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翰:市場經濟下怎樣才是“人才”?

海翰:市場經濟下怎樣才是“人才”?

文/孫玉良

    與海翰集團總裁吳伯文交談,問及市場經濟下海翰的人才觀時,吳總呵呵笑着說:三句話,不花錢辦大事——天才;花小錢辦大事——人才;花大錢辦小事——蠢才。

    市場經濟,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争是最突出的競争。而企業的經營觀念漫延到整個社會,就連一些行政事業機關,也引進了企業的經營方法­——“績效工資”。企業,講的是管理,講的是經營,所謂有同行沒同利,同樣的事情,有的經營的紅紅火火,有的經營的日薄西山,這其中人才起了最關健的作用。

    經營不好的,肯定應了第三句話:花大錢辦小事。投了資收不回效益,或投了資收回的效益很少,賠錢或微利,抵擋不住日益激烈的市場競争,最終會失敗。那些經營好的機關,上司人肯定是人才,更善于引進人才,就如同劉邦上司着張良、蕭何、韓信等輩,帥棒将勇,無敵于天下就成為可能。

    不花錢辦大事,謂之天才。天才,在這個世界上是極其微少的,幾至沒有。孫玉良了解的,所謂不花錢,是不花自己的錢,靠花别人的錢辦成自己的大事,就象武學上所講的借力打力,武俠上神乎其神的“移魂大法”。天才的點子,也是有的,我們叫他“金點子”,金點子确實能“點石成金”,出金點子的人,是智聖,諸葛亮一樣的人物。

    這樣的天才,可遇而不可求。企業更關注的,是花小錢辦大事的人才。企業是幹什麼的?靠攫取利潤而生存,老闆所要求的,就是用最小的代價,或曰用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利潤。用武學上一句名詞解釋,就是“四兩撥千斤”。老闆手下人才如雲,但他一定對員工有一個共同的要求,那就是工作起來講求效率,什麼叫效率?最低的成本擷取最高的價值。所謂的“小錢”,并不單純的指“人民币”,它指的“成本”,比如說,時間也是成本之一,他八小時能做完的工作,你一小時就完成了,你鐵定是人才,花小錢辦大事的人才。

    如果一個企業,擁有一支高效率的員工隊伍,擁有一大批“花小錢辦大事”的人才,那這個企業,必是無往而不勝的。海翰集團是國内新興起的一家企業内訓公司,依托中國最高管理學府——中國人民大學的管理優勢,解決的就是如何提高企業效率問題,吳伯文博士笑着對我解釋說,海翰擁有三千餘名專家講師隊伍,專門替企業把脈,為各行各業教育訓練“花小錢辦大事”的人才,海翰每天的内訓費用,僅僅八千八百元,但可讓所服務的企業盈利增長,如動車一樣快速、平穩。對于一家企業來說,你雖花了小錢,但鐵定能解決大問題。

    “内訓公司,首先應是一個‘點子公司’,象醫聖扁鵲一樣先對企業‘望、聞、問、切’,胸有成竹後再對症下藥”,吳伯文博士進一步解釋說:“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所服務的企業團隊有更強的行動力和執行力,使企業發展有更新的、更強的引領力和驅動力。說句難聽的,就是幫助員工中一些花大錢辦小事的蠢才,盡快糾正自身缺點,變成一個個花小錢辦大事的人才。”

    失敗是成功之母,隻要肯學,一個金點子,就能讓傻瓜醍醐灌頂。中國有一句名言: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很多企業,在屢敗屢戰中崛起,其原因就是管理者不斷在失敗中積累經驗教訓,由“花大錢辦小事”轉化為“花小錢辦大事”,蠢才也是能通過學習,變成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