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時候的年。

我記憶中的年是這樣開始的,一進臘月媽媽和所有的母親一樣,開始忙年了,那個年代物質匮乏,把分回來幾十斤大黃米浸泡在小缸裡,有時也用瓦盆(泥土燒制的一種盆)浸泡。漿制七天撈出控水份去磨房裡磨成黃米面,背回家有時奢侈一點就撒一鍋帶大飯豆的年糕。剩餘再經過發酵,把提前準備好的豆餡包在裡面就可以蒸粘豆包了,蒸好的豆包放到外面凍好,再儲藏到編好的草囤裡這一過程非常累人,這一流程下來半個月就過去了。接下來就開始洗家裡被子,被子不能全洗,冬天太冷一天風幹不了,晚上就沒有被子蓋了,隻能拆洗被頭,被頭就是蓋在頭的方向被子多了一層布,把這布拆下來洗了,枕頭外皮,還有各種八仙桌子簾兒,窗簾兒了,裡屋門上的簾兒。我家的對櫃底下也有一個窄窄的簾兒。都通通洗了。那時都是手洗,燒一大鍋水,把拆洗的分批次按顔色深淺放進鐵洗衣盆裡,放少許的堿塊,用戳衣闆猛勁的揉搓。搓衣闆是我父親自己做的,父親是八級木匠屬于工程師級别的,能看懂圖紙,之前寫過父親。鐵洗衣盆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是以說這兩樣物件在那個年代都有的人家也是很少的,後來到了七十年代末這兩樣物件家家基本普及了。每到年關我家這兩樣物件幾乎半個屯子的人家都來借用,一家傳一家,到了二十九這天必須收回了,據說過年不好再往外借東西了。

小時候的年。

我老家二十三小年這一天是沒有糖瓜粘的,儀式簡單就是吃餃子升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玻璃球子糖(水果糖)隻能在過年這天一個孩子分幾塊的,之後就是掃房子,掃房子起大早把外屋(廚房)大鐵鍋燒幹鍋子,相當于爐子的作用,因為大掃除是要開門的,大冬天敞門時間長了會冷。那時家家都沒有棚紙,都是用竹掃帚打掃屋頂房梁上灰塵。我的母親打掃完還把抹布綁在木頭棍子上,把梁坨和凜子空都徹底擦一遍。這一項大工程大約得兩天。

哩哩啦啦來到臘月二十六七了,這時男人該刨豬肉了。二十八發了一大瓦盆面,二十九這天一邊烀豬肉。一邊蒸饅頭,蒸饅頭也是有講究的,第一鍋給祖先上供的十個大饅頭,千萬不能蒸開花了,因為這十個大饅頭要點上類似于梅花形狀的圖案,點梅花的小工具一般是母親在秋後折回來的麻果果實放到倉房裡陰幹的。有時也用高粱杆剪成五個小段綁在一起形成梅花狀。點饅頭的顔料就是鬼子紅,過去小孩爛嘴用它塗抹好用。那時非常羨慕母親有一雙巧手。

三十這天父母黑了咕咚就起來了,因為這一天要準備供奉祖宗的供飯和供菜。父親在外邊綁接祖先和财神爺的拴馬樁和燈籠幹。沒有大米時都是用小米撈供飯,兩碗扣一碗,高高的圓圓的形成饅頭狀。記得供菜是五碗,為什麼是五樣菜那時沒有問過父母,有一句諺語:豬肚子插蔥心裝象,我家供菜真有這道菜,母親把豬肚子烀好,拿兩個油綠蔥心插在豬肚子上,至今也不知道為啥要給祖先吃這麼霸道的菜,還有烀好一四方塊的五花三層的豬肉。一碗白菜心上放油炸的粉條花。一碗煎魚。由于年代久遠,那一樣說啥也想不起來是啥菜了,也不好胡謅八列。

這些準備工作必須在十二點之前弄完,因為十二點之前必須接祖先和财神爺到家的。首先是父親淨手,然後在正屋北牆最上方,把用牛皮紙包好祖先挂畫鄭重取下來。再把正屋正中間櫃子上的東西清空,在櫃子上方挂上祖先挂畫。挂畫的材質一般都是厚牛皮紙,挂畫的最上方一輪紅日在院門外冉冉升起的樣子,接着是高父,高母。再往下是逝去人的牌位名字,男左女右順序,男人的右邊對應的X氏就是他的妻子,那年代的女人是沒有名字的,那時我常常在想她們都是祖宗級别了怎麼還是沒有名字哪。最下面還是幹幹淨淨的院落,門兩邊各有幾個頭上紮着揪揪的頑童在顔放鞭炮,很是快樂。挂畫大約寬0.8米,長約1.2米左右,祖先挂畫背面是一個大大的福字。我至今還在驚歎那個貧窮年代,怎麼能有如此妙手先生把這大大的福字寫得那麼飽滿深厚。福祉留長。供奉祖先的對聯寫得非常好,上聯:敬天敬地敬三光(日月星),下聯:孝父孝母孝家堂(祖先)。橫批:祖業千秋。

供奉祖宗的儀式正式開始,首先一家之主的父親在祖先挂畫的前面擺上五雙紅漆專用筷子。接着母親依次端來五碗供菜,供菜前方兩邊各放一碗黃金供飯。米飯的前方兩邊再放點着梅花形狀的大饅頭,饅頭擺放最底下三個,剩下兩個對扣一起放在上邊,實作了真正意義的蒸蒸日上。最中間放香爐,一盒香,一個煙火匣。香爐裡裝滿了五谷雜糧。一切準備完畢,父親領着哥哥弟弟們到外邊去接祖先回家。在拴馬樁前拴好馬,顔放放鞭炮熱烈歡迎祖先回家。這時父親進屋開始上香,家中所有的男人都要跪拜祖先。女孩子是不允許跪拜的。供奉這幾天我是一直喜歡看他們的,有時也覺得他們在看我。儀式完畢家人上桌吃飯,一桌豐盛的晚餐開始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小雞炖蘑菇,清炖鯉魚等等……。一般都是六到八個菜。飯後要把水缸挑滿水,象征一年細水長流。屋裡多抱柴禾象征财源滾滾來。

那時沒有啥娛樂可玩,小孩子東家串到西家,大方的人家會給一個糖球吃。運氣好的還能吃到凍梨秋子(凍梨)。

母親仍然在忙,忙着包子夜發紙(給祖先燒紙錢)時吃的餃子。一般都是酸菜豬肉餡的。那時沒有反季節的青菜。是以也就沒有韭菜餡,芹菜餡等等的多樣餡的餃子了,我家從來不包硬币的餃子,父親說誰吃不到都會不高興的,大過年不高興一年都不順當。母親包完餃子會和父親擺一會紙牌,紙牌是父親親手做的,紙牌上畫的梁山一百單八将。我知道梁山好漢是從紙牌上啟蒙的。

等不到午夜發紙我們就都和衣而睡了。一般都在十點多就開始顔放鞭炮了,這時母親重新熱菜,燒水煮餃子,煮餃子也非常有講究,餃子撈出來不能說撈完了或者沒了,這都不吉利,煮好的餃子要給祖先端去兩盤,吃餃子也不能沾蒜醬,防止被小人算計,要吃蔥,聰明有餘頭。

接着父親把我們一個個都叫醒去外面發紙,顔放鞭炮。所謂的放鞭炮就是幾百響的小鞭。那時農村上千響的鞭炮都沒有。即使有也舍不得買。那時老人都說過年放幾挂鞭,放幾個二踢腳,聽個響,嘣嘣窮氣。但儀式感還是有的,過年的早上,中午,晚上,半夜,初一,初二,初五,十五,都要放鞭炮的。除夕夜放完鞭炮回到屋裡吃餃子前要洗臉的。洗臉時父親總會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意思是又長了一歲。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年,歡樂勝過貧窮 ,一直在回憶的,年代久遠的,具有濃濃煙火氣的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