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作者:知秋文史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社會中就已經離不開動物的身影。動物活躍在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宗教信仰等領域内,成為建構人類社會秩序、展現人類社會思想的重要工具。布裡克利認為“動物常常出現在人類的三層經驗之中。

首先是出現在生物的經驗之中,即人生活經驗中出現真實的、自然的動物;其次是動物出現在人的心理經驗之中,即出現在人的文化與想象之中;再是出現在人的概念經驗之中,這主要指動物作為象征符号出現于文獻書寫和意識思想之中。”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動物可以出現在人的生活經驗、心理經驗、概念經驗中,充當保障社會安定的物質資源和促進人類社會交往的工具。無論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道德領域還是信仰領域中,人類與動物一直保持着密切聯系,兩者的互動不僅影響到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的形象、地位及其作用,而且,動物形象的變遷也能夠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及人類思想世界的變化過程。

一、先秦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

先秦時期,動物廣泛活躍于人類社會的各個層次中,其身份、形象、作用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是平面單一的,而是具有立體、多元、多樣化的特征。理清古代中國思想世界中的動物角色的确是一項極為複雜的工作,但對于我們了解古代的思想世界,了解古人對待人與動物的關系具有彌足重要的作用。

先秦儒家動物觀淵源于原始社會時期。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面臨着來自動物的重重威脅,他們甚至可能成為老虎、熊、狼以及鷹、雕等兇禽猛獸的獵物。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随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人類逐漸掌握了先進的生産技術,提升了自身的能力,使人類得以戰勝動物,進而改變了人與動物的關系。人類對動物的态度逐漸由畏懼向征服轉變。生物學知識的積累與發展,使人類對動物有更理性、更科學的認知,進一步認識到動物與人類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關系,并從動物的生活習性、基本特征等方面探索人類社會的基本準則。

春秋時期人文精神的興起促進了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人的道德、價值越來越受重視。通過人與動物、人與神價值地位的對比,人的價值受到格外重視。經此思想上的轉變,人禽之辨由此成為重要的哲學議題。社會生産力的發展、生物學知識的積累以及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等因素,促進了先秦儒家動物觀的形成。

先秦儒家動物觀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指出先秦儒家是如何認識動物以及如何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抽絲剝繭提煉出先秦儒家文獻中的動物形象,指出動物在人類社會生活領域、道德領域、信仰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具體來講,在動物認知方面,先秦儒家從天地化生萬物的角度指出人與萬物的共通性,人類與世界萬物同處于統一的整體中,這個整體中的每一部分都是密不可分的。基于這種整體觀,動物與人類在生理與心理方面具有共通性,他們都是有生有氣、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生命體。這種共通性使人類能夠更平等、更友善地對待動物。但同時,兩者在道德意識、社會結構和勞動能力等方面具有本質差異。

相比于人類而言,動物是無仁無義、無社會組織結構、無學習勞動能力的生物,它們的活動基本上處于本能的低級階段。這種生物學上的相通性與社會學上的差異性,奠定了人禽之辨的基本面貌。人類憑借其能力逐漸戰勝動物,成為動物的利用者與管理者,這為人為萬物之靈的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石。

就動物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動物被廣泛運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中,諸如為人類提供飲食、裝飾品的物質來源,能夠為人類提供耕作、運輸所需的動力來源,動物還是人類飼養和觀賞的對象。動物也是天子巡狩體系下的獵物,也可以是諸侯臣民、異域藩國進貢給君王的貢品,成為宣揚君王權力和軍事力量的重要物品。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動物甚至還可以用于軍事活動中,成為戰時的武器。動物也可以用于社會儀式中,充當人際交往的禮物,成為建構儒家禮儀體系的重要物質載體。動物還被廣泛用作祭祀儀式、占蔔儀式等活動中,充當起溝通人神的犧牲。動物在人類社會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資來源,是溝通神靈的重要工具,是審視人類道德的重要媒介,是人類社會的禮儀符号。

可以說,動物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是保證人類社會穩定、秩序和諧的重要因素。毫無疑問,動物在人類社會、道德、信仰等領域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秦儒家對動物資源怎樣使用、怎樣配置設定,怎樣恰當地把動物與人類社會文化結合起來,怎樣掌握動物形象代表的寓意,确定動物的形象,發揮動物角色的作用,成為先秦儒家論說其思想體系的重要話題。

先秦儒家怎樣利用動物來建構其思想體系,或者說,動物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充當什麼樣的作用,這成為先秦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簡要來講,先秦儒家動物觀就是研究先秦儒家如何認識動物以及如何對待動物的問題。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二、先秦儒家動物觀的主要特征

總體來講,先秦儒家充分認識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緊密關系,着重将人與動物歸納到統一的秩序中。先秦儒家不僅認識到動物與人一樣擁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結構,而且在生物特征方面如血氣、感覺、情感、心理、語言等方面具有共通性。人與動物共屬于同一個宇宙體系内,人類世界與動物世界互相依賴,渾然一體。

如杜維明所說“中國哲學的基調之一,是把無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實體。”動物與人類社會密切相關,兩者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形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這是先秦儒家動物觀最基本的特征。

動物職能的多樣化與動物形象的多元化,這是先秦儒家動物觀的重要特征。在先秦儒家的視域中,動物是確定經濟穩定、政治安定的物質資源,也是為君臣正名、維護政治權威的象征物品,是實作儒家禮儀秩序,規範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媒介,也是儒家推行道德教化、實作儒家心性修養的重要參照物,也是祭祀天地鬼神,用來表達敬重感情之情的重要工具,也是參照天道的重要依據,是人類思維的符号。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人類與動物的關系,不隻是一種生物學上的關系,更展現出一種文化方面的互動。胡司德認為在古代中國人的世界中,動物可以扮演多種角色:動物是個自然範疇或生物學範疇,也是個社會學範疇,動物是權力的對象和媒介,最後動物作為形象和符号,是人類思維的助手。

概括而言,動物既是自然世界中的生靈,也是人類道德視野中的禽獸,可能是人類信仰領域内的神靈,也是溝通人神的媒介。動物就是這樣一個包含着自然、道德、宗教等多層含義的綜合體。這種多重性使人們在使用和對待動物的時候,往往陷入兩難的困境中。

道德是先秦儒家動物觀的核心内容。在認知問題上,先秦儒家着重以禮儀道德為标準觀察和認識動物,不僅從人禽之辨的角度探讨動物的本性,而且偏向于以道德的視野探索動物的組織結構和生活能力,将動物視為無仁無義、無社會組織能力,隻能依靠本能活動的生命體,建立起人與動物的道德鴻溝。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這種道德的分野,不僅确立了先秦儒家對動物的基本認識,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動物的基本态度。與此同時,先秦儒家注重從道德生物學的視角來看待動物的生活習性,将動物行為賦予一定的道德含義,由此而演變為一種動物文化。在如何對待動物的問題方面,動物因其有感覺能力、情感特征而被人類納入到道德的體系中。

先秦儒家着重以道德的态度對待動物,孔子的仁愛思想奠定了儒家德性倫理的基礎,并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确定起儒家倫理思想的拓展路線,孟子的仁民愛物說進一步拓展了儒家的道德視域,奠定了儒家動物倫理的基本架構。

此後,儒家的仁、義、孝等德目不斷向動物世界擴充,既豐富了儒家道德倫理的内涵,也改善了人類對待動物的态度。先秦儒家不僅主張要關愛動物,甚至認為仁義道德能夠教化動物,根本上改變動物的獸性,進而改善人與動物的關系。

先秦時期,儒家動物觀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分别是什麼?

綜上可知,道德是先秦儒家認識動物、對待動物、教化動物的核心理念,是處理人與動物關系的根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