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說保險不好的,很大程度是被自己耽誤了。買錯保險到底是誰的錯?别再讓代理人背鍋了吧,買錯保險實際還是自己的錯。
今天在豆瓣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春節期間,跟發小見面,談到因病過世且拖累整個家庭的的夥伴,聊到保險的事情。因為被代理人誤導,很多年都覺得保險是騙人的,等到察覺到自己确實需要保險的時候,年齡已經偏大,保費已經成為不堪的重負,正在猶豫保單的續期到底交不交?
買錯了保險,一定就是代理人的錯誤嗎?我承認,在保險發展的野蠻時期,有些不專業的代理人确實誤導了客戶,但是大部分的代理人頂着被誤解,無保底,風雨無阻的拜訪客戶,即使沒有成交保單,前赴後繼的代理人也起到了教育市場的作用。他們的功勞不能被忽視。
但是買和賣是交易雙方的事情,真正做出購買決策的還是投保人自己。如果分功過,代理人占30%,投保人占70%,但是為什麼人們往往把錯誤的代價推給别人呢?
在心理學上,總結了兩種歸因模式,一種是内歸因,認為沖突的問題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一種是外歸因,就是把問題歸結到别人身上。因為歸因模式不同,産生的應對政策就不同,比如内歸因會産生自責和内疚感,外歸因則會經常批評指責對方,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改變他人上。
對于習慣外歸因的人,努力改變别人而沒有效果時,就會産生失控和挫敗感,長時間如此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而習得性無助就是産生抑郁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現代社會抑郁的人這麼多,很大的原因就是妄想去改變不能改變的東西,而忘記了,自己才是最容易改變的人。
歸因模式,好比一台手機的底層作業系統,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知,就會陷入一種不自知的“心理定勢”,進而失去好多先機。
認為保險沒用,保險都是騙人的,或者認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都是一種外歸因的心理定勢,在這種模式下,責怪别人,永遠比責怪自己要舒服的多。#财經新勢力新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