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牛薦書|ChatGPT帶出圈的“AICG”是什麼?

作者:紫牛新聞

記者用ChatGPT寫稿子,學生用ChatGPT寫作業,律師用ChatGPT寫文書……這幾天,OpenAI釋出的語言生成模型 ChatGPT ,因其智能表現太過優異,在國内被玩出了花。

想想年初,我們還坐在電影院裡看《流浪地球2》,感歎熒屏上MOSS自主運作的思想力,沒想到這麼快,科幻部分照進了現實……

随着ChatGPT的爆火,百度、阿裡巴巴等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官宣,正在着手研發自己旗下的“ChatGPT機器人”。就在稿件撰寫前的半個小時,京東也确認了,即将推出産業版ChatGPT ,命名為“ChatJD”。

不少科研人員表示,ChatGPT的這次出圈,将把“AICG”推向新的高度。

AICG是什麼?近日,中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圖書《AIGC:智能創作時代》,系統性地分析了AICG在全球内容生産領域的應用。

所謂AICG指的是“AI Generated Content”,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生成内容。2022年12月16日,Science雜志釋出了2022年度科學十大突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赫然在列。不得不承認,它已經成為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

《AIGC:智能創作時代》一書探讨了“AIGC”在影視、電商、教育、金融、醫療等行業的應用,由兩名作者聯合撰寫:

杜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技術經濟學博士研究所學生,北京大學金融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理學碩士,武漢大學經濟學學士。胡潤U30中國創業先鋒,G20青年企業家聯盟中國理事會青年委員。先後工作于騰訊、紅杉資本,關注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曾參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合并上市,并參與投資管理得物、超級猩猩、文和友等創新型企業。著有《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

張孜銘: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金融工程碩士,華中師範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雙學士。元宇宙教育實驗室智庫專家,未可知文化科技與科技創業加速器QAQ聯合創始人。著有《WEB3.0:賦能數字經濟新時代》。

紫牛薦書|ChatGPT帶出圈的“AICG”是什麼?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漫長曆程中,如何讓機器學會創作一直被視為難以逾越的天塹,“創造力”也是以被視為人類與機器最本質的差別之一。

然而,人類的創造力也終将賦予機器創造力,把世界送入智能創作的新時代。”

記者通過出版社拿到了本書的試讀部分——“從機器學習到智能創造”: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我們得以思考?

從如同一張白紙的嬰兒,成長為洞悉世事的成人,正是長輩的教誨和十年寒窗塑造了我們如今的思考力。學習,似乎就是智能形成的最大奧秘。

人類崇尚智能,向往智能,并不斷利用智能改造世界。走過農業革命,邁過工業革命,迎來資訊革命,一次又一次對于生産力的改造讓人們相信,人類的智能最終也能創造出人工的智能。

數十年前,圖靈抛出的時代之問“機器能思考嗎?”,将人工智能從科幻拉至現實,奠定了後續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之後,無數計算機科學的先驅開始解構人類智能的形成,希望找到賦予機器智能的蛛絲馬迹。正如塞巴斯蒂安·特倫所言:“人工智能更像是一門人文學科。其本質在于嘗試了解人類的智能與認知。”如同人類通過學習獲得智能一樣,自20世紀80年代起,機器學習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

機器學習是指讓計算機從資料中汲取知識,并按照人類所期望的,按部就班執行各種任務。機器學習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似乎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這樣的人工智能并非人類最終期望的模樣,它缺少了人類“智能”二字所涵蓋的基本特質——創造力。這個問題就好像電影《我,機器人》中所演繹的一樣,主角曾與機器人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面對“機器人能寫出交響樂嗎?”“機器人能把畫布變成美麗的藝術品嗎?”等一連串提問,機器人隻能譏諷一句“難道你會?”。這也讓創造力成為區分人類與機器最本質的标準之一。

面對廬山雄壯的瀑布時,李白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句,感慨眼前的壯麗美景;偶遇北宋繁榮熱鬧的街景時,張擇端繪制出《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傳世名畫,記錄下當時的市井風光與民風淳樸;邂逅漢陽江口的知音時,伯牙譜寫出《高山流水》,能拉近秋夜裡兩位知己彼此的心靈。我們寫詩,我們作畫,我們譜曲,我們盡情發揮着創造力去描繪我們的所見所聞,我們是以成為人類的一分子,這既是智能的意義,也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但是,人類的創造力真的不能賦予機器創造力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在埃米爾·博雷爾1913年發表的《靜态力學與不可逆性》論文中,曾提出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假設猴子學會了随意按下打字機的按鈕,當無限隻猴子在無限台打字機上随機亂敲,并持續無限久的時間,在某個時刻,将會有猴子能打出莎士比亞的全部著作。雖然最初這是一個說明機率理論的例子,但它也诠釋了機器具備創造力的可能性。隻不過具備的條件過于苛刻,需要在随機性上疊加上無窮的時間量度。

在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這個時間量度被從無限縮減至了有限。随着深度學習的發展和大模型的廣泛應用,生成型人工智能已經走向了成熟,人們沿着機器學習的路,探索出了智能創造的今天。在智能創作時代,機器能夠寫詩,能夠作畫,能夠譜曲,甚至能夠與人類自然流暢地對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将帶來一場深刻的生産力變革,而這份變革也會影響到人們工作與生活的方方面面。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孫慶雲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