時候不背詞,不看劇情,在現場全憑導演指揮。
對着鏡頭說:1、2、3、4。
簡單輕松。
很多演員都遇到過這樣的對手。
但他們不僅僅是不背詞。
很多時候,他們演都不演。
張光北就說過,拍戲拍了很久,但對戲的都是替身。
最後,演員來了,表示:“我隻有一天時間。”
橫店的群演演說過,武打戲,除了極個别有基礎和認真演員,明星也就近景出現一下,其他大部分都是替身。
光替、手替身、腿替,總之沒有想不到,替身已經發展成一個可以選擇部位,随意組合。
演員隻需要奉獻“表情包”式的臉就可以了。
如果是專業技能需要替身。
如彈鋼琴,武打、舞蹈等還情有可原。
但很多演員用替身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簡單的站在丫鬟肩膀上,扶一下牆的動作都需要替身。
明星本人則隻要用手在牆上筆畫一下。
更有甚至,跑步都要用替身。
不用背台詞,不用親自拍戲,甚至還有整體一鍵摳圖。
這種情況下,看劇本,鑽研人物就顯得辛苦又多餘了。
畢竟,無論是面癱式演技,還是AI式表演,總有粉絲買賬。
從頭到尾一個表情,粉絲說“眼神好。”
皺個眉頭,就是“破碎感”。
五官亂飛,就是“演技炸裂”。
痛哭流涕和“便秘”一般,
那麼導演為什麼要用這些演員呢?
說到底,就是有流量。
他們的精力都用在拍戲之外,經營人設。
讓粉絲為他們的一切買單。
為了偶像,粉絲做資料,做宣傳,甚至不惜為偶像一擲千金,營造出虛假繁榮的場面。
讓投資方感覺,隻要有了流量這張臉,就萬事大吉。
自然在演技上對他們沒有要求。
這也就給了“文盲”演員滋生的土壤。
03、流量不是萬能的
文盲的原意是沒有讀過書的人。
娛樂圈裡,除了科班出身的演員,也有不少沒有受過系統訓練的演員。
最典型的是王寶強。
國小畢業就去少林寺學武,是準識字不多。
最開始拍戲,就看不懂劇本,要随身帶着字典。
可他舍得拼命。
一次拍戲,要從幾米高的地方往下跳,為了效果,他跳了17次。
最後,手臂的皮全被蹭破,頭被撞的都站不穩。
但他一聲不吭,導演喊停,他才倒下。
拍《暗算》,為了練習口音他每天拿着報紙念。
專門去盲校學習盲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也強迫自己翻眼睛。
這樣的演員會對角色沒有感悟嗎?
絕不可能。
他深刻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為什麼要這樣。
嶽雲鵬學曆同樣不高。
可他能大雪天裡,背詞,直到嘴凍僵說不出話來。
他學習古文,自己練習樂器。
到現在,他不僅自己能寫相聲段子,還能寫歌詞。
《直達天堂》的電梯,詞藻不華麗,卻自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老一輩藝術家趙麗蓉,沒有讀過書。
不會寫字。
可她能靠着自己努力,把厚厚的戲詞一本一本背下來。
憑着記憶,刻苦努力。
勤學苦練。
60歲懸腕在舞台上寫出“貨真價實”四個大字。
還有很多TVB的演員,學曆都不算高。
大多都是國中或者高中畢業就入行。
如果用學曆衡量,這些明星都不算高。
可他們在行業裡,認真鑽研,做好每一件事。
經年累月,他們早已成了自己業内的專家。
周星馳、劉德華,包括嶽雲鵬等等莫不如是。
他們能說是文盲嗎?
顯然不能?
不僅如此,他們在自己的領域,有些甚至已經可以稱之為大師了。
憑借的,不過是熱愛和認真。
04、文盲其實是心盲
那些所謂的“文盲”演員,智力并不低下。
情商也不低。
在讨好甚至操縱粉絲的時候,精明無比。
有的問粉絲要禮物。
有的讓粉絲幫着自己跟導演要資源。
若是真想在專業上進步,并不難。
在經濟上,他們有能力請專業的老師專門輔導。
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專業課,隻要想,都行。
在時間上,他們也擁有極大的自由。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即使想要實踐,他們的機會也比一般人多的多。
隻是他們不願意,與其說他們是文盲,不如說是心盲。
他們看不見專業的動人之處,隻能看見賺快錢的快樂。
拍一部戲,片酬動辄就百萬千萬甚至上億。
什麼都不會,都不學,就能輕輕松松日進鬥金。
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那麼刻苦的去學習,去進修呢?
說到底,還是錢來的太容易了。
在流量至上的裹挾下,這些流量藝人宛若流水線上的産品。
單一淺薄,毫無深度。
有些甚至連好看的皮囊都沒有。
有的隻是包裝好的人設。
不過,現在事情正在向着好的方向發展。
電視劇《狂飙》在開拍之初,制作方是有顧慮的。
因為該劇一個流量都沒有。
除了主演張譯,其他的演員很多連最基礎的名氣都沒有。
但開播之後,該劇成了現象級的爆劇。
不僅收視居高不下,成為央八近十年來最高的收視。
在業界也受到了肯定,也是白玉蘭獎的熱門作品。
不止《狂飙》,包括之前的《人世間》《山海情》《開端》等等,之是以大受歡迎,憑的都是紮實的劇情和過關的演技。
流量在這些面前,毫無價值。
也是是以,一批優秀的中年演員得以真正被看見。
甚至有了“叔圈”,劉奕君、王陽、張頌文、段奕宏、朱亞文等等,成為熒幕上的收視亮點。
梅婷、劉琳、吳越、海清等一批有實力的女演員,也擺脫了中年女演員的困境,閃閃發光。
流量再也不是萬能鑰匙了。
而這次,他們的遮羞布終于被撕了下來。
在以後,乃至更長的時間段裡,他們如果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恐怕是真的要靜下心來,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