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作者:薩沙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薩沙曆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為什麼鄭和下西洋用中國的商品賺回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反而卻讓大明變窮了?

大明并沒有變窮,相反是以富裕了很多。

明代的中國,是全世界最強大的經濟實體,也是商業體。

自1550年代中歐海路開通,到明朝滅亡1644年,中國保持巨額貿易順差達1個世紀之久,這在世界貿易史上極為罕見。

中國的商品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競争力的,甚至處于壟斷地位。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資料中這麼說:就紡織品生産而言,中國是麻類纖維原産地,千餘年間積累了豐富的生産技術,對麻縷“半浸半曬”、硫磺熏蒸等漂白技術均居當時世界領先水準。中國生絲制作的産品經得起海風吹拂而不變色,歐洲絲綢産品的款式、織法、圖案設計、印染工藝無不受到中國的影響和啟迪,更有甚者,英國直到1690年以後才織出品質較好的亞麻布。

對于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贊歎不絕,“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産品能比得上中國的絲貨”。

看看,大明就是這麼牛逼的。

商品的物美價廉,是中國對歐洲貿易實作順差長達100年的重要原因。

鄭和和他的後人開辟航路後獲得了大量的白銀,也是貿易稱霸的決定性因素。

葡萄牙學者馬加良斯·戈迪尼奧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銀産量的絕大部分和占美洲産量一半的世界白銀流入了中國。

大明國内白銀數量的猛增,卻仍然抵不上對于白銀的需求量。中國的物價維持在較低水準,白銀的購買力是宋代的2倍。

于是,中國商品的出口價格較低,具有很大的價格優勢。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資料中這麼寫:

國際市場上中國主要大宗出口商品,同外國同類産品價格對比如下:

絲織品: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産品的三分之一,在秘魯是九分之一,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産品的三分之一,在歐洲是歐洲産品的四分之一;

麻織品: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比中國同類産品貴8倍;

銅、鐵制品:菲律賓市場中國鐵釘價格為西班牙産品的四分之一,緻使秘魯總督卡涅特于1590年專門派船赴菲購買中國銅、鐵制品,還有位西班牙人維拉曾建議在菲律賓購買廉價的中國銅鑄炮,然後運往墨西哥和秘魯;

生絲: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采購一批台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毛利率達320%;

肉類、蔬菜、水果:一個西班牙神甫馬丁德拉達驚歎中國的肉類、蔬菜、水果價格,低得像是分文不取一樣……

西歐迫切需要質優價廉的中國商品,香料、藥材、茶葉、瓷器、絲綢等物都深受歐洲人的歡迎。多年戰争和自然災害的影響,歐洲能向外輸出售于東方的貨物卻非常有限,必須用現金即貴金屬白銀貨币支付。它們隻好攜帶大量白銀來中國購買貨物販回國内傾銷。所謂夷船“所載貨物無幾,大半均屬番銀”。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确實花費了巨資,讓大明的經濟不堪重負。

鄭和下西洋目的除了開辟商路以外,還要宣揚大明國威。

是以鄭和艦隊非常龐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

船隊每天航行就需要糧食27噸,飲水71噸,蔬菜水果14噸,加在一起就是100多噸。

鄭和艦隊的規模,是歐洲探險家無法想象的。

無論是哥倫布還是麥哲倫,艦隊規模都不大。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隻有區區3條船,87名船員。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代價是,鄭和七下西洋花費是巨大的,總數高達600萬兩白銀,對大明的财政來說不是小數字。

不過,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是重大的,開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線,大大促進了官方貿易。

在朱元璋時代,因為北元的存在以及海疆的亂局,老朱實施了禁海令。

禁海令的本質是禁止民間海上貿易,防止海上叛軍得到資助。

在朱棣時代,同樣不允許民間海上貿易,卻大力發展國家海上貿易。

大明七下西洋是賠錢還是賺錢了?1431年1月19日鄭和第七次西洋

鄭和以大明國家性質下西洋,實際上就是開通中國國家貿易的道路。

根據學者估計,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貿易利益,最少為黃金二十萬兩,白銀上千萬兩,是宋元兩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幾倍。

這是賺錢,可不是賠錢!

聲明:

本文參考

圖檔來自網絡的百度圖檔,如有侵權請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