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力派演員不敵明星資本?“墊腳石”苦笑:為什麼他不會也能進來

演員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職業。

得有多寂寞呢?

張頌文畢業後被拒絕過無數次,三年間他跑了800多個劇組,被拒800多次。原因是他長得不那麼出色,個子也不夠高。

【年輕時的張頌文】

李乃文中戲畢業後,如泥牛入海無人問津,轉而通過介紹去演舞台劇,演了一場後又沒事可幹。

他就給劇團打電話:你們要群衆演員嗎,我可以演。

【年輕時的李乃文】

科班畢業的演員并沒有光環加身,進入社會後,他們和所有職場新人一樣的迷茫和卑微:拼命抓住一切機會,争取被看到。

有些導演會去劇團看戲,一來二去的就看到了李乃文的表現,就這麼着,他才慢慢接觸到了影視領域。

《動什麼,别動感情》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入圈。演員表上終于有了他的名字:

但多年以後再看,他與這份演員表的前兩名(陶虹、張涵予)相比,仍然在名氣上有極大的差距。

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叫什麼,隻知道這個演員演戲很紮實,一看就是有“硬功夫”的。

演藝圈就像是一棵大樹,編導是枝幹,滿樹的綠葉就是那些不太出名的配角演員,襯托得少量花朵更加嬌豔。

那些花朵裡,并不都是實力派演員,而是充斥着大量未經磨練的明星,你讓TA熟讀劇本鑽研演技,TA遲到早退耍大牌。你讓TA說幾句台詞,TA隻會1234567。

但他們,卻能拿走制作經費的一大半。

影視行業門檻變低,造成奇葩現象

李乃文在《實力派》訪談裡苦笑着說:

現在影視行業的門檻越來越低了,整個制作過程都充滿着無奈,因為他不懂、他不會。

“我就在想,為什麼他不會也能進來。”

是啊,為什麼不會也能進來呢?

話說到這個份上,觀衆都能聯想到資本硬推的現象。

即是流量明星通過“選秀”“綜藝”等管道,擁有足夠粉絲群體的時候,資本會重金邀約TA出演主角,借助流量效應給作品造勢。

這個時候明星會不會演戲都是其次:配音有專業配音演員,演戲有導演在現場一條條的教,别人能一口氣演5分鐘的戲,他們會拆分成10秒一場。

哭戲更簡單,眼藥水整上甚至後期P上去。

打戲有替身,“公主抱”有支架。

高冷=面無表情,可愛=擠眉弄眼,驚恐=目瞪口呆。

要麼五官亂飛,要麼一個表情演完全劇。

什麼情緒層次遞進,不存在的。他們的世界隻有膚淺的非黑即白,他們眼神空洞,毫無波瀾。把動态演出靜态的效果。

實力派演員不敵明星資本?“墊腳石”苦笑:為什麼他不會也能進來

但還是有粉絲吹捧:TA就是坐那兒嗑一整集的瓜子,我們也愛看。

在各種輔助和閉眼吹的情況下,被演員視為專業的事情,竟然變得如此容易。

真正的演員看得慣嗎?

自然是看不慣的,但是也隻有奔出頭的演員說的話才有分量。

那些長期跑各個劇組當配角的演員,說起來是演了十幾年的戲,很多也是和普通人一樣月收入幾千元,甚至一年也才幾千元。

張頌文曾說:其實中國99.5%的演員都跟我一樣,一天工作18個小時,就拿幾千塊錢

要不是張頌文“賣慘”,我們大部分觀衆都沒意識到,主角和配角的待遇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但他說,我不覺得苦,因為我樂在其中。

其實張頌文在做演員之前,還是廣東省最佳導遊,90年代時就已經做到了月入2萬(普通人月收入隻有幾百元的年代),但因為對演員行業的執着,他甘願承受寂寞。

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明星和演員如何界定?

“演員是職業,明星是現象”、“明星不是演員,但演員可以成為明星”,李乃文這樣說。

有那麼一部分演員,成為明星之後,被資本一捧就飄了。

某移居國外帶着倆孩子的女星,曾經也是正經科班畢業,機緣巧合之下演了第一部劇就火了,還沒有經過磨練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一線大咖。

鮮花與掌聲令她迷失,把自己的專業忘得一幹二淨,反正錢來得這麼容易何必用心,據說輕輕松松拍了70天的戲,就拿到了1.6億,平均每天208萬的薪酬。

一天能頂普通演員半輩子的工資。

而有些粉絲還在心疼她被輿論裹挾,“被迫”遁走國外。

價值觀導向出了問題,是娛樂圈多年痼疾。

拿着最多的錢,演着最爛的戲,根源是出在那些流量明星身上嗎?看看李乃文是怎麼解答的:

“不會就得教啊,孩子沒學好,就是家長的問題。”

堪稱高情商回複範本,将利劍直指痛點。

孩子指的是流量明星,家長指的是“市場”“資本”。也包括那些捂嘴控評的粉絲們。

慣子如殺子,君不見娛樂圈出了多少“作死”的所謂頂流。

一旦出事,所有作品都要跟着“陪葬”,那些本就拿不到多少錢的配角們,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了。

明星和演員始終都有“壁”,很少有人能成為“演技派中的明星”或“明星中的演技派”。

往前推二三十年,内娛并不是這種情況——而是優秀的演員才有資格成為明星(歌星除外)。

明星身價水漲船高,隻是近十年的事情,但我們也不必為此感到憂慮,有道是物極必反——“家長”已經發現問題了,并且做出了相應的措施,例如停止選秀綜藝審批、規範片酬、網絡實名化等等。

每年我們上線幾百部劇,良莠不齊,比較常見的搭配就是流量明星搭配實力演員,讓綠葉烘托紅花,但這演技就怕比較啊,再眼瞎的人也能看出來,觀衆喜歡的是什麼。

經曆了流量泡沫的集體破滅之後,那些自稱“我就值8000萬片酬”的人,被市場淘汰了。

你可以在資本扶持的時候,任性的劇組養胎、摳圖瞪眼,但演一部撲一部之後,資本也很難頂得住。

口碑崩盤、評級降低,接下來就隻能演配角或和非一二線明星搭檔,商業代言影響力也不如從前。

演技這個東西不是投機取巧就能得來的,好不好還是觀衆說了算。機會給了卻不珍惜,怪誰呢。

他們始終沒有明白,演藝圈立足的根本,是專業技能。

例如那些被長輩帶入圈的星二代。他們雖然有着先天的優勢,但進圈之後還是要靠自己去打拼,根本做不得假。

正面例子:王骁做配角做出名了現在資源越來越多,董子健的演技獲得了觀衆超高評價。

反面例子:吳剛的兒子在《狂飙》裡出演了一個角色,被觀衆們吐槽五官亂飛毫無演技,陳飛宇除了第一部《将夜》,後續作品反響平平。

路鋪好了,你能走多遠全憑你自己。

有些人憑借綜藝節目翻紅,回來演電視劇,還是照樣撲街。

缺乏專業技能素養的人,再怎麼紅,也是短暫的。演技才是金标準。

小結

不說某些明星能不能像實力派演員那樣做一行愛一行,起碼德要配位,要對得起職業操守。

“我哪怕做墊腳石,我把這個石頭給你鋪得穩當一點,這就是我的價值”,李乃文在評價演員和明星的差別之後,這樣說。

在明星們拼命争番位的時候,配角演員們考慮的是“什麼小角色我都可以”,還想給他們做墊腳石,想教他們好好演戲,想讓他們對得起這個職業……

而且還認為:

“優秀的配角不會搶主角的光芒,要有自己的亮點,觀衆覺得沒你還不行”

他們始終認知清醒,對自己的職業甘之如饴。這就是真正的演員、被觀衆認可的演員。

張頌文憑借《狂飙》爆紅後,終于成了“演員中的明星”。大批粉絲去給他接機,用的是追偶像的那股勁頭。

實力派演員不敵明星資本?“墊腳石”苦笑:為什麼他不會也能進來

盡管這才是追星的正确方式,但他很不習慣,他應該更願意大家在頒獎典禮上看到他。

是以,占據最好資源還不思進取的流量明星們,你們不感到汗顔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