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inux 基礎知識整理

Linux作業系統在伺服器領域廣泛的使用到,作為一個背景開發工程師很有必要了解Linux相關的知識。

本篇日志是我學習Linux過程中的簡單記錄和總結。本着“理論夠用,實踐為主”的原則,這裡沒有對Linux底層原理方面的知識做深入研究,隻是記錄了相關的基礎概念,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考Linux相關的專業書籍(鳥哥的Linux私房菜)。

Linux簡介

曆史簡介

Linux系統的創始人是芬蘭著名程式員Linus Torvalds(發音為 [\'li:nэks])。後來經過一衆Linux愛好者不斷送出代碼,Linux核心系統越來越完善壯大。

發行版本

基于Linux核心的Linux發行版本有很多。較知名的發行版有:Ubuntu、RedHat、CentOS、Debain、Fedora、SuSE、OpenSUSE、TurboLinux、BluePoint、RedFlag、Xterm、SlackWare、國産麒麟。平時我們常用的有CentOS和RedHat,如果習慣使用界面的使用者,可以考慮使用Ubuntu。

但是Linux作業系統一般都使用在伺服器領域,管理人員都是通過遠端登入管理伺服器資源的,是以為了節省帶寬很少會安裝界面程式,一般都是通過指令行登入。是以掌握常用的Linux指令很重要。

Linux vs Unix

二者的關系,不是大哥和小弟,"UNIX 是 Linux 的父親"這個說法更怡當。之是以要介紹它們的關系,是因為要告訴讀者,在學習的時候,其實 Linux 與 UNIX 有很多的共通之處,簡單地說,如果你已經熟練掌握了 Linux,那麼再上手使用 UNIX 會非常容易。

二者也有兩個大的差別:

  1. UNIX 系統大多是與硬體配套的,也就是說,大多數 UNIX 系統如 AIX、HP-UX 等是無法安裝在 x86 伺服器和個人計算機上的,而 Linux 則可以運作在多種硬體平台上;
  2. UNIX 是商業軟體,而 Linux 是開源軟體,是免費、公開源代碼的。

Linux 受至曠大計算機愛好者的喜愛,主要原因也有兩個:

  1. 它屬于開源軟體,使用者不用支付可費用就可以獲得它和它的源代碼,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進行必要的修改,無償使用,無限制地繼續傳播;
  2. 它具有 UNIX 的全部功能,任何使用 UNIX 作業系統或想要學習 UNIX 作業系統的人都可以從 Linux 中獲益。

開源軟體是不同于商業軟體的一種模式,從字面上了解,就是開放源代碼,大家不用擔心裡面會搞什麼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這會帶來軟體的革新和安全。

另外,開源其實并不等同于免費,而是一種新的軟體盈利模式。目前很多軟體都是開源軟體,對計算機行業與網際網路影響深遠。

近年來,Linux 已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從一個醜小鴨變成了一個擁有龐大使用者群的真正優秀的、值得信賴的作業系統。曆史的車輪讓 Linux 成為 UNIX 最優秀的傳承者。

總結一下 Linux 和 UNIX 的關系/差別

Linux 是一個類似 Unix 的作業系統,Unix 要早于 Linux,Linux 的初衷就是要替代 UNIX,并在功能和使用者體驗上進行優化,是以 Linux 模仿了 UNIX(但并沒有抄襲 UNIX 的源碼),使得 Linux 在外觀和互動上與 UNIX 非常類似。

說模仿可能會被人噴,你也可以說微創新或者改進。

相比于 UNIX,Linux 最大的創新是開源免費,這是它能夠蓬勃發展的最重要原因;而目前的 UNIX 大部分都是收費的,小公司和個人都難以承受。

Linux基礎知識

一些快捷鍵

  • ctrl+c:不執行目前輸入的指令;
  • ctrl+d:退出目前終端,和exit功能一樣;
  • ctrl+L:清屏;
  • Ctrl + Z: 暫停目前程序,比如你正運作一個指令,突然覺得有點問題想暫停一下,就可以使用這個快捷鍵。暫停後,可以使用 fg 恢複它。

目錄結構

進入Linux系統的主目錄(使用指令:cd /),你會看到下面的目錄結構:

Linux 基礎知識整理
  • /:根目錄,一般根目錄下隻存放目錄,不要存放檔案,/etc、/bin、/dev、/lib、/sbin應該和根目錄放置在一個分區中
  • /bin:/usr/bin:可執行二進制檔案的目錄,如常用的指令ls、tar、mv、cat等。
  • /boot:放置linux系統啟動時用到的一些檔案。/boot/vmlinuz為linux的核心檔案,以及/boot/gurb。建議單獨分區,分區大小100M即可
  • /dev:存放linux系統下的裝置檔案,通路該目錄下某個檔案,相當于通路某個裝置,常用的是挂載光驅mount /dev/cdrom /mnt。
  • /etc:系統配置檔案存放的目錄,不建議在此目錄下存放可執行檔案,重要的配置檔案有/etc/inittab、/etc/fstab、/etc/init.d、/etc/X11、/etc/sysconfig、/etc/xinetd.d修改配置檔案之前記得備份;
  • /home:系統預設的使用者家目錄,新增使用者賬号時,使用者的家目錄都存放在此目錄下,表示目前使用者的家目錄,test表示使用者test的家目錄。建議單獨分區,并設定較大的磁盤空間,友善使用者存放資料
  • /lib:/usr/lib:/usr/local/lib:系統使用的函數庫的目錄,程式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調用一些額外的參數時需要函數庫的協助,比較重要的目錄為/lib/modules。
  • /lost+fount:系統異常産生錯誤時,會将一些遺失的片段放置于此目錄下,通常這個目錄會自動出現在裝置目錄下。如加載硬碟于/disk 中,此目錄下就會自動産生目錄/disk/lost+found
  • /mnt:/media:CD光牒預設挂載點,通常CD光牒挂載于/mnt/cdrom下,也不一定,可以選擇任意位置進行挂載。
  • /opt:給主機額外安裝軟體所擺放的目錄。如:FC4使用的Fedora 社群開發軟體,如果想要自行安裝新的KDE 桌面軟體,可以将該軟體安裝在該目錄下。以前的 Linux 系統中,習慣放置在 /usr/local 目錄下
  • /proc:此目錄的資料都在記憶體中,如系統核心,外部裝置,網絡狀态,由于資料都存放于記憶體中,是以不占用磁盤空間,比較重要的目錄有/proc/cpuinfo、/proc/interrupts、/proc/dma、/proc/ioports、/proc/net/*等
  • /root:系統管理者root的家目錄,系統第一個啟動的分區為/,是以最好将/root和/放置在一個分區下。
  • /sbin:/usr/sbin:/usr/local/sbin:放置系統管理者使用的可執行指令,如fdisk、shutdown、mount等。與/bin不同的是,這幾個目錄是給系統管理者root使用的指令,一般使用者隻能"檢視"而不能設定和使用。
  • /tmp:一般使用者或正在執行的程式臨時存放檔案的目錄,任何人都可以通路,重要資料不可放置在此目錄下
  • /srv:服務啟動之後需要通路的資料目錄,如www服務需要通路的網頁資料存放在/srv/www内
  • /usr:應用程式存放目錄,/usr/bin存放應用程式,/usr/share存放共享資料,/usr/lib存放不能直接運作的,卻是許多程式運作所必需的一些函數庫檔案。/usr/local:存放軟體更新包。/usr/share/doc:系統說明檔案存放目錄。/usr/share/man: 程式說明檔案存放目錄,使用 man ls時會查詢/usr/share/man/man1/ls.1.gz的内容建議單獨分區,設定較大的磁盤空間
  • /var:放置系統執行過程中經常變化的檔案,如随時更改的日志檔案/var/log,/var/log/message:所有的登入檔案存放目錄,/var/spool/mail:郵件存放的目錄,/var/run:程式或服務啟動後,其PID存放在該目錄下。建議單獨分區,設定較大的磁盤空間

檔案和目錄

通過ls指令我們可以檢視檔案的詳細屬性,下面介紹下下面輸出具體是什麼含義。

[root@SHB-L0074969 tmp]# ls -al
total 52
drwxrwxrwt.  5 root  root  16384 Dec 13 14:40 .
dr-xr-xr-x. 28 root  root   4096 Oct 11 02:35 ..
-rw-r--r--   1 root  root    840 Nov  3  2016 autofsInfo.rb
drwxr-xr-x   2 root  root   4096 Nov 23 11:39 hsperfdata_root
           
  • 第一列:表示檔案時普通檔案、檔案夾、還是其他類型的檔案。常見的類型有d(檔案夾)、-(普通檔案)、l(連接配接檔案,可以想象成window下面的快捷方式)、s(socket檔案)。後邊的9位,每三個為一組。均為rwx 三個參數的組合。其中r 代表可讀,w代表可寫,x代表可執行。前三位為所屬主(user)的權限,中間三位為所屬組(group)的權限,最後三位為其他非本群組(others)的權限。
  • 第2列,表示為連接配接占用的節點(inode),若為目錄時,通常與該目錄地下還有多少目錄有關系;
  • 第3列,表示該檔案的所屬主。
  • 第4列,表示該檔案的所屬組。
  • 第5列,表示該檔案的大小。
  • 第6列、第7列和第8列為該檔案的建立日期或者最近的修改日期,分别為月份日期以及時間。
  • 第9列,檔案名。如果前面有一個. 則表示該檔案為隐藏檔案。

檔案系統格式

Linux檔案系統的格式是Ext2或者Ext3

認識/etc/passwd和/etc/shadow

這兩個檔案儲存着使用者的使用者和密碼等資訊。打開/etc/passwd檔案,可以看到下面内容。/etc/passwd由’:’分割成7個字段,每個字段的具體含義是: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adm:x:3:4:adm:/var/adm:/sbin/nologin
lp:x:4:7:lp:/var/spool/lpd:/sbin/nologin
sync:x:5:0:sync:/sbin:/bin/sync
           

1)使用者名(如第一行中的root就是使用者名),代表使用者賬号的字元串。使用者名字元可以是大小寫字母、數字、減号(不能出現在首位)、點以及下劃線,其他字元不合法。雖然使用者名中可以出現點,但不建議使用,尤其是首位為點時,另外減号也不建議使用,因為容易造成混淆。

2)存放的就是該賬号的密碼,為什麼是’x’呢?早期的unix系統密碼确實是存放在這裡,但基于安全因素,後來就将其存放到/etc/shadow中了,在這裡隻用一個’x’代替。

3)這個數字代表使用者辨別号,也叫做uid。系統識别使用者身份就是通過這個數字來的,0就是root,也就是說你可以修改test使用者的uid為0,那麼系統會認為root和test為同一個賬戶。通常uid的取值範圍是065535,0是超級使用者(root)的辨別号,1499由系統保留,作為管理賬号,普通使用者的辨別号從500開始,如果我們自定義建立一個普通使用者,你會看到該賬戶的辨別号是大于或等于500的。

4)表示組辨別号,也叫做gid。這個字段對應着/etc/group 中的一條記錄,其實/etc/group和/etc/passwd基本上類似。

5)注釋說明,該字段沒有實際意義,通常記錄該使用者的一些屬性,例如姓名、電話、位址等等。不過,當你使用finger的功能時就會顯示這些資訊的(稍後做介紹)。

6)使用者的家目錄,當使用者登入時就處在這個目錄下。root的家目錄是/root,普通使用者的家目錄則為/home/username,這個字段是可以自定義的,比如你建立一個普通使用者test1,要想讓test1的家目錄在/data目錄下,隻要修改/etc/passwd檔案中test1那行中的該字段為/data即可。

7)shell,使用者登入後要啟動一個程序,用來将使用者下達的指令傳給核心,這就是shell。Linux的shell有很多種sh, csh, ksh, tcsh, bash等,而Redhat/CentOS的shell就是bash。檢視/etc/passwd檔案,該字段中除了/bin/bash外還有/sbin/nologin比較多,它表示不允許該賬号登入。如果你想建立一個賬号不讓他登入,那麼就可以把該字段改成/sbin/nologin,預設是/bin/bash。

再看看/etc/shadow的内容

Linu壓縮檔案

Linux下常見的壓縮格式

  • .zip zip壓縮檔案
  • .gz gzip 壓縮工具壓縮的檔案
  • .bz2 bzip2 壓縮工具壓縮的檔案
  • .tar tar 打包程式打包的檔案(tar并沒有壓縮功能,隻是把一個目錄合并成一個檔案)
  • .tar.gz 可以了解為先用tar打包,然後再gzip壓縮
  • .tar.bz2 同上,先用tar打包,然後再bzip2壓縮

參考

  • Linux和UNIX的關系及差別(詳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