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作者:林屋公子

本人于2022年共讀書81種,其中先秦楚吳越史相關圖書共有27種,今特對這27種圖書一一進行簡評,為讀者朋友購買與閱讀提供參考,其它書評也會陸續分享。所有評語僅代表個人淺見,圖書順序按出版早晚排列。

01、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考古大事記》,文物出版社,1986年。

本書是楚文化研究會編寫的一本楚文化考古資料書,按照年份簡單介紹了楚國考古發現情況,每篇附有參考文獻友善按圖索骥,附錄還有按照省份分類的索引。遺憾的是出版較早,資料隻收到1980年,期待這項工作能夠繼續做下去。

02、張正明主編:《楚美術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6年。

本書是原華中師大教授張正明先生主編的一部楚系文物圖冊,主要收錄一些美術價值高的文物圖檔。相對于博物館臨展的配套圖冊,圖檔内容更為豐富,文字解讀也更為細膩。但因為出版年代較早的緣故,圖檔在今天看起來不算太清晰。

03、姚勤德、龔金元:《吳國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

本書是一本春秋吳國玉器的圖冊,玉器來源于1986年蘇州嚴山的窖藏出土,可能來源于吳國滅亡時倉促埋藏,目前一部分藏于蘇州吳文化博物館。玉器造型比較普通,藝術價值不大,也沒有留下文字資訊,曆史價值一般。是以玉器整體名氣不大,圖書也鮮有人知。因為缺少文字資訊,是否真的是吳國王室玉器,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04、蘇州博物館:《真山東周墓地:吳楚貴族墓地的發掘與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本書是蘇州博物館從業人員編寫的一本關于真山東周墓地的考古報告。真山是位于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的一座小丘,墓葬時代從春秋延續至漢代,大型墓葬則主要為春秋戰國時期,也是蘇南地區最大的土墩墓葬。作者根據出土文物推斷,其中一座擁有玉斂葬的春秋墓主為吳王壽夢,一座出土“上相邦玺”銅印的戰國墓主為春申君黃歇。因為文字資料的匮乏,結論倒是還可以商榷。

05、高至喜主編:《楚文物圖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本書是湖南省博原館長高至喜主編的一部工具書,收錄了2275條楚文物及楚系文物的詞條。全書将文物按種類分門别類并按照時間排列,并介紹了其基本情況及參考書目,卷首有部分彩色插圖,詞條内也附有若幹黑白插圖或線圖,友善讀者查閱某種文物的情況;但有些排列未嚴格依照時間次序,閱讀起來有略微淩亂。總體來說非常優秀,是楚史研習者必備的工具書。

06、湖北省博物館編著:《九連墩——長江中遊的楚國貴族大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

本書是湖北省博物館編著“長江中遊文明之旅”的一冊,收錄了02-03年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出土的一些文物圖檔,卷首有兩篇介紹的文章。相比後來的《荊楚長歌》《劍舞楚天》兩本九連墩文物圖錄,本書收錄文物圖檔較少,而且往往幾件文物并在一頁,視覺效果不佳;但也有後兩本沒收錄的圖檔,尤其是文物複原前的圖檔。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07、楊正宏、肖正龍主編:《鎮江出土吳國青銅器》,文物出版社,2008年。

本書是鎮江博物館編寫的一本吳國青銅器圖冊,除了鎮江出土的西周、春秋青銅器外,還包括了南京、常州的出土青銅器。按照墓葬分類是本圖冊的一個特色,更加友善了解某一墓葬的出土文物資訊。全書隻有一件“吳王餘眜矛”是明确的吳國青銅器,故其它青銅器及這些墓葬是否都屬于吳人所有,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書首有李學勤、李伯謙先生的序言及介紹吳國青銅器的發展序列與地域特征的文章,可結合論文集《吳國青銅器綜合研究》閱讀。

08、深圳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編著:《劍舞楚天:湖北出土楚文物展圖錄》,文物出版社,2010年。

本書是深圳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特展的出版圖錄,内容其實都是來自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的出土文物,卷首有幾篇介紹的文章。相對于之前的《九連墩》圖冊來說,新增了一部分圖,但也減少了若幹圖。圖檔比較清晰,可以近距離觀摩文物。

09、張正明:《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本書是“當代中國人文大系”叢書的一種,作者張正明先生是上世紀楚史研究的領軍人物,作為其代表作的本書,系統講述了先秦時期楚國的曆史,是同類書中最優秀的一部,楚史入門的不二書選。本書對于傳世文獻的梳理系統明晰,但對于考古資料的介紹較為簡單,可結合考古發現尤其最新的清華簡、安大簡來閱讀。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10、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編著:《荊楚長歌:九連墩出土文物精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

本書是山西博物院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特展的出版圖錄,但其實内容與之前的圖冊《劍舞楚天》相差無幾,就連卷首序言都有兩篇雷同,而且收錄文物圖檔還不如《劍舞楚天》豐富,總體來說似無出版必要。

11、淅川縣博物館編:《淅川楚國青銅器精粹》,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本書是河南省淅川縣博物館編著的一本圖冊,收錄了淅川下寺與和尚嶺、徐家嶺三處春秋楚墓出土的若幹青銅器。這些青銅器大多有銘文,有較高的史學價值,但本書因為隻是圖冊,未能将銘文一一介紹,不得不說令人有所遺憾。而青銅器本身形制重複度較高,藝術價值一般。同一系列有《淅川楚國玉器精粹》。

12、蘇州博物館編著:《吳鈎重輝:蘇州博物館新入藏青銅兵器》,文物出版社,2014年。

本書是蘇州博物館編寫的一本青銅兵器圖冊,所收青銅兵器分為戈、矛、劍、钺、斧、承弓器、弩機等,主要以商周青銅兵器為主,也有個别漢代兵器,先秦吳越兵器包括吳王夫差劍、越王者旨于晹劍、越王州勾劍、越王者差其餘劍等,還有一把春秋中期的塞王戈,圖解認為塞王是楚國封君,實際上應該是息國,此為息國國君稱王之證。圖檔清晰度尚可,圖解較為簡單。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13、蘇州博物館編:《兵與禮——蘇州博物館新入藏吳王餘眜劍研讨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15年。

本書是蘇州博物館編著的一部論文集,作者包括李學勤、李伯謙等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内容是圍繞着蘇州博物館新入藏的一把吳王餘眜劍展開的讨論。吳王餘眜劍是出土先秦兵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記錄了吳王餘眜參與的三場戰争,與紹興魯迅路出土的吳王餘眜劍内容有關聯。通過學者的争鋒,可以看出在釋文和解析方面均有出入。其中程義《“姑蘇”新考》指出“姑蘇”本為吳國王氏,錢公麟《重溫吳文化》對甯鎮為早期吳都的駁斥,較有新意。

14、湖南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編:《鳳舞九天:楚文化特展》,科學出版社,2015年。

本書是首都博物館臨展的配套圖冊,收錄了湖南、湖北、安徽、河南四省18家博物館的楚國及西漢楚風精華文物。四省是春秋戰國楚國的主要區域,該批文物的代表性也比較強,圖檔較為精美,解說也比較到位,是楚國文物圖冊中學術水準相對較高的。

15、田成方:《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科學出版社,2016年。

本書是鄭州大學副教授田成方(徐少華博士)一部關于楚國家族的著作,全書分為《楚國公族(上)》《楚國公族(下)》《楚國的外來宗族》《楚國宗族的綜合研究》四章,對楚國大族的世系、人物梳理較為詳盡,對于資料少的小族也采用附錄的形式羅列,在徐門諸弟子博論中堪稱翹楚之作。當然,也有一些結論還有待商榷,如認為屈氏有同名的父子兩位屈蕩,這應該不太現實;徐少華先生在序言也指出其中一些問題,讀者應謹慎甄别。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16、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編:《水鄉澤國——東周時期吳越兩國曆史文化展》,西北大學出版社,2016年。

本書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臨展的配套圖冊,收錄了9家博物館所藏周代吳越文物。開頭就選擇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收藏的“夨盨”“夨王簋蓋”等,與吳越關系不大。雖然有觀點認為泰伯始封在夨國,但文字解釋并未對其作說明,容易給讀者造成疑惑。文物除了青銅器外,還有陶瓷、玉石等,比較有特色的是上海博物館藏的吳王夫差鑒,上面的兩隻小龍像是喵星人;還有一件者[氵刀]鐘,記錄了越王對者[氵刀]的诰命。

17、譚黎明:《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官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

本書是吉林師範大學譚黎明教授(陳恩林博士)一部關于東周楚國官制的一部著作。資料整理尚可,但重複内容較多;此外,了解明顯有較大的欠缺。對于戰國秦漢乃至文獻中的春秋史料,不加辨識地予以采用;對于不同史料的沖突記載,也不加以評析,比如昭陽既為柱國又為司馬的記載;還有些解讀明顯錯誤,比如認為景氏是簡王之後,沈氏是沈縣縣公;認為春秋楚官職責固定,戰國封君隻有食祿權,這些論點也值得商榷。

18、鄭威:《楚國封君研究》(修訂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年。

本書是武大教授鄭威(徐少華博士)一部關于楚國封君的著作,“荊楚文庫”的一種。相對于12年舊版,增加了第四章第二節。全書分為《封君釋義》《楚國封君的出現與封君制度的起源》《楚國封君彙考》《楚國封君綜合研究》四章,對楚國春秋縣制及戰國封君梳理詳盡,尤其是對于竹簡記載列舉了多方意見。其否認熊渠封三子說,與清華簡《楚居》契合。但其認為楚國推行封君制是為了應對縣公制,似乎欠妥,因為封君制相對縣公制并不能加強君主專制,而是反過來更加限制君權的;現實應當是楚王無法有效直轄廣袤的領土,才不得不倒過來推行封君制。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19、張正明:《楚文化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18年。

本書是張正明先生的另一代表作,“荊楚文庫”的一種,涉及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相對于《楚史》的相關記載有擴散,可在閱讀《楚史》之後閱讀。本書有“楚學文庫”和“荊楚文庫”兩個版本,新版最大優點就是加入了若幹彩色插圖,讓文章中涉及的考古文物更加形象,不過彩圖仍然不太多。

20、張敏:《吳越文化比較研究》,南京出版社,2018年。

本書是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一部關于先秦吳越史的著作。本書在吳越文化比較上有開創之功,内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對先秦秦漢傳世文獻中的吳越文化進行比較,但缺乏對傳世史料的辨析,有明顯濫用漢代晚出史料的情況,且得出吳國是軍事獨裁制、越國是軍事民主制政體的結論也難以說通,對伍子胥評價過低;第二部分是對考古發現中的吳越文化進行比較,将吳文化溯源到湖熟文化,越文化溯源到馬橋文化,兩者大體以茅山為界,并将遺址墓葬進行分類對比。但在這些考古遺址缺乏文字證據的前提下,認定吳或越的族屬似乎還是有些武斷;對紹興西施山遺址及其它地區出土的大量吳越兵器,也并未進行梳理。

21、蘇州博物館編著:《大邦之夢——吳越楚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本書是蘇州博物館臨展的一本配套圖冊,收錄了春秋戰國時期吳、楚、越等國的青銅兵器、禮器、樂器等,以蘇州博物館所藏的吳系青銅器為主,最大看點是新入藏蘇州博物館的吳王餘眜劍,圖冊其每個文字都用高清圖檔展示,不過這實際上在《兵與禮》一書中就有收錄;另外還有吳王諸樊戈、吳王餘祭铍等;其它青銅器大多也有文字,圖解中也都附有銘文釋文,是周代青銅器圖錄中非常不錯的一部。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22、浙江省博物館編:《越王時代——吳越楚青銅器文物精粹》,中國書店,2019年。

本書是浙江省博物館臨展的配套圖冊,收錄了27家文博機構所藏322件(組)周代吳、越、楚文物,是目前規模最大型的吳、楚、越三國文物展。因為是浙江省博物館主辦,文物仍然以越地所出為主,不限于周代越國一地,也包括南方百越地區;同時也收錄了以往比較少見的吳、楚文物,如吳國嚴山及楚國熊家冢出土玉器。圖檔清晰,不少圖檔還有細節大圖,是本圖冊的一個亮點;但有些銘文沒有釋文和解讀,不得不說有點欠缺。

23、程國興:《“吳越争霸”故事在日本文學中的受容及演變》,新華出版社,2019年。

本書是河南科技大學程國興老師一部關于春秋吳越史的著作,主要介紹吳越故事在日本文學中的接受和演變史,其中不乏一些比較有趣的衍生故事。比如《太平記》提到範蠡假扮商人将裝着書信的魚扔進勾踐的牢獄;《吳越物語》中範蠡讓武士割開大腿藏反書離間夫差群臣;《吳越軍談》說伍子胥懼怕夫差沉迷美色,尋來東施來對抗西施,結果伍子胥反而和東施成婚,東施成為重要角色;《平治物語》說“季劄挂劍”的季劄與徐君是兩位将軍,季劄平定蝦夷之亂後挂劍徐君墓上,等等。附錄有《太平記》相關文獻譯文,期待作者能翻譯其它作品。

24、何浩:《楚滅國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年。

本書是湖北省社科院何浩先生的楚史論集,“荊楚文庫”的一種。本書雖冠名《楚滅國研究》,實際上是以論文方式分别探讨被楚國滅亡的小國事迹。作者自學成才,而本書寫作中規中矩,雖然結論未必正确,但也頗為難得。因為作者已經去世,本書與89年舊版基本無差異,隻是新增養國的論文一篇,對于新材料未能采用,不得不說是個遺憾。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25、蘇州市吳中區孫子兵法研究會編:《兵聖留蹤:從春秋末期吳國遺存遺迹中尋覓孫武印記》,古吳軒出版社,2021年。

本書是蘇州市吳中區孫子兵法研究會編寫的一本關于兵聖孫武的著作,内容主要是搜集蘇州市轄區及周邊地區與孫武有關的109處遺存遺迹,并對這些文物古迹進行簡要介紹。雖然書名是“春秋末期吳國遺存遺迹”,但實際上這些文物古迹,基本都是後世根據傳說建造的景點,并非春秋時期的文物古迹。是以,這本書介紹的并非先秦考古資料,而是後世文化史資料。對于喜歡刷名勝古迹的朋友,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遊覽指南。

26、尹鴻兵:《楚族、楚國與楚文化的起源及早期發展》,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年。

本書是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尹弘兵(徐少華博士)關于早期楚國史的一部著作,分為楚先祖研究、早期楚國的地理環境與相關問題、楚地族群與早期文化研究、早期楚都研究四大章,與笪浩波新書主題有一定重合,可以對比閱讀體會武大系與華師系觀點的異同。本書内容實際上都是作者之前釋出的論文,但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作為21年出版的書居然沒有根據17年安大簡楚史的資訊進行修正,考古資料梳理相對笪著也有所弗如。

27、笪浩波:《清華簡〈楚居〉與楚國都城探研》,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年。

本書是湖北省考古所研究員笪浩波(張正明博士)的一部楚國曆史地理著作,以《楚居》為線索,結合傳世文獻及考古資料,探索了楚人先祖活動居地、楚國早期核心區及楚國都城。作為目前楚國史最新的著作,優勢是使用了較新的考古資料,對于前人觀點梳理也較為全面。但不少觀點也值得商榷,如認為原始陶文中即有“荊州”,則顯得過于武斷,而且離不開信古窠臼。

【薦讀】2022年讀書目錄(叁):楚吳越系列廿七種

繼續閱讀