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團子飄香廿四夜

作者:吳江通

過了臘八就是年。也許出生在江南富庶之地,童年時雖然物質貧乏,但是白米白面還是能吃到的。農曆臘月二十四,也就是俗稱的“廿四夜”。這一天對于我們蘇南水鄉吳江來說意義非凡,家家都要做團子、吃團子,大概是期盼遊子歸來,團團圓圓的寓意吧。還有個意義就是以前農村人每到“廿四夜”要用團子來獻竈,供奉“竈神爺”,祈盼來年風調雨順。

團子飄香廿四夜

做團子,過小年

“廿四團子廿八糕。”記得小時候,還不到臘月廿十,母親就要為廿四團子廿八糕做準備。第一步就是淘米磨粉。母親選擇一個陽光較好的天氣,用飯米簍淘洗配置好的糯米和粳米,比例多少我就不得而知了,隻知道糯米要比粳米多。淘洗後放在陰涼處晾幹。接下來也是我們姊妹最郁悶的事了。因為母親要拖着我們到有石磨子的人家去人工磨粉。一般情況下,有石磨子的人家都是條件較好的人家,至少是住房比較寬敞的人家。因為石磨子磨粉需要一間很寬敞的客堂,才能施展得開。磨粉是一個至少需要兩個大人配合完成的活,一人把磨,一人推杆。而且時間長、費力大。那時我們姊妹五個除大姐外,相差沒幾歲,小妹子夠不着磨子的推杆,我們三個十幾歲的姊妹都要一起去幫助母親磨粉。母親選擇鄰居家磨子有空的日子,下午從生産隊歇工回家後,就拉着我們去磨粉。我們姊妹三個輪着幹,兩個人一起幫助母親推磨杆。一人在邊上休息一下再頂上其中一個,這樣,兩個多小時中三人都輪到過休息。磨粉活折騰得我又累又餓,心中默默期盼快點磨完,快點磨完。當時還體會不出母親是最辛苦的人,幹完田裡活回家還要幹家務活,反而還要埋怨母親非要拉我一起磨粉。心中想的是,最好吃團子時有自己的份,磨粉時沒有份。

團子飄香廿四夜

人工磨粉

臘月廿四到了。生産隊長也很人性化,幹一上午活,下午婦女休息。于是母親就在家開始做團子。

團子飄香廿四夜

做團子

做團子是我最興奮的時刻,因為這個時候既沒有我的活,又能吃到自己最喜歡吃的飄着蔥香、冒着熱氣的蘿蔔絲團子和鮮肉團子。那時候,我們一年到頭難得吃到肉團子,父親為了滿足我們,硬着頭皮趁早到屯村食品站買了一斤上好的精肉。

團子飄香廿四夜

蘿蔔絲團子

團子飄香廿四夜

鮮肉團子

做團子的活由母親和兩個姐姐負責了。農家竈屋裡,大姐和母親兩人站在竈頭邊一個和米粉、一個做團子,二姐坐在竈膛的小闆凳上聚精會神地燒火,那是一幅富有年味的水墨畫。做團子也是一項需要講點技術的活,特别是和米粉的時候,還要把握米粉的幹濕度,否則做出來的團子不是硬就是軟。還有燒火也很講究,柴火用的是毛豆杆和稻草,火候要不旺也不溫。不然,如果火候太旺團子會被蒸破。我們那裡叫“蒸破團子”,像塌餅一般。既難看又黏牙。是以每次母親在把一籠團子放下鍋後,就不允許我們多說話,說多講話團子會被蒸破的。這是吓唬我們還是真的有關聯度,我也不得而知。

和米粉

團子飄香廿四夜

做團子

團子飄香廿四夜

蒸團子

也許,團子是否會蒸破,最關鍵的是粉團的品質。要做出香糯的團子,當然需要有韌性的面團。母親在一個大臉盤内用雙手使勁地把米粉揉成一團,然後幾揉幾捏,粉團便成了條形。她一遍一遍地揉,直到她感覺到粉團的柔性差不多才開始包餡做團子。包團子的時候,隻見她在臉盆裡掐一小塊米粉,兩手交替來回輕捏,成圓錐狀後,加入餡料,再來回把口捏實,成橢圓狀,使其外表光滑無縫,一個個白皙光亮的團子在母親靈巧的手中魔術般形成了。

團子飄香廿四夜
團子飄香廿四夜

揉粉

半個多小時後,第一籠團子伴随着一股袅袅升起的白色熱蒸氣從鐵鍋中拿出。隻見一個個排列整齊、高高隆起、圓潤光亮的團子晶瑩剔透,看着就讓人垂涎三尺。但是,這個時候還不能吃。母親說,第一碗要放在竈山上,還要點上一根蠟燭和三支香,這叫“送竈”,用來供奉竈神爺。難怪我曾經在一戶有文化的鄰居家竈台上看到過“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聽母親講,傳說竈神爺在臘月廿五要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一年的功過,做個“年終總結”。是以,前一天這家人要燒香“送竈”,一家老少朝他跪拜叩頭,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為了讓竈神爺彙報的時候不說漏嘴,就做糯米團子,加上饴糖供他,來封住他的嘴。

團子飄香廿四夜

新鮮出鍋的團子

做好的團子從外面看起來,都是一樣的白糯米皮子,但是内裡的餡兒卻各有不同。家境不好的人家,甜餡多用煮熟的山芋以及夏天收好的紅赤豆。鹹餡,是用自家種的蘿蔔刨成絲和蔥油相拌。家境好的人家,甜餡是豆沙、芝麻餡,鹹的是荠菜鮮肉。還有就是從團子上的紅戳印記上也可認出團子是大戶人家還是普通人家的。大戶人家團子上的紅戳印記是圓形或半圓型的篆刻“福”字或“喜”字。普通人家的紅戳印記沒有任何辨別,最簡單的用兩雙筷子放在一起,在團子上點一下。一來起到點綴作用,二來可以厘清團子是甜的還是鹹的。

團子飄香廿四夜

口味多樣的團子

團子飄香廿四夜

給團子蓋印章

我小時候吃到的,大多是山芋餡和蘿蔔絲餡的團子,可見那時候的人家普遍家境貧寒。但是,到了廿四夜,再窮的人家也要做團子吃。鄉下小屋上的煙囪,縷縷青煙從下午開始一直要冒到傍晚。夾帶着青蔥蘿蔔絲的陣陣香味一直要飄到糖匾裡的團子沒了熱氣才慢慢消失。

團子飄香廿四夜

廿四夜團子

現在,鄉下都用瓦斯竈或電磁爐了,沒了竈頭,團子飄香的廿四夜這道美麗的農家景緻也看不到了。偶爾有人家做幾個,也是象征性地用電鍋蒸一下,省去了勞累麻煩,不過年味也淡了很多。

團子飄香廿四夜

美味的團子

◆ 作 者:趙雪棣

◆ 責 編:沈 瑤

◆ 美 編:吳 英

◆ 審 核:王來剛

◆ 圖 片:館藏及網絡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征稿啟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歡吳江通。那麼大膽和我們表白吧!要知道,吳江通更喜歡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體會人生,也可以是尋找鄉愁,記憶曆史!文筆不重要,真實真心就好。自行配圖,特别歡迎。一旦錄用,奉上稿酬,雖不高,意很誠,還有你可能喜歡的地情書哦!

1、請發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2、注明姓名和聯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體發表,敬請說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衆号上推送,一律不錄用)。照片請勿插入文中,請單獨發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請附作者簡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張,謝謝!

由于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内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吳江通會給你一個原創平台,讓你展現自己,讓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