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視訊加載中...

新華社南甯1月23日電(記者黃孝邦 梁舜)“我讀大學了。”

“今年我掙錢回家孝敬父母了。”

大年三十,再次和記者談起多年前各自的願望時,從天南海北回到廣西七百弄山區過年的蒙宣任、蒙宣汰都露出了欣喜而自豪的笑容。

十一年前,記者第一次來到兄弟倆的家鄉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闆升鄉弄勇村弄頂屯時,被他們的上學路所震撼——扛着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手腳并用在竹子做成的“天梯”爬上爬下,提心吊膽經過懸崖、翻越兩處山坳,花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學校。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在弄勇村弄頂屯,四年級學生蒙宣任背着生活用具,爬“天梯”去上學(2012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曾經的“天梯少年”,如今都已經長大。22歲的蒙宣任目前在遼甯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讀大二,19歲的弟弟技校畢業後已經在廣東一家汽修廠上班。今年春節,兄弟倆都回到坐落在千山萬弄中的弄頂屯過年。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這是蒙宣任(左)和弟弟蒙宣汰在懸梯下方的隧道合影(2023年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這裡地處七百弄山區腹地。這裡缺水少田,生存條件極其惡劣。十多年來,記者上百次到七百弄山區采訪,從懸崖天梯路到村屯路網,從大通鋪到寬敞的宿舍,從木瓦房到小樓房,從稚嫩懵懂的少年邁向成熟堅強的青年,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和大山的時代巨變。

1月20日,臘月二十九,記者找到他們時,他們正在弄勇村弄根屯幫助堂哥定親辦酒席。殺豬、殺雞、擺桌……兩人一直在忙碌着。蒙宣任說,這些事情,山裡的孩子很早就學會了。如今他們也長大成人了,這些工作責無旁貸。

弄根屯距離弄頂屯5公裡左右,開車或騎機車二十分鐘就到了。幾年前,村裡還不通路的時候,需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定親酒席至少要花費兩天時間。

下午4時許,客人散去後,他們還有時間騎車到集市上購買年貨。

蒙宣任說,現在到處都通公路了,弄勇村20多個屯,從弄頂過去,都能夠在半小時内到達。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這是弄勇村弄頂屯全景(2023年1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而十多年前,弄勇村隻有一條通村公路,大部分瑤寨尚未通路。春節前,村民們都要翻山越嶺去闆升鄉政府所在地購買年貨,然後靠肩挑馬馱着回家。孩童時期,蒙宣任和蒙宣汰每年過年前都會跟随父母,走很遠的山路到集市上購買小玩具和鞭炮。

而他們的上學路,則更為艱險。

2012年7月和9月,記者先後兩次跟随他們上學和回家。20多名小夥伴每次都會結伴而行,互相照顧。那一年,蒙宣任11歲,讀四年級。弟弟蒙宣汰8歲,剛剛讀二年級,因為年紀太小,他需要哥哥在前面牽着後面有姐姐們頂着,才能爬過懸梯。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在弄勇村弄頂屯,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學校(2012年9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那時候,學校的生活也很艱苦。校舍很簡陋,他們住在平房宿舍的“大通鋪”中,三四十人擠在10多平方米的狹小空間中,床鋪也是幾個人“分享”。由于弄勇村缺水,學校要在屋頂收集雨水,再通過塑膠管引到水櫃中供學生飲用。

而家裡生活缺水也是常态,過年人多時,親戚之間需要互相借水,遇到幹旱年份,人們需要到幾公裡外的紅水河去挑水。

蒙宣任、蒙宣汰很小的時候,爸爸蒙桂蘇就外出打工,每年春節前回家,都要背着沉重的行囊和年貨,走山路回家。但不管有多晚,孩子們都會守在門口等候。看到一年沒見面的爸爸,兩兄弟高興得手舞足蹈,然後迫不及待地鬧着要看爸爸帶回什麼禮物。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弄勇村村民曾經需要肩挑馬馱運年貨回家(2017年1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在石頭縫裡種玉米的大山裡,外出務工是人們收入的主要來源。打工兩個字也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裡。但蒙宣任立志改變父輩的這種謀生方式。他的夢想是考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而弟弟蒙宣汰則希望能盡早出去闖蕩,減輕父母壓力,改善生活條件。2014年,蒙宣汰在紙上寫下:“打工掙錢養父母”。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弄勇國小三年級學生蒙宣汰在展示自己的夢想(2014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命運在悄然發生改變,深刻影響着山裡的每一個人。

改變,從腳下的路開始。

當地黨委政府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大力推進村屯公路建設。

2014年,懸梯下方修通了隧道,從弄頂屯到學校的公路建成,孩子們步行到學校隻需半小時,家長用機車或開車接送隻需10分鐘。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弄勇村的村屯公路(2022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很快,在弄勇村,一條條水泥路進屯入戶,并與周邊村屯形成縱橫交錯的路網。一棟棟磚樓取代了木瓦房,一輛輛汽車開進瑤寨,一個個水櫃分布在房前屋後,村民們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與此同時,山區教育也有了質的飛躍。弄勇國小對校園進行了大規模改擴建,學校面貌煥然一新,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孩子們徹底告别了“大通鋪”,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宿舍。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弄勇國小的新宿舍(2014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十多年間,大山早已舊貌換新顔,溫暖着少年成長路。

2021年,蒙宣任考上了大學,是自己的夢想,也是父母的心願。他希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名教師,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同一年,弟弟蒙宣汰也在讀完技校後,開始在廣東闖蕩。

往年春節,都是父親買煙花爆竹。今年除夕,蒙宣汰終于有能力為家裡購買煙花爆竹,這讓他第一次感覺到長大成人的幸福。

竭盡所能送孩子們去讀書,是蒙桂蘇最樸素的想法,他希望每個孩子不要再重複父輩走過的路。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這是蒙宣任(右一)、蒙宣汰(左一)和爸爸媽媽、妹妹合影(2023年1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 攝

得益于教育、交通、經濟等方面的快速發展以及蒙桂蘇的努力和信念,9歲的女兒蒙柔蓓在幼兒階段就能夠到鄉裡上幼稚園,如今正在鄉中心校讀三年級。她的童年不再需要經曆懸崖、天梯、大通鋪、缺水等。

新華全媒+|大石山區“天梯少年”十一年成長記

1月21日,弄勇村弄頂屯除夕夜景。(無人機照片)

蒙宣任說,妹妹從小就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相信她的人生之路一定更加寬廣。

除夕夜,蒙宣汰和村民們燃放起的煙花沖破雲霄,瑤寨夜空格外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