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如何厘清濕寒和濕熱?#首先,要厘清“濕”從哪裡來?“濕”要分“外濕”和“内濕”。“外濕”是外部的濕邪侵襲人體,留于

作者:中西小謝

#中醫如何厘清濕寒和濕熱?#

首先,要厘清“濕”從哪裡來?“濕”要分“外濕”和“内濕”。“外濕”是外部的濕邪侵襲人體,留于肌表、關節、筋絡及内髒等地方;“内濕”是因為飲食、環境、自身情緒影響下,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氣機失序,聚氣為濕。不管是“外濕”還是“内濕”,都會聚集在體内,阻礙氣血、津液的生發、運作,這直接的後果就是出現一系列的表現如頭身沉重、食欲不佳、腹脹腹瀉、虛胖乏力等。

再就是,确定了有“濕”,就要進一步區分“寒”、“熱”!“寒濕”主要的特點是以“寒”為主,如安靜、少動、畏寒、面色晄白、周身清冷、口不渴或者口幹、喜熱飲食,飲水又不多,還有一些疼痛的表現,小便清長、大便溏稀;“濕熱”主要特點是以“熱”為主,如煩躁、惡熱、喜涼、面色紅赤、肌肉灼熱、口幹、口渴、喜涼飲、小便短少、小便短赤、大便閉結、舌質紅。

最後,不管是“寒濕”還是“濕熱”,怎麼樣去祛除了?辯證的方向要以主要症狀為切入點,有些人的症狀會集中在中焦,有些會集中在下焦。總的方藥可以參考“寒濕”可以用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補脾益腸丸、附子理中丸、香砂養胃丸;“濕熱”可以用龍膽瀉肝湯、三仁湯、二妙散、茵陳蒿湯、八正散等。

#中醫如何厘清濕寒和濕熱?#首先,要厘清“濕”從哪裡來?“濕”要分“外濕”和“内濕”。“外濕”是外部的濕邪侵襲人體,留于
#中醫如何厘清濕寒和濕熱?#首先,要厘清“濕”從哪裡來?“濕”要分“外濕”和“内濕”。“外濕”是外部的濕邪侵襲人體,留于
#中醫如何厘清濕寒和濕熱?#首先,要厘清“濕”從哪裡來?“濕”要分“外濕”和“内濕”。“外濕”是外部的濕邪侵襲人體,留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