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作者:39深呼吸

已經是晚上9點了,忙碌了一天的陳雷正準備下班回家,電話又響起來,原來馬上将有一位病情突然加重的患者需要轉到他負責的病區。“患者當時氧合指數很低,情況危急。”陳雷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覺得有些緊張。

還不到60歲的患者自身罹患免疫疾病,再加上感染了新冠病毒,有明顯的肺出血迹象。已充分了解病情的陳雷立即安排插管、上呼吸機、纖維支氣管鏡等一系列操作,對肺部進行止血。陳雷說:“患者自身的凝血功能存在問題,每次肺部出血後都要通過纖支鏡進行清理,每次鏡下操作都需要非常小心。”這一晚,陳雷為患者做了好幾次纖支鏡止血處理。

搶救到半夜12點多,患者的情況終于轉好。待陳雷離開醫院回到家中,已是下半夜。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陳雷(中)在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區為新冠感染重症高齡患者檢視CT片,了解患者病情。

這位病人讓陳雷印象深刻,其中一個原因,“那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區第一位上呼吸機的患者”。去年12月,新冠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陳雷所在的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為了全力保障高齡老人、低齡兒童以及合并基礎疾病的高風險人群的就醫需求,充分發揮醫療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在當月26日将康複醫學中心病區和放療科病區改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病區。陳雷臨危受命,擔任病區負責人。

病區剛組建起來,護士大多從其他科室調來,與醫生之間的配合還存在磨合的過程。但面對如此緊急的情況,大家同心協力,最後成功把患者救了回來,令人鼓舞。

-1-

新冠重症室裡的患者

作為負責人,在病區建起第二天,陳雷就迎來了最大的考驗:病區已收滿48位患者,其中30多位處于重症狀态;除了要把整個病區的工作流程梳理、統籌起來,還要解決感染高峰期醫護人員紛紛病倒、人手不足等問題。

“剛開科第一個星期對我們來說是最困難的。”陳雷介紹說,對于患者的治療情況自己并不十分擔心,不過,由于護士和醫生都“陽了”不少,患者又驟然增多,給在崗的醫護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

面對困難,醫院方面給予了陳雷很大的支援,院上司先後給陳雷來電慰問:你盡力做,需要任何支援盡管提出來。熬過了開科的前三四天時間,随着醫護人員逐漸康複,醫院也可以調配足夠的人手前來支援。那時陳雷還兼着ICU的工作,ICU主任楊春華主任對他說:“你這樣太累了,ICU醫務人員已陸續回崗,你就把重心完全放到二病區吧。”

經過一星期左右的調整和磨合,陳雷所在的二病區慢慢走上了順暢運作的軌道。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2022年12月26日,中山六院成立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救治隊。

1月8日陳雷初步做了一個統計,二區開科以來收治了大概一百多位重症患者,基本上是60歲以上的老人家,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1月12日,這是陳雷的一個普通工作日。他早晨7點半到醫院,先到病區查房,處理患者情況,臨近中午與科室同僚一起開始病曆讨論,參與整理醫院新冠肺炎救治方案。

下午,陳雷還要完成一些科研方面的工作。醫院另設新冠重症患者資料庫,陳雷需要完善整個資料庫的資料,整理、規範病例的書寫入庫,此外還要處理出院、質控等工作。如果另有會議需要參加,那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更為緊湊。

一天下來,陳雷基本都要到晚上八九點才能下班。

事實上從去年12月開始,還在ICU的陳雷就已經進入非常忙碌的狀态:病房從平時的十來位患者一下子增加到二十多位,而且醫護人員人手還減少了一半——他們都“陽了”,需要居家隔離等待康複。

這已不是陳雷第一次身肩重任走上“戰場”。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20年支援武漢抗疫,再到如今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陳雷也走過了從初出茅廬到成為中堅力量的醫生職業生涯。20年來,他一直挺在“戰場”的最後一道防線上,救死扶傷,敬佑生命。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陳雷醫生、張麗真醫生與病區護理人員一起,将呼吸衰竭病情加重的新冠感染高齡患者轉送至重症醫學科。

-2-

抗擊“非典”,一位患者“指路”

20年前剛入職醫院陳雷就直面迎戰了“非典”,那一次,一位“病友”教會了他很多東西。

2002年陳雷從吉林大學日語醫學專業畢業,進入中山六院前身——原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呼吸科工作。不到半年,“非典”于2003年年初暴發,初生牛犢般的陳雷與當時的呼吸科主任韋民一起,被調派到廣州市第八醫院(市八)“前線”進行支援。

市八當時是廣州“非典”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年輕的陳雷被安排到病情相對較輕的一個區——患者都是醫護人員,易于溝通及處理,而韋民被調去了危重症病區。來到市八的第一天,穿着防護服、戴着厚厚的面紗口罩,陳雷好不容易認出了韋民,還沒等打個招呼,韋民就被其他同僚喚去開展緊急搶救工作。

第一天晚上值班的時候,陳雷與一個患者聊了起來。原本隻是想簡單了解一下情況,一問才知道,這位患者是市八的醫生,恰好又是自己的大學師姐,來自同一個省份。她是在工作的時候被感染的。

從專業角度,這位醫生向陳雷講述了很多處理疾病的原則、方案,教他緊急狀況下的應對流程。聊了大半個小時,陳雷覺得很親切,壓力也随之減輕了不少。

置身風暴的中心,當時的陳雷還不覺得“非典”這場疫情來得有多嚴重,家人也不知道他在救治非典患者的第一線。後來回過頭來看,陳雷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在最險惡的“前線”打了一仗。據2003年7月2日新華社報道, 廣東全省已無非典病例,而當年的非典疫情發生以來,廣東共報告非典病例1512例、死亡58例。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抗擊非典表彰大會上,重症醫學科陳雷副主任醫師(右二)獲得二等功。

當年抗擊“非典”的經驗,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國内重症醫學的發展。2007年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成建制移交中山大學,命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要建立重症醫學科,陳雷就從呼吸科調崗,開始從事呼吸内科危重症疾病的搶救工作。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在武漢暴發,陳雷與另外16位中山六院醫護人員又奔赴武漢,打了一場硬仗。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3-

“出了飛機艙門,就是戰場”

醫護團隊出發前,醫院副院長姚麟的一句話讓陳雷至今記憶猶新:“走出了飛機艙門,就是戰場!”

陳雷一行所支援的是武漢市漢口醫院,距離當時正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華南海鮮市場較近,又被當地政府安排為新冠患者定點治療醫院。當陳雷等人入駐該院的時候,由于患者數量衆多,整個醫院的運作基本癱瘓。可以說,中山六院醫護團隊是全盤接管了一個陌生的科室,科室原有的很多醫護人員已經感染,整個科室隻有一位醫生在與陳雷一行進行交接、配合。

陳雷還記得漢口醫院那位劉姓的年輕醫生:“當地醫生真的非常辛苦,幫助我們最多的劉醫生從早上8點到晚上12點,隻吃了一頓飯。”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2020年馳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期間,陳雷(前)在當地醫生劉玄林的幫助下完成當天工作。

某天中午陳雷剛剛接班,有護士跑過來跟對他說,一位80多歲的老人家經常起床,一邊拿着飯菜,一邊拿着紙杯和筷子在走廊裡走動。陳雷接班時已經是兩點多,他心想,難道這位患者還沒吃飯?

陳雷尋到了這位老人。“我看到他在用筷子剝開花甲,把裡面的肉放在紙杯裡,還有雞蛋和米飯。”詢問後,陳雷了解到,病房裡新轉來的老奶奶與這位老爺爺是夫妻,老奶奶有老年癡呆,生活不能自理,對陌生人非常排斥,長期依靠老爺爺的照顧。老奶奶入院後,老爺爺急着想去病床喂老奶奶吃飯。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老人家出院當天,與醫療隊合影留念。

老奶奶的情況不甚樂觀,除了肺炎外,自身還有很多基礎病。但在醫護人員的努力治療下,這對老人家最終治愈出院,他們之間的“最美愛情”也感動了成千上萬的網友。出院那天,老夫婦和所有的醫護人員開心地合影留念。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 2020年馳援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陳雷醫生(右)。

-4-

一直挺在抗疫前線

如今新冠疫情襲擊廣州,當醫護人員面臨着巨大的工作壓力時,陳雷再一次切身體會到當時武漢醫護人員的艱辛。

三年來一直走在抗疫之路上,陳雷本人同樣滋味萬千。在病房裡,他見過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患者,見過對死亡泰然處之的患者,見過對病毒無比恐懼的患者。但如果給他們概述一個共性,那就是:他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在病區的走廊上,陳雷碰到了正在晃悠的鐘伯。陳雷叮囑他,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情況,不要強來,如果有不舒服就先多休息。

77歲的老人家因為感染新冠病毒入院。入院的時候老人家呼吸困難,雙肺感染,出現嚴重“白肺”情況,被轉運到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二區進行救治。

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鐘伯的肺部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在病房裡休養、觀察兩天後順利出院,與家人好好過一個春節。

“确實有不少患者經過我們的救治之後可以痊愈出院。”陳雷說。但對于陳雷等醫護人員來說,現在還遠遠未到他們放松的時候。春節即将到來,人們之間的往來走動程度可想而知。對于如何避免感染、防止輕症發展成重症等問題,陳雷給出兩個建議:“一個是科學防護,這個很重要。第二個則是不要太焦慮。我們的經驗是,在特别擔心、焦慮的情況下,人的免疫功能會下降,影響反而更大。”可以預見的是,這個春節期間,陳雷的工作不會輕松多少。

許多年前,年少時的陳雷曾經想在大學修讀與軍事相關的專業,而父親希望家裡能出一個醫生,陳雷聽從了父親的建議。

這三年來在抗疫前線的經曆,也讓陳雷對疾病與環境之間、活着與死亡之間、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有了更多體會:“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了解是慢慢成熟的,如今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醫生的核心價值。遇到各種患者家屬之後,也更容易去共情和了解他們的初衷。”

不同的醫生可能處于不同的成長階段,但陳雷覺得,其核心都是一樣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無論是患者還是患者家屬,“對醫生來說,應該要做一些有社會責任的事情”。

從這一點來看,20年來,陳雷醫生沒有辜負他父親的期望。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名醫治病救人立功立德,

《仁心》欄目為當代名醫立言。

本文是39健康《仁心》欄目組對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症醫學科

副主任醫師陳雷的深度訪談。

醫生簡介

新春将至人流密集,重症科醫生:要做好兩樣事情

陳雷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擔任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重症分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重症醫學分會重症急性胰腺炎診治學組副組長、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重症醫學工程分會常委、廣州市醫師協會危重症醫學醫師分會委員。

  擅長呼吸内科疾病的診治和危重症疾病的搶救,曾獲廣東省抗擊“非典”二等功。

通訊員|簡文楊 戴希安 唐小雨

作者|梁中明

編輯|廖穎瑤

圖檔|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